李杲(1180-1251)字明之,南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是中国古代金、元之际的杰出医学家。
李杲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对《内经》、《难经》等古典医学书籍都认真学习,并作了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中医学理论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除了深入研究医学典籍,精心习医和忙于诊务外,还著有《伤寒令要》、《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医学著作,特别是《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两书,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影响很大,受到后世医家的广泛重视。
李杲富有创造精神,师古而不泥古,不墨守成规。对前代医家的学说,总要在亲身实践中加以检验。他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医疗实践,创造性提出了“脾胃学说”。他认为人体的强壮康健,各个组织器官的活动功能,都必须有相应的营养物质作为基础。而机体各种营养物质的来源,最重要的是依赖“脾胃”的不断摄取,和消化饮食物转化而成。因此一旦脾胃功能受到伤害,就要发生疾病。体质虚弱的人在患病之后,由于脾胃功能低下,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生化无源,机体各组织器官也相应低下,协调作用也差,治疗就比较困难,并能使疾病转成慢性疾病。所以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以脾胃为本和“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在治病用药方面强调调理脾胃。这种学说,对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机械治病方法无异是一种批判。
李杲对导致脾胃功能受损,造成体质虚弱的原因,归纳为劳役过度,饥饱失常、寒温不适和长期的过度精神紧张、恐惧。这种把精神情感方面的变化作为发病重要因素的观点,不仅在当时是一个重大发展和突破,而且从现代发病学的观点看,也是很值得重视的。
现在不少医家、医著、科研单位,不仅注释了李杲的《脾胃论》等医学著作,而且在研究脾胃的生理、病理现象方面也更加深刻了。但追根溯源,还是在《脾胃论》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的。
李杲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重大的医学突破,是和他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探求态度密不可分的。他对每一病例,都深究始终,并且进行了大量的记录。《脾胃论》一书,是他在去世的前两年写成的。当时他是年已古稀的人了,并且身体特别虚弱,尽管如此,他仍然不舍昼夜地翻阅书籍和整理浩繁的医案,着实有些“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劲头。《脾胃论》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执着探求精神的凝聚。
要想取得科学的进步,就要不断学习、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