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内的企业互相争斗已经逐步达到了相对巅峰的状态,很多我们熟悉的国内企业不断争斗,甚至波及了消费者利益依然誓死不休。大有战国时代风起云涌的势头。
可现在真的是战国时代么?我们面临前所未有复杂的以经济战为主要手段的时代。企业负担加大,来自原料涨价、同行竞争、电力供应、税收繁重、汇率升值、银行利率不稳定、工资上调、外资巨头垄断等,诸多压力都在侵蚀和考验着我们年轻的民族产业。
有能力的企业在危急中思变。有的从自身找问题,有的则透过对竞争对手打击达到自己占领市场的目的。而透过暗箱操作手段达到自己目标的事情也层出不穷。尤其是市场环境变化导致某些企业一味追求业绩放弃了踏实、诚信的基本原则,追求短、平、快的手法牟取暴利,最终把市场越做越小,成为困死在小水潭的鱼。
近几年经济逐步被房地产等投机行业所绑架,民族产业面临着更多挑战。恶性竞争的商业模式便会愈演愈烈,直到波及到消费者的利益,打击消费者的信心之后形成恶性循环。
就像前面讲的几个事例。首先是由“圣元奶粉早熟事件”所牵出来的积怨多年的奶业竞争幕后大戏。这里面的是是非非或者到底是谁的责任,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评判。需要说的是,从事件开始到结束,所有事件当事人作出的反应就是推诿责任。而像这样互相谩骂、互相指责、互相揭短的行为,我们近些年看得太多太多。而最终的结果呢?
笔者曾经做过调查,在该事件中认为某一品牌比另一品牌值得信任的只占30%,而认为所有品牌都降低了信任度的,竟然高达95%!也就是说,这种同行互相拆台互指黑幕带来的后果是,所有参与事件企业的商誉都或大或小受到了损失。而相同的,由于同行业竞争,在上游高价收购奶源,下游争抢市场份额以本伤人,并且不惜采取任何卑劣手段去达到目的的事件屡见不鲜。由此导致的最终恶劣后果就是使全行业产生了诚信危机,差一点把一代奶业王朝倾覆掉。
而和奶业有类似情况的还有农夫山泉、康师傅矿泉水等事件,这些让我们看到了商业竞争的残酷,也看到对整个行业信任危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其实,在目前国内市场,这些企业要么是行业龙头,要么规模排名前列。如果关注自身产品,不断升级产品,逐步对消费者进行细化分类,不断生产特色针对性强的产品,要想在中国如此庞大的市场逐步做强是不难的。可企业却并没这么做。具讽刺意味的是众多的事例里,恶性竞争下出现的企业名单中,竟然鲜有外资出现。
举一个例子,我们众所周知的肯德基和麦当劳。这两家纯外资快餐式企业在中国竞争市场已经不是一两年的事情了,从20世纪开始,一直到现在,它们之间的竞争都是非常激烈的。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在每家麦当劳方圆一百米内,总能找到一家肯德基。即使竞争这么激烈,它们的商誉和生意不但没有受损,反而蒸蒸日上。
它们竟可以在针对客户如此细致、如此相似的产品结构下达到双赢,让人不得不钦佩。当然,外资也有垄断行为,也有恶意竞争行为。但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都是针对我们纯中国式企业所做的。他们的垄断行为,早已超出了互相抹黑、互相谩骂的初级阶段,而是透过控制我们上下游产业链以及独特、科学的运作方式来进行长远规划。掌握产业链重要环节进行细化低成本运作竞争,不断打压本土企业,这才是行业垄断本质的可怕之处。最终,国内企业打来打去没结果反倒让外资占了便宜。
一位著名企业运作大师曾说过:任何一家跨国公司很可能都竞争不过一家本土的小企业,是因为本土企业往往有更多资源、成本、产业优势。
可是,在现实情况下,这样的企业却越来越少了。虽然我们企业采取了很多针对性办法和非正常的手段,但并没有为民族企业创造出一批能够与世界巨头比拼的企业群体,尤其在国际市场争夺上,这一点值得深思。
所以,不管是什么产业,尤其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产业,靠着恶意竞争手段以本伤人,最终毁灭的不光是对手,很可能还会让整个产业甚至自己受损。看看国外,多少产业和知名品牌百年屹立不倒,其中不乏产业规模不大的企业。但是他们却可以在业界传承数百年时光。
由此看来,一个产业长足发展不一定非要论一时的短长,也不在于规模大小。更多还是靠发挥产品特色和独有的产品气息,更加专业化地提高自己,满足消费者需求才是重中之重!那些搞针对、动歪脑筋的竞争之术,不但不会帮助自己,还会让自己丢掉诚信,丢掉未来的发展空间。中国企业要形成产业突破,并走出国门与世界企业一争高下,不光要拼硬实力,更多的,是企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