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看得懂的经济内幕
27438000000060

第60章 铁矿石资源“讨价还价”的背后引擎

矿石资源价格争夺战,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加快对于矿产资源需求量也大增。而近十年来国内基础建设以及房地产开发等方面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既然要建设就需要大量建材。而市场有需求,企业往往就会加快运转速度并迅速扩张。所以就出现了大量同类企业上马。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旦企业大量地生产,往往就需要大量的原材料。

就以铁矿石为例,国内矿石供应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企业需求,通过进口途径获取原材料成为大家共同目标,这样就有了极大进口需求。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进口铁矿石占需求总量比例也还不到三成。到了2008年与总需求量占比就达到了近六成。从整个需求增长形势来看2005年以后增长就开始呈加速状态。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进口铁矿石443亿吨,占全球海运铁矿石比重约52%。2009年进口铁矿石628亿吨,同比大幅增长了416%。有了需求就必然有供给,可问题来了,当全世界都知道中国需要进口大量铁矿石的时候,这些矿石采掘商们能够作出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联合垄断!

在目前世界上矿石生产出口商具规模能造成垄断的,就属俗称“三大矿山”的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这三家全世界最大矿石生产商原本其赢利能力并不特别强,铁矿石价格也一直没有太大的起伏。数据显示,1981年至2000年20年间,铁矿石年度价格调整幅度均未超过20%。

可随着中国发展加速铁矿石需求加大这一公开秘密传遍全世界的时候,三大矿山也就开始了它们默契垄断,挟国内钢企以涨价的大计。从历史上来看,铁矿石价格加速,恰恰也是国内建设提速的两个阶段。2005年房地产价格攀升阶段开始,恰好这一年制造业不景气,房地产行业开始加速。到了2008年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基础建设进入提速阶段。这一阶段先是大量基建工程施工,紧接着房地产也继续加速上涨。就这样,三大矿山看准了机会,铁矿石价格就在这时加速提价。特别2008年后,我国进口铁矿石价格飞速猛增。随着一次次铁矿石谈判,国内钢企屡败屡战,始终没有改变现实。

资料显示,自2010年开始在三大矿山强势推行下,延续40多年的长协体系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以现货市场为基准的季度定价机制。按照三大矿山定价公式,每一季度铁矿石价格将按照上一季度中国市场现货指数均价来确定。在国内钢厂生产步伐继续加大前提下,这样定价体系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2011年,在三大矿山的威逼下,铁矿石价格变成了一个月一定价,并将以国际铁矿石价格指数为标准,作为将来定价准则。而且不再给中国钢铁企业谈判机会,只是在涨价前通知一下。所谓铁矿石价格谈判,已经名存实亡。

如此加速涨价给这些矿石巨头带来了巨额利润。三大矿山2010年业绩报告显示,淡水河谷净利润173亿美元,必和必拓170亿美元,力拓赢利增长两倍达143亿美元。与三大矿山经营业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钢厂利润微薄。中钢协统计77家大中型钢企仅实现净利润不到900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仅130多亿美元,连三大矿山赢利总额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这确实是行业悲剧。虽然我们国内有需求量这是事实,但是不是这个事实就可以导致整个行业沦陷?当然不是这样。

除了三大矿山互相加强了合作步伐,日本战略并购也不可小觑。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就开始加强了在海外参股或者收购矿产的步伐。矿产资源贫乏的日本知道,只有不断在海外并购矿产才能取得经济的制高点。很显然这一步战略非常成功。在长时间苦心经营下,日本竟然也成了世界矿产经营最多的国家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后,日本仍然不断参股这些矿产巨头。这对于矿产巨头来说是非常欢迎的。原因很简单。第一,日本国土面积不大,本身不需要这么多矿产资源建设。第二,日本已经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原本就无法对日本实施垄断,所以与其这样不如合资,一方面扩大了资本,令资金充实。另一方面拉拢了一个新的帮手。于是近些年会看到类似的现象:几大巨头不直接跟中国对话,而是先和日本顺利签订协约,然后按照所谓国际惯例强制把与日本协议当做最终定价。

很明显,它们要抬高价格针对的就是中国。日本因为本身海外矿产丰富,加上在矿产巨头那里的股份,即使价高也不会影响其利润。加上日本连线控股形式让钢铁企业也相应占有股份,其更像是一种商业联合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几大巨头获利日本偷偷赚钱,而有巨大需求的中国就不断吃哑巴亏。

除了战略合作,矿石巨头们对于信息收集也极为重视。2010年震惊海内外的“力拓间谍门”揭开了丑陋的一幕。暴露出主要问题就是,一方面工作人员透过从钢铁企业内部人士口中收买信息,以了解产业整体状态、谈判筹码等。另一方面,各钢厂为能买到铁矿石做台底交易。事件发生后,力拓等巨头很轻易地解聘了相关工作人员并从法律上逃脱了干系。最终只能制裁几个小喽。不过通过这件事可以清楚,当收集了可靠信息知己知彼的矿石巨头走向谈判桌的时候已占尽主动权。

“间谍门”后形势依然没有转变,一怒之下的中钢协抛出“撒手锏”,向国内钢企发出停止进口铁矿石两个月的呼吁。但这一举措并没有起到作用,因为产业格局没有发生变化。而国内钢企众多,心思也各不相同。此后国内矿石价格疯长,而国外巨头则趁机捂盘惜售。这样一来反而没等谈判就已经等于宣布自己失败了,市场表现成了王道。到2011年,人家干脆连谈都不想谈,直接就要按照指数一个月一个价。

这毫无疑问非常不公平且后果严重。因为这不单纯是钢铁与矿石企业之争了,而是矿石巨头与国际金融资本联合抬高指数。矿石巨头靠现货出口赚钱,金融资本直接在金融市场上赚大钱。所有成本压力都抛给了中国企业……

国内企业和中钢协并不是什么也没做,不过在这种上游产业垄断导致的被动状态下,做什么就错什么。对国际规则不熟悉、产业垄断危害、对谈判对手的了解都显得经验不足。前面曾经介绍过,中铝入股力拓最终被人家给耍了,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力拓不想改变垄断地位,一定要胁迫中国企业。这些巨头可以容纳日本大量入股,但对中国企业就万分谨慎。

2011年8月,中钢协宣布将建立自己中国矿石价格指数,还被国内很多业内人士赋予“争夺价格话语权”和“打破铁矿石指数泡沫”重要使命。但这是很天真的想法。因为所谓价格指数,更像是游戏在制定规则。当这个游戏大家都认可的时候,谁都会遵循这个游戏规则来玩。可是当全世界都把“中国离不开进口矿石”当做游戏中心的时候,我们非要说:不许这么玩,必须按照我们的游戏规则玩。这个时候谁会听你的?谁会认可你的指数?所以这根本就不是游戏规则制定问题,而是到底谁才是庄家的问题。谁坐庄,谁才有机会制定规则,大家都会跟着庄家走。但是当我们处于弱势地位,连拥有话语权机会都没有的时候,又何来什么“提高话语权”?所以最终这个中国矿石价格指数,也只不过是一个摆设而已。另外我国对于海外矿石企业合作,也是停留在绝不影响“国际定价”基础上,并且在生产、出口、价格制定等方面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只是相当于一个加工企业。对国际价格制定没有一点作用。这也是近年来海外合作的一个问题之一。

2011年7月,汉龙15亿美元购非洲铁矿,这标志着我国终于有机会逃离三大巨头垄断“魔爪”。不过非洲合作建厂,除了要建立大量基础建设设施作为条件付出高昂成本以外,还要面临着很多当地对于矿产保护方面的政策威胁,所以不确定因素很多。骨头不好啃,但总比坐以待毙强。所以对于这样的投资,国内企业还是不遗余力。

不过,非洲向来重视矿产资源。深受殖民统治多年的他们知道矿产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们会利用这些资源作为筹码,换来本土居民好生活以及不劳而获的基础建设。这些成本还是累积到我们企业身上……

从近年历史可以看到,由于对上游产业曾经的未予重视,导致现在付出了沉重代价。对于国际游戏规则不熟悉,也让我们被玩得团团转。从整体行业来看,行业过多发展让国际巨头们找到了压榨利润希望。单纯思维和不了解对手也导致了我们很多决策失误。对于未来,或许还要付出更多成本来应对国际变局,资源垄断让我们真正了解到了一个产业想要发展则必须要靠整体思维、未雨绸缪的策略以及知己知彼的信息收集,否则要付出的代价只有自己才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