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门槛
2008年,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把制定“小升初”政策的权力下放到各区县,使“小升初”区域间的不公平得到进一步延展。
北京市教委的“小升初”政策,只有就近入学和特长生两种基本方式,但在各个城区中,却多了不少变相的入学方式压倒免试入学,使特长生、“条子生”、“共建生”变得越来越普遍,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优择校,俨然成为北京“小升初”的重要方式。
而对于美国小学生来说,升“初中”(美国没有明确的初中构造,一般把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按不同学制分成12个年级)就像顺利升级一样,只不过是换个环境、换些同学。这主要得益于美国相对丰富的教育资源与优质的教育服务。美国的“择校”基本上是按照居住地来选择。当然,少数贵族学校、明星学校对于生源还是有不同程度的考察,包括学生能力和家庭背景等等。但总的来说,美国孩子在小学、中学阶段都可以得到非常优质的教育,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对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与家长的财富、地位无关。所以,美国家长不用为了帮孩子“择校”费尽心力。
经历过“择校”槛的家长可能会认为,没有择校,怎么让孩子步入精英教育的门槛?怎么让孩子在起步阶段就胜人一筹?事实上,美国也有精英教育,但是所谓“精英教育”在初中阶段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除了极少数智商极高,十几岁就能大学毕业的天才,美国“精英教育”的分水岭主要集中在少数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小学、初中作为基础教育,更多的重视学生的性格塑造,所以才会有那么广泛的教育范围以及快乐的学生时代,让学生们打下未来做人、做事的基础,掌握学习的方法,增进学习的兴趣,为日后的教育(尤其是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实现“精美”化做出充分的准备。
教室不固定,课间来回跑
美国的学制不统一,有的学区是K-5-3-4(即幼儿园一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有的学区是K-6-2-4学制,还有的地方是K-6-3-3、K-4-4-4、K-6-6,或者K-8-4。但是前两种学制是比较普遍的。在美国教育体系中,初中(middle school)与小学(elementary school)是有不同之处的。初中开始,学生们必须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美国的初中只分年级和科目,没有我们所说的“班”。科目的安排跟中国的大学类似,每个科目按难易程度分为不同等级,学生依照自身的志趣选上不同级别的课。因此,每个人的课程表都与别人不同,一个学校有几千个学生可能就有几千份课表。中国同一年级的学生用统一的课表,学习同一样的课程,同样的进度,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老师和学生会怀疑:这么多学生怎么可能会有相同的学习能力、兴趣和需要呢?
在中国,中学生上课是上课铃响了,老师去某个班级上课,而美国却是学生上课去某个教室找老师。老师的办公室也是学生的教室,教室门口的墙上写着老师的名字“Mr.××’s Class”或“Mrs.××’s Class”。老师“守株待兔”,学生处于动态,按照课程表的要求去找老师的教室,上完课后再去找下节课老师的教室。
美国的课间只有3-10分钟,学生要在这3-10分钟内赶到下一节课的教室去上课。开学前,新生们会领到学校发的地图,上面详细标明了各科教室的位置。因为美国的中学校园大得令人惊讶,如果地形不熟,几分钟的课间绝对找不到教室。
为了给学生奔波于各个教室提供方便,学校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了个人的locker储物箱,一般设在走廊或过道。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书包和暂时不用的东西放在里面,每节课下课后再换下节课的书籍用品。但《学生手册》规定,即便柜子没有使用,也必须上锁,并且不能变更锁的密码或交换柜子,不准在柜子上粘贴图画。柜子是学校的财产,学校有权在任何时间对柜子进行检查。
学生没有固定的同班同学,每天上几节课就有几个班的同班同学,美国学生同班同学往往是“他是我音乐课的同学”或“她是我数学课的同学”,他们很少有几节课都在一个班的同学,更不可能有所有课在同一个班的同学。根据人人平等原则,学校没有重点班,学校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不一刀切,同一个班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某门课的水平不同去上不同等级的课程。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学习程度,建议每门课该进入哪一个年级学习。比如,一名学生英文、化学可能在12年级,数学可能是在11年级,法语可能在9年级。对于在某一科目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还专门给他们开小灶。
美国中学生一个学年分为四段,学生在每个阶段需要上四门必修课和两门选修课。美国初中必修课是数学、英文、社会交际和体育四大重点课,化学和物理课是要到高中才学的,初中并不开设。初中生的数学课比较简单,很多是“84大于还是小于81”“2的7次方=?”等。有的学校英语有3本教材:一本主要讲语法的《英语》(500多页);一本是《拼写》,单词的拼写训练(300多页);还有一本《文献》,讲授各类题材的文学作品(厚达800多页)。美国学生初二才开始学外语,外语并不是初中必修课,如果孩子不想修外语课,可以选修其他课程。美国的初一历史就已经侧重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历史,如何寻找历史与现在的关联,人类如何发现历史等。比如,他们通过讲述埃及胡夫金字塔发掘历程,告诉学生们考古学家怎样从事考古挖掘,包括使用的工具、应该如何进行现场发掘记录等需要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每个学期开始前有选课期,学校会给学生发放学校课程目录、参考资料,学生根据教学大纲选课。
学校一般早晨8点上课,下午3点放学,每节课45-50分钟,按规定学生每天要在学校学习6节课。开学两周之内如果学生不喜欢上课的老师,或者跟不上,可以选择退课。
一学年学生要上8门选修课,包括美术、音乐、合唱、厨艺等,选修课并不是学生可以随便选择的,如果学生没有特殊要求,那么会有学生顾问来帮助学生安排选修科目。有的学校课程虽然看起来不少,但是初中生的课程分为A天和B天,两天上的课程不一样,两天分别上一门选修课,A天上一门选修,B天上另一门。每天要上四节必修,每节课一门。每天学习7个小时,虽然时间不是很长,孩子却能学到很丰富的内容,所以学校和家长都不必操心孩子们的晚自习或周末补课。
学生必须通过所有的必修课程才能毕业,必修科目如果不及格,必须重修。学生会在每学期结束后收到每门科目的成绩,成绩测评系统有多种,有的用A-D、F、I、R表示,A-D表示最优到勉强及格,F表示不及格,I表示半途而废,R表示必须重修。
美国教育总体上更突出学生的个性,非常重视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presentation)的培养,几乎所有的知识学习类课每周都会进行一次小测试,所有的测试成绩都会记到学生的成绩档案中。老师会依据学生整个学期的报告、作业、课堂讨论、随堂小测验、期中考试等来给课程正式成绩,学期结束的测试比重并不像中国期末考试那么重要。
每学期学生们都要给老师评分,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奖金可能减少,甚至会被炒鱿鱼,所以没有老师敢歧视、打骂学生,老师会努力和学生融为一体,想办法讨学生喜欢。比如,教师在课堂上会给表现好的学生糖果,在节日时请全班同学吃比萨。既增进了师生了解,也为学生能接受老师、接受课程做种种努力。
我们爱上体育课
据《今日美国》报道,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一个报告显示,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可能提高成绩。美国体育教育者和公共卫生学人士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共识是:学生在学校期间,有一定的活动时间和适当的活动强度,以健身而非竞技为目的,能预防少年儿童的某些疾病,培养参与终身体育活动的兴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课是美国初中生的必修课,很多中国学生刚到美国时会被问到擅长什么运动时,当时就傻眼了。
国内一成不变的体育课对很多学生,尤其对女生而言是一种痛苦。学生不爱上体育课,大多是因为没兴趣,能做的运动就那么几项。如果能像美国的学校一样,有各种舞蹈、跆拳道等可供自由选择,对体育课,学生的兴趣恐怕会非常浓厚了。比如,要养生,有冥想课;要塑形,有瑜伽课;爱交际,有舞蹈课;甚至如果暑假要去亚马逊丛林探险,学校会有野外求生课。估计很多学生都会从此爱上体育课。除了跳舞、攀岩,学校的健身中心还有跑步机、自行车、举重器和肌肉锻炼仪器等项目和仪器,可供学生们上体育课时选择,学生们的各类兴趣爱好几乎都能得到满足。体育课的内容设置非常专业化、多样化,而且只要是学生,上这些课就通通免费,这些课要在社会上学的话,肯定要花大价钱。
学校还为学生提供很舒服的场馆式室内运动场,阴天下雨也不耽误体育运动。一般的体育课是在室内上的,每个同学都有体育课专用的带锁小柜子,可以把运动服及运动鞋放在里面,体育课开始前的5分钟,要先在更衣室换好体育课专门的运动短裤、T恤、鞋子。体育老师对衣着的要求特别严:运动服不准有拉链、扣子及口袋,上体育课时不允许戴耳环、手镯、项链等饰品,一些平时喜欢戴首饰的女生这时不得不把这些宝贝放进柜子里。
篮球(Basketball)、橄榄球(Football)、足球(Soccer)、排球(Volleyball)、棒球(Baseball)等球类的运动,都是学校常见的体育项目,而且学生在课外的主要活动就是参加学校的体育活动。每个项目都有体育队,初学者一般会被分到Junior Varisty(准校队,简称JV)中,报名就可以进入,更优秀的将会被选入Varsity(校队)。
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也得到家长的重视。无论父母多忙多累,都会不辞辛苦地来观看孩子的体育比赛,他们通常会为球队带来一些饮料和零食,并且在一旁呐喊助威。在社区,家长们会带着孩子跑步、打棒球,如果孩子能进入校队,整个家庭会感到非常荣耀,家长会为此专门举行家庭聚会庆祝。
体育不再仅仅被视为校内课程或单纯的课外休闲,而是传授学生有益于终身健康的习惯与知识的教育课程。体育课总体上分为竞技体育教学、健身体育教学、社会实用教学、学科联系教学,每位学生在选课之初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素质选择不同的课程与难度。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体育课的特色项目,即野外竞技运动和探险教育。如独木舟运动、背包旅行、自行车越野、定向运动等,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团队或个体在各类困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动作教育也可以帮助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动作教育强调对体育运动中大量动作技能的探究,学生彼此之间可以借助器械来发现锻炼身体的新方式。这种发现式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必须通过努力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体育简称PE(Physical education),意为身体上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健康教育,还包括身体保护。老师会在体育课上教学生遇到危险时,怎么运用防御和进攻应付坏人。美国运动与体育协会的克雷格·巴斯切拉警告说,仅仅让孩子跑圈并不能使他们更聪明,“我们的目的是为儿童和青少年成为终身体育锻炼者提供指导”。上课时,老师不只传授体育技巧,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在激烈的对抗比赛中展露锋芒,成为校园体育明星。
很多美国大学名校会优先录取校园体育明星,但他们录取的运动员,学业成绩也不会太差,因为他们更希望这些体育佼佼者们不仅能够在体育方面有所建树,在其他方面也能够有所斩获。比如在2012年NBA赛场上突然成名的华裔球星林书豪,就曾是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的高才生,他当年入学前的学习成绩很优秀。我的朋友安吉勇在《林书豪:梦想的力量》一书中,对其成功原因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解读。人们不难解释,为什么美国许多商业、教育、政治领域的杰出人才,有不少曾是美国常春藤联盟高校的运动代表队成员。
初中生的体育课虽然也有考试,但这种考试没有优劣之分。比如考跑步,只要努力跑下来就行,而且当你难以坚持时,老师和同学都会鼓励你,直到你跑过终点。跑到终点即是成功。
要成熟不要可爱的初中女孩
美国学校有统一的简朴校服,而且校服一般比较便宜,家长和学生可到百货商场购买。学校要求,校服的上衣一般是翻领有三粒纽扣的T恤或衬衫;下装一般是牛仔裤和裙子,颜色一般是浅色、黑色或藏青色;鞋子是运动鞋,女孩可穿黑色平跟皮鞋。
尽管有统一的着装要求,但美国人尊重个性和自由,学生的着装是否合适,取决于校方管理人员的判断。即使是穿校服的初中学生,也可以在一定范围之内任意展示自己的独特形象。美国的哈佛等名校往往很难见到有时间和精力化妆扮酷的女生,反而在初中校园里,倒时常可见穿着随意、性感的女孩。中国的初中学生几乎没有化妆的,好像大家都默认化妆的小孩就一定不能专心学业,但大多数美国女孩子一般在13岁就开始化妆了。曾有不少人戏言:美国女人那么早就衰老,而且年龄还保密,皮肤那么差,跟化妆有关吧。
在我国,初高中老师普遍反对学生化妆、扎耳洞、染头发、穿奇装异服等,美国的老师却根本不在意,即使对耳环佩戴有要求的老师也只说:“上课的时候只能戴一对耳环,并且只有耳朵上可以戴。”因为会有些学生喜欢在鼻子上、嘴唇上等扎洞戴饰品。
在美国,常会看到学生把头发染上三四种不同的颜色,烫不同的头型,父母和老师一般不会多加干涉。很多女孩都有自己的烫发和拉直的工具,甚至有些还是父母送的圣诞节礼物或生日礼物。把指甲涂成赤、橙、黄、绿、青、蓝、紫或者全部涂成了黑色,在美国的初中校园里是见怪不怪的事情。
每天上课前、午饭后和课间的闲暇时间,洗手间里都挤满了化妆梳头的女生,她们各自备有镜子、梳子和口红,甚至还有发胶等化妆工具。洗手间的大镜子上也时常有她们吻出的唇印和用口红写的“I love you”的字样。虽然学校清洁工随时会将这些印迹擦掉,但镜子上总也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