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之最全知道(图文本·珍藏版)
26801600000028

第28章 动物篇(6)

这些长长的尾羽,取自长尾雉。长尾雉又称山鸡或山雉。它们一般生活在海拔600—2000米的高山地区。由于尾羽很长,起飞时它要先高飞,待超过树冠后再加速向前飞去。降落时,它利用长尾作控制,把身体向后一转,便平稳地落在树枝上,真像一名技艺高超的杂技演员。

尽管长尾雉的尾羽很长,但它还不算鸟类中尾羽最长的。鸟类中,尾羽最长的是日本长尾鸡。据有关资料记载,它的尾羽最长能超过7米。当它站在高高的架子上,尾羽一直垂到地面,看上去既令人惊异,又十分美丽。由于尾羽太长,行动不便,它平时总是站在架子上。当它需要散步的时候,要由饲养它的人替它提着长尾巴才能行动。

长尾鸡能有这么长的尾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自然条件下,它的尾羽是长不到那么长的。300多年前,一个名叫武市利右卫门的日本农民,试验用山鸡、山鸟和东天红鸡杂交,产生出尾羽特别长的长尾鸡,他把这长尾鸡献给了封建统治者山内藩主。山内很喜欢这种长尾鸡,就下令可以用长尾鸡代交租税,谁饲养的长尾鸡尾羽最长,还可以得到奖励。这样一来,农民都精心地饲养长尾鸡,想尽力法让它的尾羽长得更长。经过多年的人工选择,长尾鸡终于成了世界上尾羽最长的鸟。

最出色的“拟音师”

在澳大利亚的热带森林里,有一种稀有珍禽——琴鸟。它外形奇特,美丽非凡,还能模仿其他鸟类的鸣声,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口技大师”。

琴鸟的尾巴长得很美丽,雄鸟有16枚尾羽,大部分呈栗色并镶有黑缘。最外侧一对尾羽长达70厘米,宽3.5厘米左右,色彩斑斓。当尾羽竖起展开时,就像古希腊的七弦竖琴,所以称为琴鸟。它是澳洲大陆的特产鸟,是澳洲鸟类家族中最漂亮、最讨人喜欢的珍禽。

雄琴鸟冬季繁殖,在繁殖季节有一个惊奇的习性——建造山丘,有的甚至会在一平方千米的林间地上建造十几个相似的土丘,用以标志它的领域,警告别的雄琴鸟不得侵入。土丘造完后,雄琴鸟便开始炫耀表演。一般表演的时间是在清晨或黄昏。

表演开始时,它先站在树上亮开嗓门高声大叫,仿佛是在招徕观众,然后飞下树干,登上土丘顶部,选好位置,便开始一串洪亮的鸣啭。唱到忘情之际,它的尾羽便逐渐张开并向上竖起形成七弦琴形。琴鸟的表演实际上是一种求偶炫耀行为,是为了吸引雌鸟,达到交配的目的。

除了在雌鸟面前表演外,它还乐意给不会歌唱的园丁鸟当婚宴上的“乐队”,为园丁鸟的新婚唱歌助兴。

琴鸟不但美丽壮观,且能歌善舞。它不但能模仿各种鸟类的鸣叫声,还能学人间的各种声音。如汽车喇叭声、火车喷气声、斧头伐木声、修路碎石机声及领号人的喊叫声等。歌声婉转动听,舞姿轻盈合拍,是澳洲鸟类中最受人喜爱的珍禽之一。澳大利亚还把它定为国鸟。

琴鸟实行“一夫多妻”制,雌鸟独自承担生儿育女的职责。在秋末冬初之交雌鸟便开始寻物筑巢,每次仅孵育一个卵。孵卵期为35—40天,一个半月左右雏鸟生出羽毛,体重增加到母亲的一半,而且可由母亲陪伴出巢,但仍部分依靠母鸟喂食,直到8个月以后才完全独立生活。雄琴鸟5—7年后才生出典型的成年尾羽,其寿命为15年。

琴鸟体长80厘米左右,喙强而直,足健善走,但飞翔较弱,主要靠滑行。营巢多筑于森林树木的高处或悬崖峭壁、人迹罕至的地方。雄琴鸟早期以小群活动,成年后,便建立起大约6—8万平方米的活动区域。琴鸟以虫蚁、果实为食,常常用有力的长爪翻食土壤中的小虫。

最大的鹤

体型最大的鹤是赤颈鹤。赤颈鹤体长为140—152厘米,体重12千克左右。头部和颈部裸露,颜色为鲜红色,嘴的基部有一个灰白色的羽斑。颈的基部有时有一个白色的颈环紧邻裸露的上颈部。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为黑色,内侧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延长,覆盖于淡灰色的尾羽上,其余体羽均为灰色。虹膜橙色,嘴灰色或绿色,脚肉红色或红色。

赤颈鹤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南部亚种,分布于云南盈江和西双版纳等地。

赤颈鹤为留鸟,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湖边浅滩,以及林缘灌丛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在农田地带。常单独或成对和成家族群活动,秋冬季节有时亦集成数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性胆小而机警。主要以鱼、蛙、虾、蜥蜴、谷粒和水生植物为食,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在水边和原野觅食,尤以清晨和傍晚觅食活动最为频繁。

赤颈鹤繁殖期为5—8月,营巢于有稀疏树木或灌木丛的开阔平原草地和沼泽地上。巢由枯枝和草构成,每窝产卵2枚,偶见1枚,卵为乳白色,被有褐色斑点。

最小的鹤

体型最小的鹤是蓑羽鹤。它没有亚种分化,野外数量也比较多,总数为100,000只左右,但非洲的种群已经不足50只,处于危急状态。它在国外繁殖于欧洲南部和东部,一直到中亚西部、中部、阿尔泰和贝加尔湖西部。越冬于非洲北部、印度、缅甸北部,偶尔到日本。

在我国,蓑羽鹤繁殖于新疆、宁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迁徙期间见于河北、青海、河南、山西等省,越冬于西藏南部。春季于3月中旬到达吉林西部繁殖地,3月末4月初到黑龙江和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秋季于10月中下旬南迁,迁徙时常呈家族群或小群迁飞。

蓑羽鹤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草甸沼泽、芦苇沼泽、苇塘、湖泊、河谷、半荒漠和高原湖泊草甸等各类生境中,有时也到农田地活动,特别是秋冬季节,栖息地高度最高可达5000米左右的高原地区。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多呈家族群或小群活动,有时亦见单只活动的。

蓑羽鹤常活动在水边浅水处或水域附近地势较高的羊草草甸上,善于奔走。性情胆小而机警,不与其他鹤类合群。由于它的气管只有一圈卷曲,所以叫声比较低沉,只能发出“嘎嘎”的声音,没有其他鹤类的鸣声洪亮。主要以各种鱼类、虾、蛙、蝌蚪、水生昆虫、植物嫩芽、叶、草籽,以及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食,常边走边觅食。

蓑羽鹤繁殖期为4—6月,配偶为一雄一雌制。刚迁来时常呈小群活动,以后逐渐分散成对和占领巢区,通常不营巢,直接产卵于羊草草甸中裸露而干燥的盐碱地上,外周生长着羊草、芦苇、茵陈篙等植物。也有营巢于水边草丛中和沼泽内的。一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1—3枚,通常为2枚。卵为椭圆形,颜色为淡紫色或粉白色,具深紫褐色斑。卵产齐后开始孵卵,孵卵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孵化期30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站立和行走。

蓑羽鹤体长68—92厘米。它的形态与我国的其他鹤类有所不同,头顶完全被羽,头侧、颊部、喉部和前颈为黑色。眼后和耳区有白色的丝状羽,并且延长成一簇束状,垂于头的侧部,极为醒目。

蓑羽鹤头顶为珍珠灰色,喉部和前颈的羽毛也极度延长成蓑衣状,悬垂于前胸部。其余头部、颈部和体羽均为蓝灰色。大覆羽和初级飞羽为灰黑色,内侧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延长成长矛状,覆盖于尾羽之上,颜色亦为石板灰色,但羽端为黑色。虹膜红色或紫红色,嘴黄绿色,脚和趾是黑色。

寿命最长的昆虫

昆虫的寿命相对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言,算是比较短的。不过有一种昆虫的寿命相当长,那就是一种能活17年的蝉。除了它之外,地球上再也没有能活17年的昆虫了。

17年蝉经过交配后,雌蝉就钻进树的表皮,把受精卵通过锯状的产卵器,排在树枝的裂缝中。大约过了3—4周之后,老的雄蝉和雌蝉就死去。留下的受精卵经过发育孵化,出来无数1毫米长的幼虫,它们本能地从树上落到地下,又钻进地里藏了起来。

这些幼虫在地下洞穴里要经过5个龄期和5次蜕壳。它们靠从植物支根韧皮部吸吮富有营养的液汁来维持生命。当一些支根死去了,它们又会找寻新的支根继续为食。

17年蝉的出现,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的数量十分庞大,地下常常出现密密麻麻的蝉穴洞,空的蝉壳到处可见,每平方米可藏有大约37万只蝉。这也许因为它们在地下度过的17年的漫长岁月中,极少有敌害侵犯它们。而且它们在地面上生活的时间又很短暂,因此,自然界给它们提供了较大的保护。

绝大多数的昆虫,只有一年或更短的生活史,一般的蝉只有3—9年的生活史,虽然还有一种13年蝉,但17年蝉是在地下生活了17个年头,这使它获得了昆虫世界里最长寿的头衔。

寿命最短的昆虫

如果“寿命”两字在昆虫中是指成虫生活的天数而言,那么蜉蝣是昆虫中最短寿的。我国古代早有记载:“蜉蝣,……朝生暮死”。确实,多种蜉蝣成虫的寿命只有几小时,寿命最长的不超过一星期。

蜉蝣的交尾在“婚配”中进行。傍晚时刻,水面上常积聚着大群刚孵化的蜉蝣,在飞行中,一只雄虫会突然抓住一只雌虫进行交尾。交尾后,雌虫产卵在水中。蜉蝣的卵生有一些细线,在水中这些盘着的细线伸开。有些细线尖端有吸盘,可以使卵牢牢地固着在河底,以便安身立命。

蜉蝣从变为成虫时(出生之时)起,活不到一天的时间,一般几个小时就死亡了。不过成虫交配后,把卵产在水中,幼虫在水中却要经过1—3年的时间才能变成亚成虫,亚成虫爬出水面蜕皮后才变成蜉蝣成虫。

蜉蝣成虫的身体柔软,能反光,触角短刺状,两对膜质翅膀休息时直立在背上,腹端有比身体显然长得多的3条尾,嘴嚼式口器极度退化,有些根本没有口器,不能吃东西,这一点也是蜉蝣短命的原因。

蜉蝣成虫的职能是专司繁殖。雌蜉蝣可以说是一部产卵机器,从它的胸部后方直到腹部末端,都是虫卵。蜉蝣的幼虫在水中会遇到无数敌害,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它们以多取胜,使种族得以繁衍。

跳得最高的昆虫

沫蝉的种类很多,是一种身长只有6毫米的小昆虫,有些都不到5毫米大小,颜色都很朴素,生活在植物叶片上,保护色良好,所以不容易发现。它常分泌一种泡沫状物,用来保护自己不至于干燥及免受天敌侵害,所以又称为吹泡虫。

沫蝉的栖息地十分广泛,遍布全球各地,但一直不为人重视。最近,英国剑桥大学的生态学家发现,沫蝉后腿内存在有大量的肌肉,就像一个弹弓,可以在一毫秒时间内释放出储存在肌肉里的能量,沫蝉的平均长度约为6毫米,但它能跳跃到70厘米的高处。这相当于人跳200米那么高。相对于自身长度而言,沫蝉的跳跃高度已经超过了先前人们普遍认同的昆虫界的跳高冠军跳蚤。

沫蝉在起跳前双腿固定蓄力,起跳的初始速度为每秒3.1米,三倍于跳蚤的起跳速度。沫蝉起跳时承受的重力约为其体重的400倍。而有经验的喷气式飞机的驾驶员,在起飞时最多只能承受其体重7倍的重力。

研究认为,沫蝉弹跳能力如此发达是为了逃避来自鸟和其他昆虫的袭击。从事此项研究的剑桥大学动物学家麦克罗姆说:“沫蝉的弹跳能力令人难以置信,这使它们几乎不能被捕捉到。以前没有人对它的弹跳进行过测量。”

最大和最小的蝴蝶

蝴蝶自古以来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蝴蝶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共有14000余种,我国有1300种以上。我国的台湾省是著名的蝴蝶产地,素有“蝴蝶王国”之称,约有蝴蝶400余种。

凤蝶是最大的蝴蝶,也是最美丽的蝴蝶。凤蝶翅上有红、黄、蓝、黑、白各种颜色,五彩缤纷,并构成美丽的斑纹,发出金属的光泽。世界上最大的蝴蝶是南美凤蝶,体长90毫米,翅展270毫米,相当于一种中等体型鸟类的翅展。我国最大的凤蝶翅展达150毫米。

最小的蝴蝶是小灰蝶,翅展16毫米。1983年6月,我国昆虫学家马恩沛,在云南西双版纳小勐养大象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里采到一种小灰蝶,翅展长度仅13毫米,创造了最小的纪录。小灰蝶雄雌体色不同,雌蝶通常呈暗色,雄蝶常具有翠、蓝、青、橙、红等颜色的金属光泽。这类蝴蝶翅膀的正面,斑纹比较平淡,而翅膀的反面,却色彩丰富,远较正面突出。

繁殖最快的昆虫

昆虫往往多子多孙,而繁殖最迅速的是蚜虫。全世界已知蚜虫种类有2000多种,我国估计有600种以上。

蚜虫的生活是与众不同的,有卵生,有孤雌卵胎生,雌蚜虫有的有翅,有的无翅。以棉蚜为例: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4—5天就能繁殖一代。作“母亲”的生下“女儿”才4—5天就做起“外婆”起来了,所以他们经常是六七代同堂。

一只棉蚜虫一年能繁殖二三十代。有人估计,一只孤雌胎生的棉蚜自6—11月中旬的150天内,如后代都存活,那可达到672623338074292603508个!如果这些蚜虫平铺起来,相当于地球面积的1.3倍。但在自然界中,蚜虫上述惊人的繁殖数字并不存在,否则我们将被蚜虫“埋掉”了。

“眼睛”最多的昆虫

昆虫的头部一般生有1对复眼,有时还有3只单眼。它们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对昆虫的取食、生长、繁殖等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昆虫的复眼是由六角形的小眼构成的,复眼的体积愈大,小眼面的数量就愈多,它们的视力就愈强;反之,复眼的体积愈小,视力就愈弱。

在所有的昆虫中,蜻蜓的复眼最大,它们鼓鼓的突出在头部的两侧,占了头部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由28000个小眼面组成。蜻蜓的视力是很发达的,能在飞行中捕捉小昆虫。蝴蝶的复眼比蜻蜓小,由1200—1700个小眼面组成;龙虱的复眼由9000个小眼面;甲蝇的复眼有4000个小眼面。

常见的蜻蜓如蓝面蜓多分布于浙江、四川等省,长痣绿蜓分布在华北一带,黄蜻蜓很多省都有分布,玉带蜻仅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和福建等省市。

蜻蜓飞得很快,有些飞行时速可达100千米,而它又能在空中短暂停身不动。它飞行前进时不能灵活改变方向,要定住身体然后转向。在休息时翅膀仍旧外伸,即不能折叠翅膀,所以停留的地方要有相当的空间,多半在枝头或叶顶。

蜻蜓的交配也在飞行中进行。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钩状物抓紧雌蜻蜓的颈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弯,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节下面的贮存精子器官,而后雄蜻蜓进行授精。雌蜻蜓产卵到水里面,多数是在飞翔时用尾部碰水面,把卵排出。我们常见的所谓“蜻蜓点水”,就是它产卵时的表演。

最原始的昆虫

最原始的昆虫是原尾虫。它们是一些白色或黄色的小虫,最大的个体只有2毫米左右。性喜潮湿,常生活在石块、瓦片和草根下。

凡是昆虫,其头部都有一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翅2对,长有单眼和复眼。但是原尾虫无翅,无眼,也无触角,它们常把第一对足高举在头的上方,代行触角的机能。幼虫初孵化时腹部9节,在生长过程中增生3节。这些特征与其他昆虫不同,表现了它们的原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