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震撼心灵的历史故事
28016000000189

第189章 无条件地服从

◎文/佚名

有意见、有建议都可以提,但要分场合、分情况。在上级下达命令以后,就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无条件地服从”。

1846年,出生于医生家庭的乔治·麦克莱伦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从西点军校毕业,加入陆军。

作为军人来说,1846年的西点毕业生是最幸运的,出了校门就上战场。在其后两年的墨西哥战争中,麦克莱伦作为斯考特统帅的幕僚,获得三枚军功章。战争结束后,他重返西点任教三年。

再次离开西点,年轻的麦克莱伦在军队中缓慢地升迁,曾经被送往欧洲观战。1857年依旧年轻的麦克莱伦以上尉军衔从军队中退役,成为伊利诺斯州中央铁路的总工程师。在美国,军校毕业并不一定终身服役,许多军校毕业生甚至没有入伍。尽管麦克莱伦以拿破仑为偶像,可是眼下是和平年代,北美似乎不会再有战争了。

历史对麦克莱伦是格外垂青的,就在他自认终老田园的时候,机遇又开始向他招手了。

1861年内战爆发,本来规模就很小的联邦军队分崩离析,交战双方紧急组建部队,各州在民兵的基础上建军,其核心就是西点毕业生。已经是俄亥俄密西西比铁路地区总裁的麦克莱伦奉命出掌俄亥俄军事部。也许是由于同样来自伊利诺斯的林肯对家乡州的偏好,尽管麦克莱伦是民主党人,这位退役的上尉很快升为少将,成为联邦军中除斯考特之外的第二号人物。在西维吉尼亚战役中,他击败了李将军,为联邦拿下西维吉尼亚。年轻的麦克莱伦此时压倒号称美国最优秀的军人的李将军,小拿破仑的称号应运而生。

南北双方在奔牛河进行头一场大战。麦克道尔将军率领北军西进,尽管战役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漏洞百出,可是面对同样漏洞百出的南军,麦克道尔将军离胜利近在咫尺,只要冲过哈瑞高地,击垮那一旅远道而来依然晕车的维吉尼亚人就可以取得胜利。这一旅维吉尼亚人和高地前溃败的乔治亚人一样没有经验,但他们有一位最冷静的指挥官。“看,维吉尼亚人,站在那里像石墙一样”。麦克道尔成了“石墙”杰克森手下的头一位败将。林肯在满城风声鹤唳中,任命麦克莱伦为联邦军总司令,而此时麦麦克莱伦年仅34岁。

不是每一个军人都有参加大战的运气,在大战开始之际,以最高军衔独挡一面,1861年的麦克莱伦是十分幸运的。

军权在手并没有给麦克莱伦多少喜悦。第一次孟纳萨斯战役以后,北方大规模征兵,华府聚集了十万人马,可是有经验的军官寥寥无几,麦克莱伦面临的挑战是把这一大群热血沸腾的老百姓组织训练成一支军队。

论组织才能,不仅当时的南北双方,就是美军历史上恐怕也无人能出其右,短短几个月,麦克莱伦把这一群乌合之众训练成一支后来林肯依为干城的军队:波托马克军团。麦克莱伦还要继续练兵,可是林肯已经等不及了,他不停的催促麦克莱伦进军里士满。

麦克莱伦在林肯的催促下终于行动了,按照他制定的半岛战役计划,将十万大军海运到维吉尼亚半岛,然后向里士满推进。稍受抵抗以后,小心翼翼的麦克莱伦步步为营,不断要求增援,等到终于听得到里士满教堂钟声的时候,李已经消除了西部的威胁,集中兵力反攻,七日血战,麦克莱伦且守且退,从里士满城下退到海边,靠海军的掩护才站稳了脚。

虽然实力还在,可是林肯再也不肯依赖麦克莱伦,于是从西部调来了盛气凌人的波普取代了麦克莱伦。在等待波托马克军团从海路返回华盛顿的时刻,波普组建了另外一支大军:美国军团。失意的麦克莱伦慢吞吞地把部队一船一船地往回运。

在马里兰战役中,麦克莱伦动作迟缓,导致哈伯渡口1.2万名美军向“石墙”杰克森投降。

正当麦克莱伦等待全军上岸,然后交出指挥权的时候,波普狼狈不堪地从孟纳萨斯回来,在波托马克军团的嘲笑声中,美国军团烟消云散。和其他联邦将领相比,波普算不上愚蠢,可惜他同时遭遇了美军历史上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名将——李和杰克森将军。在第二次孟纳萨斯战役中两位将军密切配合,指挥艺术发挥得痛快淋漓。惊慌得从椅子上摔下来的林肯只好请麦克莱伦重新挂帅,得知这一消息的波托马克军团几万人齐声欢呼。

刚刚重掌帅印的麦克莱伦还没有来得及对连续吃了两次败仗的军队进行重组,便不得不重上战场。李将军在第二次孟纳萨斯战役结束后不到一周,便率领缺少装备但士气高昂的北维吉尼亚军团入侵马里兰。以他对麦克莱伦的了解,李将军认定这位昔日的下属起码要花20天才能赶到,这段期间李和他那支寡不敌众的部队可以补充给养,然后在有利地形进行决战。可是这一次麦克莱伦一反常态,行动迅速,在李将军决定转战宾州的四天以后,就赶到了被李遗弃的营地。

赶到佛雷特里克的麦克莱伦对下一步的行动并没有计划好,直到手下在街上把一张纸交到他手里——李将军的详细行动计划被遗失在营地里,现在在麦克莱伦手中,他马上知道该怎么办了。对抗敌人入侵的麦克莱伦面前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马上出发,翻过南山,李将军那支本来就弱小而且兵分两路的部队就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年轻的“拿破仑”将成为内战的终结者。

在先锋部队已在山口之时,麦克莱伦居然16小时按兵不动,给了李将军调兵抢先占领南山山口的时间。等麦克莱伦击败守军,越过南山,再度犹豫不决时,杰克森已经在渡口完胜,连夜会师安特提姆,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这样白白地流失了。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那天,麦克莱伦依旧有好几次机会粉碎李将军和他的北维吉尼亚军团,可惜这位优秀的组织专家在指挥战斗上是庸才。麦克莱伦直到临死,一直以这一天作为他生命最值得骄傲的日子,不管怎么说,他最终将敌人赶回维吉尼亚。不仅使主战的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获胜,而且给了林肯一个盼望已久的理由,签署了对内战结局至关重要的废奴宣言。

安特提姆战役之后,林肯和麦克莱伦之间也有分歧,除了偏向蓄奴制的麦克莱伦在林肯签署废奴宣言几周以后,才出于军人服从命令的本分,发表了简短的支持声明以外,两人的分歧主要在下一步的行动上。林肯亲临前线要求麦克莱伦立即渡河进攻,而麦克莱伦则百般拖延。

“将军,如果你不想用部队的话,我要借用一下。”1862年11月,林肯免除了麦克莱伦的职务。

麦克莱伦被解职后,自己放弃了申诉的机会。低调的麦克莱伦在政界有许多支持者。从政见上,包括当时的副总统在内的许多高官都和麦克莱伦一样,对林肯废奴持不同观点,北方要求和平的势力一直很大。如果他返回华盛顿活动一下,是很有可能让林肯收回成命的,何况他还有好几个州的支持。

此外,麦克莱伦的年代,美军刚刚开始从各州民兵向联邦军队转化。在内战中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是现代人不敢想象的,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统帅个人的部队。如同北维吉尼亚军团后来纯粹是为李个人而战一样,波托马克军团可以说是麦克莱伦的部队。在美军历史上,包括华盛顿在内,没有一个统帅像麦克莱伦那样受士兵的拥戴,只有他开口,十万大军的呼喊必定在华府引起地震。他手下的将军们,无论是继任的伯恩赛德,其后的胡克和梅德,只要麦克莱伦在,绝对没有领军的胆量。如果麦克莱伦有二心,美国历史上就会出现军人威胁政治的局面甚至兵变。

尽管麦克莱伦也许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但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人,能够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和党派利益之上,至少在这个时候。麦克莱伦把军权交给不知所措的伯恩赛德,在上万名士兵的欢送中策马而去,没有进华府,而是径直返回新泽西的家中,平静地等待国家的下一次征召。

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与统帅的矛盾就这样以军人无条件的服从结束,尽管麦克莱伦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将军,但是从人格上,他在1862年11月7日表现的伟大的服从,给后来的美国军人,包括傲慢自负的麦克阿瑟作出了表率,树立起军人必须遵守的信条。从那一天起,美国联邦军队不再是任何人的军队,而是国家的军队。

我们从这位被总统解除军权的总司令麦克莱伦身上,能够体会到军人无私地为了国家服务的原则。从麦克莱伦到麦克阿瑟,一代又一代美国军人为国家而战,为国家而牺牲,为国家而无条件地服从,美国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军人而逐渐强大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