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门寨的韦JB,男,今年40岁,以前只上过几年小学,但现在也不识什么字了;他妻子和他差不多,也没读过几年书,是从高山上嫁过来,山上那边都是余姓红瑶,他妻子在寨里是专门表演“红瑶长发”的,夫妻俩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21岁,小女儿15岁,老大只在本村上过几年小学,“那时真是太穷,实在没钱送她去读书,不过,那时也认为女孩子读书没有用”,韦JB说。由于长时间的辍学在家,他的大女儿十三四岁左右就出去给人当保姆,一是因为家里生活实在是困难,二也是她不愿意总是在家。开始她只是在县城给人当保姆,可是在外面时间一长,就不知道去哪里了,也很少回来;这一两年就更少跟家里联系,上一次联系已是半年前的事,家里面的人都不知道她现在到底在哪里,在外面到底干些什么,甚至是死是活也不知道,一提起来就要掉眼泪。小女儿赶上开发旅游,生活比过去好一点,所以小学准备读完了,“只要她想读书,读得下去,我都会送,再不能像她姐姐那样了”,韦JB几次跟我说。他还经常向笔者打听,南宁市那边有些什么好一点的学校可以去。
(三)其他方面
笔者是一个对现在电视中“时尚”类节目不是很感兴趣的人,了解也不多。但在细门田野工作的日子里,我却花了不少时间反复观看一个栏目——“寻找金花”里面的一期VCD,因为里面“寻找”红瑶“金花”里的许多场景,当时就是在细门寨拍摄的。
寨里25岁的韦JX,当时未婚,是红瑶的三朵“金花”之一。这期节目不但把细门红瑶旅游接待的情景全部拍下来,如喝油茶、情歌对唱、背新娘等,还“真实”拍摄了红瑶不少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寨里的人经常表现出的一副老实、淳朴,甚至憨厚、木讷的表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寨里不少人都上了镜头,他们也经常向我提起和推荐这个VCD。有一点是重要的,那就是节目里的三朵“金花”恰好都是龙胜红瑶三个旅游景点里的女性,至于其他红瑶寨有没有更漂亮的“金花”呢,笔者就不敢妄下结论,因为笔者没有去过。因此换句话说,如果细门寨不搞旅游的话,那么他们是不可能被“寻找”出一朵“金花”的。有意思的是,细门群众对节目里表现出的他们“美好而奇特”的“日常生活”有着高度的肯定和认同,虽然这与我在细门田野工作期间的所见所闻相比,是多么的不同。但笔者却认为,更可能的是这些被“发掘”出的“文化”唤醒了他们某些尘封已久的记忆,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因为这是上电视啊。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原来默默无闻的红瑶小村寨,短短几年就因为旅游开发而广为人知,特别是有“金花”之后就更有名,所以对于当地群众来说,旅游表述的或者拍摄的内容是不是真实的,或者有多少是真实的,恐怕就不是他们最关心的,当然也不是他们可以左右的,经济利益的诱惑实在是不可抗拒。有意思的是,笔者现在问起细门寨红瑶的事情时,龙胜不少人都会首先说:“哦,那里有一朵金花哦!”
此外,在红瑶旅游和有关VCD中,红瑶妇女的艳丽服装一直都是旅游开发的重点和卖点,在红瑶旅游表述中占有重要地位。事实上,在红瑶地区住的时间长了,笔者就看出,红瑶妇女的服装虽然在大的方面差别不大,但在小的方面还是有所不同,比如头巾的挑花、图案,裙子的长短、颜色,脚布的式样和使用方法等,并不是完全相同。如不同的聚居地,金坑、潘内、细门、马堤等地就有点不一样,高山上和山下的也有区别,这样的多样性是很有价值的,值得去保护。但在细门旅游中,为追求表演中的效果,所有的红瑶服装全部都是机织的,因此花纹就比较整齐,颜色也比较鲜艳、统一,衣服本身也比较耐洗,不容易走样,当然也省时省力,细门妇女也容易在上面挑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和颜色,非常美丽。当然在旅游开发之前,县里面就专门来人和寨里的妇女研究了几种款式,最后才定下现在的样子。因此,细门寨妇女的红瑶服装与龙胜其他地方的红瑶妇女服装有着明显的不同。
然而笔者却也多次看到,韦JX和寨里的几个妇女,包括笔者的房东妻子,都经常被县里和其他红瑶寨请去传授“标准”的红瑶服装穿戴,“县里面说我们这个寨的衣服漂亮整齐,就要我们去参加一些活动,还要去别的寨教她们”,她们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你现在在龙胜看到的红瑶服装好像都差不多,其实几年前的区别还更大,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是哪个地方的红瑶。不过现在都是买机织的服装,差别就不很大”,县里一位研究红瑶的同志告诉我。后来我看到细门寨妇女原来的服装,其实就是外行也看得出有很大的差别,寨里几个会做红瑶衣服的妇女告诉我,现在年轻妇女的挑花是做得不错,甚至比她们还好,但制衣就不行,因为她们练习得少,而做红瑶衣服难就难在制衣,因为它最讲究手艺,也最累人,如丝线的制作、编织的搭配、蜡染技巧的熟练等等,“现在都是机织的,当然容易”,她们有点不服气地说。
也许,细门旅游的开发给了当地群众实现自己梦想的可能,在前面的三个例子当中,我们就有了这种感受;但在后面两个例子当中,我们也可以清楚感受到,旅游开发带给他们其他方面的冲击,使他们也在不得不经受并适应着。将来还可能有更大的挑战在等待着细门寨的红瑶群众。
(第五部分)“真假参半的文化旅游”的形成及后果
一、“文化旅游”的形成原因
结合前面的叙述,我们还是应该客观的看到:旅游,尤其是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旅游,通过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人文、历史等旅游景观的再现和重组,一方面展示少数民族自身文化智慧和创造力,增强凝聚力和自信心以及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使得基本处于主流文化群体的游客在民族旅游中获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新的认识和再认识。但是,当我们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现在的民族旅游时,当我们考虑到民族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族文化的旅游越来越开始远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环境,开始商品化、仪式化了。当民族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成为观赏和被观赏的对象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民族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因素而注入了大量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
(一)接待地旅游权力者的作用
从细门红瑶寨旅游表述看,实际上,现在的民族旅游体现了现代时期文化的诸多特点,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像,用一种娱乐化、缩微的方式展示某一族群或者社区“必然”具有一定历史意蕴的当地文化,真实的生活物化为千篇一律的仪式。旅游部门一再强调,民族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体验不同文化情调,而旅游者将看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体验一次充满异域情调的旅游审美,当然各种策划者都用种种煽情的语言激起旅游者的无限遐想。但是,细门寨的事实告诉我们,民族文化旅游从策划、设计、投资、建设、推向市场等一系列步骤都表明,旅游部门向大众推出的只是一种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
西方旅游人类学把类似性质的文化产品称为“奇观社会”。就像细门寨的情况一样,当地旅游权力部门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途径和宣传手段塑造出一个红瑶的“奇观社会”,游客的认识通过这些奇观被规定、被控制,他们的旅游体验通过奇观获得,个人在旅游商品的包装、展示和消费面前失去自主能力。当真实世界化为奇观时,奇观反而成为真实的代表,游客已不再能用直接的方式了解红瑶,而必须通过奇观来了解红瑶。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在这种表述的背后,各级地方政府和旅游相关部门,就当仁不让成为“文化旅游”的真正创造者和推动者,而“奇观社会”的形成,只是一种具体体现、一种附属产品和一个必然结果。
同样,在现代市场化导向下,旅游中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再生产过程,无论是采用所谓原生自然式的,还是其他方式的,他们都首先着眼于文化再生产与市场的商业逻辑。所以,无论像细门红瑶寨这样的展示如何逼真,甚至让你感受一种所谓的真实体验,从其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再生产过程而言,它与许多地方为获得文化经济价值而蜂拥而上展示的各地方民族文化之间没有多大区别,作为一种文化的经济化、产业化,它影响了文化的丰富个性与创造性,其实是一种同质化的现代大众文化。游客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并不探求一个可靠的、仿真之前的实在,而只需要投入当下的情感去体验现实的游戏。
(二)当地红瑶群众的参与
我们看到,细门红瑶寨在旅游中实际上是一个消费、娱乐、休闲的场所,在中国现在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它是社会性与工具性的产物,遵循的是消费主义的市场逻辑,消费主义的逻辑渗透到每一个环节。细门红瑶群众的“打油茶”、“唱山歌”、“长头发”等正常和自然的文化因素,都因此被发现并发掘出“经济”的价值,被充分利用。因此,如果一个族群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比较奇异,能够使异文化的外来者产生一种文化震撼,而且具有很高的表演性和观赏性,那么毫无疑问,它就会被充分的“开发”出来,以体现出它的“经济价值”。事实上,各地旅游部门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无一不是截取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片断,以所谓旅游心理的逻辑将不同时期的民族文化连缀起来,其所遵循的原则就是文化资本的经济价值。而经过现代市场逻辑筛选的民族文化旅游节目,作为一种消费文化,无论其如何进行表述,都是一种现代文化现象,使一些地方性的司空见惯的民族文化生活具有现代的审美意义。
不过按旅游推介者的说法,民族文化旅游有一个不同于其他旅游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可参与性。如我们在细门红瑶中看到的“喝油茶”、“情歌对唱”、“背新娘”(按红引)等,但是,参与方式、时间与地点都已经预先按照市场营销的需求设计规划,作为经济利益追求的一部分。换言之,从民族文化进入策划者的视野之时起,就已经失去其作为日常生活部分的真实存在,而承载太多的旅游部门项目策划的思维,或者迎合游客关于异文化的特别想象,或者仅仅是出于经济资本的投资目的。正是这一意义上,民族旅游就被改造成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资本,通过民族之间的异文化震撼产生“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带动当地饮食、住宿、交通、购物、招商引资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真假参半的文化旅游”带来的后果
(一)“真假参半的文化旅游”与权力部门
文化资本的某些特殊形式,如地方性的民族文化、富有历史韵味的传统文化等等,必然会脱颖而出为一种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本,并且日益受到关注,因此也就开始它的商品化进程。然而,民族文化具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塑造地方形象等方面作用的同时,也因为权力政治与经济资本隔离其生存状态而发生了异化,这种异化更多的表现是,一切都在追求商品化以及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如作为旅游开发者,在民族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必须会对内容进行精选。那精选的原则是什么?是旅游吸引力。而吸引力又主要决定于接待地与游客产生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当地民族文化越有特色,差异越大,就越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的强度大小正是旅游部门策划民族旅游项目的心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