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世界之最全知道
27113000000060

第60章 探寻绚丽多彩的文化之最(3)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一部规模空前宏大,卷帙浩繁的丛书。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四百六十余种,七万九千三百余卷。“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此说法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

《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四个来源:一是内府藏书;二是清廷官修书;三是从各地征集的图书;四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

从《四库全书》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原抄七部,其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虽然《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有删削、挖改内容等过错,但就整体而言,应当是功大于过。首先,它保存了大量古籍,是古代文化的一次总结。

其次,《四库全书》的编纂,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对于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0多年来,几经战乱,如果没有集众书于一身的《四库全书》,古籍将会大量散失,从而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

再就是,在古籍整理的方法上,尤其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汇刻丛书等方面给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近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和《续修四库全书》的出版,正是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四库全书》的优良传统而结出的丰硕之果。

总而言之,《四库全书》是18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项特大型文化工程,在人类文化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最大最早的百科全书

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年间修纂的一部大型图书,全书22 877卷,目录60卷,分装11 095册,约3亿7千万多字。辑录的图书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评话、工技、农艺、医学等七八千种。上起先秦,下达明初,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珍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两处。

明末文渊阁被焚,《永乐大典》正本可能在这时毁于大火。乾隆三十八年,清政府纂修《四库全书》时,《永乐大典》副本已散佚2 000余卷,但仍然从中辑出佚书500余种。此后该书又陆续散佚,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遭浩劫,部分被烧毁,部分被抢走,余者寥寥无几。1986年中华书局将已征集到的现存的《永乐大典》近800卷缩印精装出版。

编辑《永乐大典》前后足足花了6年时间。始辑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命翰林学士谢瑾等纂修一部大型类书。于是谢瑾召集了147人,第二年便纂集成书,题名为《文献大成》。

《永乐大典》虽已残缺不全,但它的价值仍是不可否认的。首先《永乐大典》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它保存了明永乐以前的大量古代典籍。不少久已亡佚的古籍正是依赖《永乐大典》的收录,才得以重见天日。其次,《永乐大典》可作辑佚的依据。对辑佚来说,类书可补佚救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宝库。第三,《永乐大典》可做校书的依据,因《永乐大典》采书多,且多是原段、原篇、原书辑入,对校正其后刻之书中的论误有很高的价值。第四,《永乐大典》促进了我国辞书的编纂工作。

影响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

内容最广泛、最著名的百科全书是《不列颠百科全书》(通常称《大英百科全书》),现存哥伦比亚与伦敦两地。它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也是最权威的百科全书,是世界三大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科利尔百科全书)之一。它包含的知识广泛:有生命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历史、地理、哲学与宗教、人文艺术、运动与休闲娱乐等。

《不列颠百科全书》诞生于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氛围中。第一个版本的大英百科在1768年开始编撰,历时三年,于1771年完成共三册的《不列颠百科全书》。该书由苏格兰人贝尔·麦克法夸尔和斯美利编辑,苏格兰的爱丁堡出版,共三卷,2 689页,160幅铜板插图。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书中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分量逐渐增加。1910年一版时,已成为学术水平很高的大型综合参考书。在1920年,版权被美国罗巴克公司以133万美元购得。

1929年,随着第14版的问世,大英百科更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邀集近140个国家和地区的4 000位学者专家参与撰述,大量收录欧洲以外地区的资料,完成全部二十四册的第14版,确立了它在百科全书界中最崇高、最具权威的地位。

印第14版时,英美双方共同修订,努力把大小条目混合编排,并编制了较为详尽的索引,但查阅起来还是不方便。从1938年起,美国出版一册《不列颠百科全书》作为补充。1943年,美国前芝加哥大学副校长本顿买到出版权。

此外,《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电子出版核心媒体发展上面也不落人后。在1989年出版第一个多媒体百科“康普顿多媒体百科全书”。1994年公司推出大英百科全球网络版,成为网络上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如今,虽然出版的媒介已改变,但大英百科全书的使命仍与1768年创立时一样:成为全球参考书和教育与学习的领导者!

世界上第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总共20篇,是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互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儒家著作。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 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最大的词典

词典当中编辑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就是《牛津英语词典》。这是一本历史悠久、具有权威性、声誉不衰的世界上最大的词典。

这部词典的编纂工作从1857年就开始了。那一年,伦敦语言学会提出了编纂新的英语词典的想法,倡议对盎格鲁—撒克逊时代以来的英语进行一次全面的考证和研究,以便对英语教学和英语文化传播发挥历史性影响。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倡议,引出了一个70年才完成的浩大工程。

这部词典的编纂工作虽然前后70余年,卷帙浩繁,但由于编写的原则严谨,全书浑然一体,是一部有极高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辞书。

1928年,《牛津英语词典》第一版以12卷本的形式面世,共收录414 825个单词和短语。

1933年该词典又出版了它的第一卷增订本,收录了过去50年间形成的新词条。1957~1986年间,增订本又从1卷扩展成4卷,几乎涵盖了英语所有最新的词汇。1989年,词典第一版与4卷增订本合并,另增5000条新词汇,出版了20卷本的《牛津英语词典》第二版。2000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正式启动了《牛津英语词典》第三版的出版工作。第三版的修订、出版过程完全是在网上进行的,出版社每3个月就发表一次修订的内容。事实上,《牛津英语词典》自首次出版以来,一直处在不断修订的过程中。

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已经成为英国扩大国际影响的得力工具,内容博大精深的《牛津英语词典》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最早的识字课本

《千字文》古人多简称其为《千文》,它在“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是最早的,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

根据史书记载,《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502—549年)编成的,其编者是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梁史》中说:“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奏之,称善,加赐金帛。”唐代的《尚书故事》对此事做了进一步的叙述,该书说:梁武帝萧衍为了教诸王书法,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把这些无次序的拓片交给周兴嗣,让他编成有内容的韵文。周兴嗣用了一夜时间将其编完,累得须发皆白。这件事在唐宋两代多有记载。

《千字文》每4字一句,共250句,1 000个字。其中有一重复的字,即“洁”字,此字在文中出现两次:“女慕贞洁”、“纨扇圆洁”,一些古人曾试图加以修改,如宋人吴枋、明人郎瑛等。《千字文》通篇用韵,朗朗上口,其用韵数字是7个。

《千字文》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内容丰富。但由于时代久远,内容已不易于理解。

最早的字典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 353个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卷,卷末叙目另为一卷,全书共有15卷。

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所谓“六书”学说。并在《说文解字叙》里对“六书”做了全面的、权威性的解释。从此,“六书”成为专门之学。

《说文解字》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解说汉字,研究汉字本身,而且可以说它是东汉末以前的百科全书。正如许慎的儿子在《上说文解字表》里面所说:“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贾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身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

《说文解字》吸取前辈的研究成果,成为一部研究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系统性专著,不但对于后人研究语言文字学、文献学是唯一的经典著作,就是对于整理文化遗产也是不可缺少的典藉。

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

《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30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皇帝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1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12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共收录汉字47 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康熙字典共载47 000余字目,书中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

《康熙字典》依据明代《字汇》、《正字通》两书加以增订,对两书错误之处,《康熙字典》还进行了“辨疑订讹”。《康熙字典》有这样三个优点:一是收字相当丰富,共有47 035个字,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我国字数最多的一部字典。二是它以214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节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可以供使用者检阅。三是除了僻字僻义以外,它又差不多在每字每义下都举了例子,这些例子又几乎全都引用了“始见”的古书。

《康熙字典》的版本非常多,有康熙内府刻本,也就是所说的武英殿版本。包括有两种纸本:开化纸和太史连纸两种。康熙内府刻本多是内廷赏赐用的,装订非常豪华,民间很少见到。此外还有道光七年的内府重刊本、其他木刻本,以及清末出现的石印本、铅印本、影印本。清末上海同文书局增篆石印本是发行量最大、最流行的一种版本。

康熙四十九年,清圣祖康熙召集张玉书、陈廷敬等30多位学者开始进行《康熙字典》的编撰工作,在六年的时间里,他们对传统字书进行了大规模的集中整理,并于康熙五十五年完成编辑工作。

《康熙字典》问世后,社会影响巨大。它的文字、音义、书证被广泛引用,它的体例也成了后世出版字书的蓝本。《康熙字典》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延续至今的最古老文字

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字”或“殷墟文字”。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

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卜辞的甲骨,这些字都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大量的甲骨文及铭文既记载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气象、占卜方面的情况,又标志着文字接近成熟。

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先祖,大约是四千多年前(商代时)使用过的最古老的文字,它刻于龟甲或是兽骨之上,是已失传的文字。发现这种甲骨文字是近代的事,距今才一百多年,因此研究它的时间并不长。

历史最悠久的文字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汉字在距今约4 000年的夏代初期就出现了。

在商代时期,汉字已经比较成熟而系统。到西周时,汉字字体渐趋方整,已经有向规范化发展的趋势了。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小篆作为全国的标准字体,这种字体字形比较均匀、整齐,结构比较简单。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今天的方块汉字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