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珠江流韵
28316200000038

第38章 无数风流(1)

卷首语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是间性的。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既有时间性,也有地域性。广州得天独厚,人杰地灵,从康、粱,孙中山到如今率先开放改革。慧能和尚创立禅宗,把佛教与中国士道大夫阶级社会实践结起来,而岭南画派那该是把中国绘画汲取西方绘画融会贯通。

津门负箧悟春寒

断冰枯草寒鸦,风来犹挟雪花。

一段冻云低亚,斜阳昏洒,老枝欲点新芽。

这是我刚到天津,所见初春景,即兴而就的小曲《天净沙》。我这次赴津中为陈残云老出文集奔走。当我气喘咻咻的背着一大摞文稿下机,到机场接我的是多年不见的邢凤藻兄,真是喜出望外。邢老哥是资深的编辑家了,这从桂林作协赠的一副对联可见一斑:

半辈子编书,编出一个总统;

二十次造桂,造就两代作家。

此中“一个总统”就是他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第一个总统》一书了;至于下联就不言而喻了。

老朋友见面自然是天南地北的拉扯,我是以一个“南蛮”的眼光来看北国风光,自然逍邢老哥的揶揄。不过,我觉得这闰小曲也真有点北国的苍凉……我讲到在广州此时只须单衣裹身,到处是鸟语花香,就直说邢老哥点头称羡。

残云老已是耄耋之年了,从事文学创作凡五十余年,著作等身,这次撷其精华之篇三百余万字,结集十卷付梓。朱崇山兄在残云老面前保荐我肩负此重任,说我年富力强,走南闯北,游刃有余。我真有点诚惶诚恐,怕把好事搞砸了。好在邢老哥是咱哥们,颇够意思;再说他对残云老也仰慕已久,说定马上就看,六月发稿,年内出齐十卷,这比崇山兄行前对我提出的要求年内先出五卷还要快,我真是喜出望外了。

陈残云老早在五十年代就在宝安县和东莞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了,在东宝地区很有声誉。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反映了这个地区农民如火如荼的生活和劳动,乡土气息浓郁。其中《香飘四季》更是家喻户晓。一听说残云老要出版文集,富起来的宝安、东莞的乡亲父老都很高兴,表示鼎力玉成。可以这么说,我此行是受这两县乡亲父老的嘱托,肩负他们的殷切期望。

朱崇山兄步残云老后尘,也来到宝安县挂常委之职,已有五年之久。他的宝安系列的报告文学,无论从经济学、哲学、美学、文学角度来看,都是那么动人心魄;直言不讳,锋芒毕露,道出宝安人的心声。在宝安,上上下下,从县委书记李容根到普通农民,十八乡镇都昵称他为“朱叔”,视他为知心诤友。农民们不太会说话,都说他们要说的正是这样,只是不知道该怎么说,更遑论做文章了。是朱叔替他们说了要说的话。我想作为党员作家,朱崇山兄可以说是尽职尽责了。他常说,他在宝安“搭秤”兼“打工”。搭秤者,挂职之谓电;而打工者,则为宝安父老服务之谓也。他跟我说起作家深入生活的问题,他说他是向残云老学习的。记得前年《文学报》在上海举行“朱崇山作品研讨会”,肯定了他的创作道路。上海老作家菡子表示认同,两人的通信在《深圳特区报》发表了。最近朱崇山更将他多年的力作,深港澳三部曲《风中灯》、《十字门》、《鹏回首》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三部曲将深圳特区的开拓,与香港、澳门百年回归,以历史长卷的展现于神州文坛。这给了我一个启示,勇士安泰的力量来自大地母亲,而作家的魅力则来自人民,文坛上由它如何鼓噪,名也罢,利也罢,我自甘寂寞,为人民而写。

我和邢老哥聊起这些来,他也颇有同感,他长吁一声,回首往事,并无虚度年华,也无庸庸碌碌,身后有一座庞大的“靠山”,那就是他编的书和他著的书。眺望文坛,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果真如春寒中的天津,也真有断冰、枯草、寒鸦,还有飞雪和冻云……但毕竟文学这棵古老的村,正在绽出新芽。海河冻住了,但我还是听到冰下涓涓春水在流淌着,而且这涓涓之声一旦澎湃,便可化作滚滚春潮……

风骚占领画艺峰

自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三老仙逝后,能继岭南画派之风者,梁老占峰当以马首是瞻,唯其画风得以真传。6月28日,梁老师的个人画展在流花胡畔的广东画院展览厅举行。我们可以一睹真正的形神兼备,比西画更浪漫,有岭南画派特色的中国画。

世纪之初,中国画坛,西风渐人,西潮涌动,乃有革新派画家。以画派而言,岭南画派为其佼佼者电。剑师初创岭南画派,处身清末维新。广州为民国革命发源地,于是兴起改革中国绘画之念,“笔墨当随时代”之谓,振发画派欲将理想付于现实。高师曾从法人麦拉习西画,后负箧东渡,习东洋画。归国后即以西画为用,国画为体,融汇贯通,兼容并蓄。基此信念,以西方艺术之长革新中国画之短,肩负起弘扬国画传统重任。这就是岭南画派的改革,使中国传统画风,皤然一新。岭南画派之贡献,在于开拓国画。其主张创新,以岭南特有景物丰富题材;主张写实,引入西洋画法,博取诸家之长,发扬国画优良传统。

梁师占峰号剑琴客,1924年生,广东肇庆人。好画好乐,志趣高雅,尤擅花鸟,曾任广东画院画师。梁老师解放初以水彩、图案步入画坛,多次为如“广东农业科学馆”“苏联建设成就展览会”等大型展览作美术设计。初习国画时,虽未能与高剑父、陈树人同游,乃与其志道同者黎葛民老相与砥砺有年。下笔不悖古人,自有其实。高、陈倡折衷画说,而葛老虽久与薰染,但仍守其自我作风。

梁老师闻岭南画派曾摹拟日本画,于是夙夜研读。深刻参透日本画。日本人善于学习,其画亦然。兜了个圈,骨子里还是中国画为根本。只是吸收了西洋之法,其画风焕然一新。然毕竟文化底蕴欠缺,终显浅溥。梁老师学习日本画,摒弃其浅薄之短,通过钻研荆浩、关仝名家之作,特别是临摹范宽的画,使得其作品更具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他的笔下花鸟鱼虫亦天趣盎然。然苍劲中见韶秀之气,设色妍雅,有晓风杨柳初日芙蕖之致。至其布局取材,莫不斟酌出之。无丝毫卤莽。他对于色彩、线条的美感有着天赋的敏锐,得益于水彩画扎实的功底,梁老师的中国花鸟画更具气派,色彩丰富,明暗透视俱到,造型准确,形神兼备。其下笔道劲,多力丰筋,得意得神。即使是一段瘿疖遍布丑陋不堪的老树头,粱老师的笔下也会被赋予生命。小鸟啁啾,草叶葳蕤,一派盎然生机。这首先是作为艺术家的梁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即使是画一块石头,也是会“唱歌”的。

梁老师谓“笔参天地之大法”,他的画一旦出于大自然,就不为古人臼窠拘囿。于法中求其变,变而至其极,天下间一切事物,都可设色得之画稿。铺纸援毫,手挥目送,胸有成竹,尽皆出自他怀抱的丘壑之间。得益于图案设计的深厚基础,梁老师的作品构图既有宋院的具象美,也有中国文人画的抽象美。在他的画中,无论枝长短粗细的穿插,交搭皆有聚散、有无、虚实、阴阳、轻重……符合“无生有、有生无”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自然界法理,蕴含着东方审美的情感,哲学的思辩,闪烁着中国“道家”的艺术智慧。正是这种智慧,派生出梁占峰不息的艺术生命之火,创造出生生不息永恒的生命。

翰墨情缘文物心

——记民革党员,省收藏家协会主席、

全国著名拍卖师陈少湘先生

12岁时,血气方刚的陈少湘“哐啷”一下子抓起了沉重的杠铃,举过了头顶,就一直摸爬滚打在艰苦的举重训练场上,到18岁时,他已经是一个颇有名气的举重运动员。这时,青年陈少湘又开始对字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尝到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甜头,纷纷去做生意的时候。90年代之初,已经掘得了第一桶金,生意成功的陈少湘突然收敛了锋芒,雅志收藏,广交俊彦,结缘翰墨,在书画界赢得“及时雨”之称。许多中青年名画家在还未成名之时,都得过他的大力扶持。

但他之所以能与艺术品拍卖结缘,竟是从一次“受骗”开始的。1984年的一天,已经是青年“收藏家”的陈少湘经朋友介绍,在四川花2,5万元买了一幅张大千的作品,但很多朋友都认为他买的这幅画是赝品。一年多之后,陈少湘以2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另外一个朋友。谁知半年之后,陈少湘在即将举行的一次大型拍卖会图录上发现,被自己以“赝品”转手的张大干“名画”居然也名列其中。陈少湘专程跑到香港观看这场拍卖会,随着30多万成交的落槌声一响,陈少湘形容自己当时“几乎晕倒”。这可能是他第一次接触拍卖,深感自己的文化底蕴的欠缺。于是他跑到北京故宫跟书画名家们学习鉴赏书画。他曾拜海派名家唐云为师,不辞劳苦为老人家磨墨铺纸,搀搀扶扶,他学得了鉴藏书画的真本领。从此走上了收藏的道路。他为自己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这就使他比一般的企业家更具文化底蕴。

在陈少湘的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他与不少书画名家如启功、关山月、黎雄才、刘海票、程十髪、唐云、董寿平、何海霞、陆俨少、宋文治等人合影照片,这些名家都与他结为忘年之交。他藏画三千,不乏精品,上溯吴昌硕、张大干、黄宾虹等原作,下延至当代海上、京津、岭南、金陵、长安各大画派,以及浙、皖、川、滇、闽……各派名家的真迹,且每一幅都有“少湘兄雅正”之类的题款。尽被他洋洋洒洒编纂人《曜湘居藏画》中。在他的《湘居百家书匾》“自序”中写道“神倦心疲之际,焚香拂几,舒卷于缥湘,凝睇移时,张轴于壁,非但娱惬幽情,更加展晤高人,想见其挥毫迁想之态,如坐静谷而听流泉,凌闲云而绝嚣尘,宠辱皆忘,体气遮泰……”文字高雅清逸,极具文采,可见其中华传统文化修养。

改革开放使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突飞猛进,昔日的农民洗脚上田提前进入小康,成了新城市的市民。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经济眼光敏锐的陈少湘已经看到了书画艺术品收藏潜在的商机。1996年的初春,春寒峭料,于是他在广东画院一个4平方的小阁楼里策划第一场的“书画珍品广东巡回拍卖会”。当时,国家尚未有一个规范的拍卖市场。陈少湘多年在商海弄潮,是一个有丰富搏击风浪经验的水手,他善于观察风云,根据市场规律,他第一个在广东以巡回的形式创办书画拍卖会,并第一个以无底价拍卖操作。他不辞劳苦,风雨无阻奔波于顺德、中山、东莞、深圳、珠海、肇庆、汕头等地,他要让高雅的书画艺术品进入寻常百姓的千家万户。陈少湘的“书画珍品广东巡回拍卖会”做得越来越红火,由过去一个月一场,做到一个星期一场,到一个星期两场,甚至一天之内分有A和B两场。

自1996年,陈少湘从一个文物收藏家,介入拍卖业,创办艺术品拍卖行,成为一名职业拍卖师,从此开启了他风卷云舒、纵横捭阂的拍坛人生。他以其渊博的知识,专业的修养、机智的手段、充沛的激情、幽默的语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拍卖艺术风格。1997年1月24日,他倡导成立了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并当选为第一位主席,人多以“主席”相称。又被国家内贸部、全国拍卖业协会聘为中心主任,肩负起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执业拍卖师的重任。所在全国各地拍卖业中,人人皆以陈老师称呼。现在他是广东省古今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国际拍卖联合集团主席。由于他深厚的收藏文化底蕴,对拍卖事业的巨大贡献,已经是民革党员了。

广州西关象征着岭南的传统文化,陈少湘藏宝的“曜湘居”就在柳堤湖波碧绿掩映之间,自号“曜湘居主”。说到陈少湘的艺术涵养,我们可以回忆一场旷日日持久在美术界和收藏界引起震动的争论。那是继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引发美术界争论。南京师范大学美院副教授林逸鹏更是一语惊慌收藏人:“当代人搞传统型的绘画毫无价值,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等大师已经代表了传统的终结;收藏当代人传统型的作品等于收藏废纸!”这个话题,从收藏界延伸到艺术界。归根结底,这是艺术品自身的价值问题。而任何一门艺术,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孕育产生,其价值问题,则又牵涉到多重因素,这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这个时刻,收藏家、拍卖师陈少湘先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收藏应是个人喜好。当然,最好的还是收藏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对前人有所研究的,可以陶冶性情的艺术品。一般的标准有四个字:名、真、精、新。就是必须是名家的真品,还必须是精品,而且该艺术品的品相没有大的残损。”他认为,每个时代都会有该时代的作品,但并不代表新的艺术品就一定价低。当代有些作品的价格比旧的作品还贵,如傅抱石的作品和张大干的作品,比某些清朝的作品还贵。这就是他的文化价值观的取向。

可以说陈少湘并不是唯利是图的商人,其实他更多的是一个文化人,智睿、聪敏、诙谐、博闻强记,尤其对墨宝文物更有敏感。他在组织《三福堂》收藏中国书画作品专场拍卖会时,发现有几幅是名家赠陈逸云女士之藏品。其中有齐白石的《福禄图》、于右任的中堂行书、黄君壁的《喜鹊》及康有为的一幅十三言龙门对联。于是又联想到香港拍卖行有四屏谭延闓所书的颜体书法,亦有赠陈逸云上款。这引起了文化涵养极深的陈少湘的特别注意,于是垂询之于《三福堂》主陈云庵老先生,果然是庵老的三姑。陈少湘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一定要让这位国民党革命先辈的所遗文物保存下来。

陈逸云(1909—1969)是广东省东莞县茶山乡陈屋村人,在民国名女中,实占一位。陈逸云之父是同盟会会员、庭训子女,教导有方。她幼小聪颖,性嗜文艺,出类拔萃,十二岁能诗,十三岁擅词,其诗词与国画,皆楚楚可观。年仅十四,报大三岁,就读于中山大学。旋即参加北伐,任职前总青年科,是年仅十八岁,为当时最年青之科长。她追随孙中山先生历次革命,无役不从,为众所赏识。陈逸云自幼以男子打扮,有超雄之巾帼志气。及长,以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之报国心,誓斩日寇长鲸。与宋氏姐妹、何香凝、陈香梅等同仇敌忾。

一九四五年日寇侵黔(贵州),是时号召男女青年从军,有十万青年十万军之称。陈逸云以第一人报名人任,受命领女青年军拜少将衔阶。就职时,即赋《唐多令》词一首志念。此词传出后,为艺坛所称赞,词日:

胡骑莫侵黔,倭机视袭呜,听元戎檄召征兵,敢慨同仇思奋勇,纷投笔请缨行。

吹角集连营,登坛拜将名,效木兰昔日长征,壮志可酬收故土,看逐北誓犁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