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有效德育:基于实践的探索
28373600000018

第18章 学校德育的管理策略(5)

(1)对德育工作出现的问题往往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处理。学校德育工作中出现了某一问题,管理者就想出应付这一问题的对策,但却没有从全局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可能存在的深层原因,不深究这个问题在整个德育工作中是属于表症还是属于病源。例如,学生乱丢垃圾,有的管理者只从学生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入手,先是以告知作为管理手段,后以惩戒强化对规章制度的认知和遵守。事实上,学生乱丢垃圾这一表症有着许多可能的病源:长期乱丢垃圾可能与校风有关、学生行为习惯有关、也可能与学生对学校缺乏认同感有关、与学生缺乏生活目标有关,,甚至可能是学校不恰当的管理制度带来的负面结果,等等;而突发性短期出现的乱丢垃圾可能与学校环境改变或学生心理问题出现有关,如果我们不作认真、具体、深入的分析,简单归究为学生认知的问题,这样的教育落点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工作做再多也没有成效,重要的是由于教育不到点上,本来可能是短期的现象也会变为长期的不良校风。

(2)在德育管理中表现为胡子眉毛一把抓。学生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表现在某件事件上,这既有可能是普遍存在问题的个别反映,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也可能是特殊问题的特殊表现,具有个别性,属于孤案。如果我们不对此作区别对待,特别是在制度建设上,采取一篙子打死一船人的做法,一人出错,千人赔罪,不以解决根本问题为目的,而将本是教育手段的惩罚作为唯一的目的,就会导致学生对管理者的反感和排斥,就会使因此而制定的制度难以推行,就很难实现教育目的,最大的效果无非是学生在行为上暂时服从而矣。

(3)在德育工作中的表现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一些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中,表现为如下的一些工作状态:一是上级说是什么就做什么,到底今天的这项工作与后天的那项工作有没有关系就不多想了;二是今天应对这件事就应对这件事,不从学校的整体工作考虑这件事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位置和关系。导致学校每件德育工作缺乏系统性联系,不能集中到共同目标之中,构成更广泛和更集中的德育影响力。

以上的这几点,反映了管理者在进行工作时,只看到问题表象和事物的局部;急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不是根本的问题,根本原因就是不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真正目标所在,同时对学校德育缺乏整体的工作思路,归根到底就是没有科学的工作策略。

从成功的办学经验上看,科学的管理策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将德育目标贯穿在德育工作的全过程(紧抓教育主调)、善于抓准教育契机、回归教育理性(分析和处理问题与突发事件)、善于处理“立与破”的关系、动用最大的教育资源、激发主体参与。以下将具体分析之。

一、将德育目标贯穿在德育工作的全过程

(一)何谓将德育目标贯穿在德育工作的全过程

目标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美国管理专家德鲁克,他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指出:“企业如果无总目标及与总目标相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职工的生产和管理活动,则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发生内耗和浪费的可能性越大。”因此,目标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方法。

确立德育目标的目的,不是为了给领导看,也不是为了给评估组看,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成为统一学校各种要素的核心力量。第一,是为了统一学校不同职务、不同角色的学校成员对教育的认识,这包括管理层成员、教师、其他职员、学生、家长,以及与学校有一定联系的社区成员,例如小卖部老板,要在一定程度上让这些人了解学校的教育意图,了解学校的教育特点和方法,使所有人都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其次,是为了统一学校的其他物化教育资源,使之能够共同体现学校的教育思路,如学校的校园设置、环境布置、学校宣传栏、标语、装饰,包括校标、校色、校服等等,使教育的理念无处不提醒,无时不谨记。其三,是为了统一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使之能够真正地为德育目标服务,使规章制度间不会发生相互冲突,削弱管理的力量。其四,要将学校成员、物质设施、规章制度等等所有的教育要素与资源统一在德育工作的整个过程中,使德育工作从开始到完成都能够统一在同一目标之下,使各要素之间相互促进,形成合力。

(二)德育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目标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人们对目标的认识不到位,也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管理者要慎防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问题如下:

1.目标与管理分离

在现实德育工作中,虽然学校已经有明确的德育目标,但有些人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或者受旧有教育观念的影响,不能真正理解甚至曲解学校德育目标的含义;又或者会不自觉地将旧有的一些观念、行为迁移到工作中来,从而影响了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或者偏离了德育目标的方向。

2.目标确立与规章制度的依据不一致

一所学校的规章制度总是在学校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在不同时期因应各种需要而不断修改,当学校管理者从学校当下或未来发展需要提出新的学校德育目标时,新的德育目标有可能与学校原有的其他规章制度相冲突,或者不能形成合力。

这种情况在历史悠久的学校比较容易出现,主要原因在于这类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会根据某一时期的需要而制定一些规章制度,而这些规章制度一旦制定下来,会形成运行惯性,与新确立的目标形成不一致性。学校历史越长,如果新的目标不能贴合原有的文化,特别是规章制度,那么就很容易出现这一情况。

例如,有一所学校一直以来都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所有的教学评估都是以如何促使教师钻研学科内容、学科教师如何提升学习成绩为核心评估目标。新任学校领导发现,学生和教师在提升成绩方面已经努力到极限了,但成绩提升的空间并不大,反而学生的品德水平、心理状态,包括级管理状态成为了是否能够提升学习成绩的关键,因此,改将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目标。但是,虽然领导三令五申地强调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但班主任只是口头上和应,行动上还是以学科教学为主,新德育目标难见成效。经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关于教师业绩的评估标准没改变,因此,班主任的积极性提升不上来,可见,目标改变了,如果制度不因之改变,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

3.不为所有成员所理解与掌握

一些学校管理者常常处于困惑的状态中:我学校的德育目标非常科学和合理,但不知怎么的,学校工作始终达不到目标的要求,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呢?

一般而言,一所学校的德育目标,既体现了管理者的办学意图,也反映了学校的社会背景、历史、生源特点与办学特色,是引导学校发展的指南针。但是,如果这一目标只是停留在学校的文件中,或者是停留在校长的脑袋里,没有被其他学校管理者所认同,没有被所有的教师所理解,没有被全校的学生和家长所认知和感受,那么,德育目标只是一个概念,是不可能成为教育现实的。

通过学校管理者思考而成的理性概念,要转化为学校办学的具体工作,最后转变成学生的具体素质,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学校所有成员共同认知和理解,其次需要制度配合,再次需要广大教师通过各种活动使这些理念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因此,学校管理者需要进行一系列活动,实施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教育措施。否则,这些概念性的思想是不会自动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的。

一些优秀的学校管理者当其形成新的德育目标后,总会想方设法将之成为学校所有成员的共同愿景。或通过讲话、标语、开设讲座、重新讨论学校制度、进行一系列活动等方式使全校师生员工感知新目标,并从中感受新目标可能产生的新体验。其中,学校中层干部和教师是否真正理解德育目标是最为关键的。

(三)如何有效地将德育目标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全过程

因此,学校有必要确立德育目标,并通过管理,将德育目标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德育目标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全过程,在管理上就必须注意从如下方面入手:

1.确立科学的、合理的德育目标

科学的、合理的德育目标意味着德育目标总是为了学生的将来如何立足社会的,强调的是未来社会成员的社会性的素质,具体体现在学生个性品质上。这是一个教育者最起码的社会责任。如果不以这作为目标,德育工作一定做不好。

科学的、合理的德育目标意味着德育目标的确立是根植于本土的。主要指德育目标的确立要考虑学校的社会背景,如社会发展水平、社区特点、社会与家长的期待、原有生源走向;同时还要考虑学校条件,如学校的历史、学校资源、学校办学特色、生源情况,等等。

科学的、合理的德育目标还意味着德育目标是面向未来的。学校德育目标既要考虑当前社会与学校的现实需要,还要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状况,为受教育者走向社会作好准备。

2.德育目标为所有学校成员所理解并成为共同愿景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自身应该对学校的德育目标有深刻的理解,还应将这一理解溶入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将之转化为教育行为和管理行为,最终体现为学生的素质。管理者还应该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使之被所有学校成员理解,并成为大家的共同追求。一些成功学校的做法是:校长通过各种途径、言行,表达自己对目标的理解,以辐射到管理层和教师群体;组织教师读书、学习、活动,使之对德育目标有更深层的理解;通过工作现场会分析学校在执行德育目标中的情况;通过举办各种学校活动让学生理解学校的德育目标;通过教师、学生的理解,学校文化建设以及家长会等方式再辐射到家长,乃至社区,通过学校大型活动社会性活动、媒体再广泛传播到社会各领域。

3.德育目标是所有德育工作的依据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归宿,因此学校管理者应该以德育目标为工作的重要指针,统筹各方资源,发挥管理各环节的作用,使之为德育目标服务。例如,要善于将社会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统一到实现德育目标上;要善于将德育目标的价值理念统一运用到行政决策、制度建设、评估与奖罚等管理手段中去,减少管理中的矛盾与摩擦,使管理手段能够最大化地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4.德育管理就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

所谓的德育管理,就是动员学校所有可能动员的教育资源,通过整合,使之以最优化的状态实现德育目标,因此,德育管理的过程就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但在许多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将德育管理理解为对学生的行为控制,忘却了德育目标原有的教育价值。例如,学校从学生身心的长远利益出发,一般都不允许学生谈恋爱,但不等于谈恋爱就一定有害身心,有的教育者却将严防、拆散学生谈恋爱为工作目标,却没有考虑到现实社会中,中学生面临的复杂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特点,在解决谈恋爱问题时容易简单化、粗暴化,实际上,所进行的措施可能违背了制定这一制度的初衷——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样的管理与教育其实已经偏离了德育目标。

第五讲有效的学校德育管理策略(2)

二、善于把握教育契机

善于把握教育的契机,就是说要求管理者与教育者能够整体把握尽可能多的德育资源,根据现实需要和学生状态在最佳的时机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最大差异,就在于德育工作具有明显的时空性和社会性,它必须根据社会现实与需要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德育最丰富的教育资源不是在于书本,而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因此,一个优秀的德育管理者,总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巧妙地利用社会和生活中的元素引导学生思考、体验、感悟,从而产生与管理者和教育者引导的价值理念相一致的共鸣,从内心深处形成相应的信仰体系。这样的德育特点,就必须要求管理者和教育者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契机。

(一)善于把握教育契机的管理与教育价值

善于把握教育契机的管理价值主要表现在,能够利用最佳的资源与时机实现教育效率最大化。受教育者对道德价值的理解和把握,不是在概念上,而是在现实的生活中,生活中鲜活的人与事最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思考、共鸣,这时候对受教育者进行体验式教育或引导,所起的教育作用比诵背概念的功效要高出许多倍。管理者如果能够经常利用社会中和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引导受教育体验与思考,德育工作往往能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善于把握教育契机进行教育,教育者的一字可抵千金,言者言简意赅,听者如雷贯耳,恍然大悟;善于把握教育契机进行教育,还可以减轻受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因为重在体验,而不是语言轰炸式的说教,受教育者不容易反感。

许多优秀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实施的德育工作效果比较好,其中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管理者和教育者特别善于利用教育契机引导受教育者进行深刻的思考,使之产生共鸣与价值认同。

(二)善于把握教育契机的关键

教育契机具有明显的时空性,如果不注意把握,时移势易,稍纵即逝,因此是对管理者和教育者整体素质的考验,往往需要管理者和教育者具有最为广泛的信息源,具有敏锐的、深入事物本质的洞察力,以及把握事物走向的能力。是管理能力和教育能力集大成式的体现。

生活中随处都有许多生动的有助于受教育者启悟的人与事,关键在于管理者与教育者能不能发现,并将之揉合到德育工作中去。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上述素质外,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科学的教育理念

正如前所述,德育目标具有导向性的作用,能够让管理者明确工作目标,并带着目标有意识地综合统筹各种资源,更有效地为目标服务。明确工作目标,就能发现生活中的德育价值,就会自觉寻找不同教育事件中可能具有的教育共同点和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2.要善于打破思维惯性

但是在现实中,许多管理者和教育者对教育契机的把握缺乏信心,总觉得思路难以开阔,思维方式难以转变,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因为我们在持久的重复性工作状态中,思维暂时固化了。要从固化的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就必须学会用不同角度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