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新农村
和谐新农村,就是让村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使村民利益有保障,从而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生活面貌。在让村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的同时,必须提高素质,树立和谐理念。抓住“发展生产”不放松,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解决农村和农业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新农村建设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要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建议各县(区)成立一个专门的建设新农村建设协调工作机构,从建设、规划、国土、交通、环保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担负新农村建设调研、引导、促进等工作。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水平。加大对农民的法制、科技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抓好试点示范,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务求在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方面取得实效。
实现和谐新农村的条件及要求
一﹑全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的目标要求,既源于实际,又指导实际,既来自群众,又造福群众,它同我党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相一致。科学的理解,从社会文明建设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
根据一些专家、学者解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产发展,主要是指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二、三产业逐步扩大。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主要是指农民的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生活条件更好。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体现。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缩小,生活宽裕的农民必将享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成果。乡风文明,主要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的需求。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就能促进社会风气不断改善。村容整洁,主要是指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秩序稳定,村容村貌整洁。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条件。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在农村党组织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做主,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民主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的路径和要求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来推进。
1.“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指物质文明建设的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发展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说:“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问题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这就要求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才能逐步消除贫穷与落后,才有可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发展是硬道理,解决前进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只能靠发展来解决,也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进步的基础,物质文明不仅决定着社会主义政治关系,而且也制约着教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发展经济我们不能光看GDP,把它作为唯一的指标,而要看人文的、绿色的GDP。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资源、环境、人口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必须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乡风文明”是指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文化是凝聚民族的精神支柱,是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价值导向,是促进社会勃发生机的动力来源,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基本资源,是丰富社会生活的有效机制。社会先进文化是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先进文化是促进农民现代化的基点,中华民族一直重视文化的教化功能,强调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高度重视文化科技教育。农村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吸取新知识、新技能的主动性,积极改造农村的生产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农民富而思进,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从而形成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
3.“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目前,在多数农村,房舍没有规划,建设无序、脏、乱、差、散的现象比较普遍。要形成农村人居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重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建新房,改善村容村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改善村容村貌,规划必须先行。村庄规划,不仅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协调城乡建设的战略高度,考虑到城镇化的进程和村庄的空间布局,还要从农村自然环境和文化发展脉络的角度,考虑和尊重农村的具体实际及特点。村庄建设要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从硬化、绿化、净化、生态入手,改水、改路、改电、改厕、改圈、改灶,进行村容村貌的综合治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农村的卫生整洁、舒适、便捷、美化。
4.“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的发展民主之路,形成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实现科学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明确党支部、村委会的定位和职能,建立“两委”新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堡垒作用。
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选举制度,积极完善村务民主评议制度,完善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制度。这些制度要认真落实,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
如何构建和谐新农村
一﹑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规范和调整农村领导班子的组织和选举办法农村的经济和各项事业要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有觉悟的带头人,但由于在很多农村民主选举的过程还不太规范,选举出来的村干部就不一定具备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的能力和觉悟,这势必阻碍和制约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建议:①基层农村的民主选举最好在春节期间举行,以确保选民的人数和选举质量。②取消候选人提名方式,以投招标的方式鼓励公平竞选。但必须提交可行性计划和报告,进行竞选演讲后才可以获得候选人资格。③在选举过程中加强民主监督,杜绝暗箱操作,确保选举效果。同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成立农村干部学院等机构,使所有的农村干部和相关人员都经过相应的岗位培训,使之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觉悟。农村干部在职期间应实行全职岗位聘用制,工资与业绩挂钩。执行国家法定的工时制度,享有法定的节假日和其他福利待遇。
二﹑国家在每个乡村都扶持成立一个新农村
建设发展公司
众所周知,现阶段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才匮乏,而新农村公司就是一个立足农村,以专业人才为核心,优化农村资源配置,积极研究开拓市场,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机构。同时,也是一个以人才和技术优势扶贫济困,力求减少和消除经济发展中的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协作组织。公司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该是全部面向社会招聘的专业人才。构建高素质团队,促进和保障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公司立足农村,鼓励农民以资金或土地使用权等形式入股经营,以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在农林牧副渔等多方面进行合作。对土地实行集中管理集中经营,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有利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实行大面积机械化耕作,从而降低单位成本的投入。公司以自身优势对市场进行调研和评估,确定投资项目,提供技术保障,产品集中销售,大力推广订单农业,提高经济效益。
公司依托农村的资源优势进行招商引资,增加农村人口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公司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鼓励和吸引城市居民(特别是企业下岗职工)来农村进行投资和合作经营,鼓励和吸引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来农村创业,加大城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城乡间的优势互补。
公司设立劳动服务部门,组织安排劳动力转移和技术培训,跟踪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组织农村留守人员中的闲余劳动力成立家政等劳务组织,为其他留守人员提供帮扶服务。既能增加就业机会,又解除了其他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除此之外,公司还应带头成立文化中心等机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每个乡村都能有一个这样的公司,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园林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进程,势必会成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三﹑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农村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承担着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的重任。亿万新型农民的培育造就,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新农村目标的实现与否。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反之,在一个缺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地方,是难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整体还偏低。据统计,在全国5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高中以上的只占12%,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低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因此,如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培养造就具有较高素养、较高技能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建设和谐新农村面临的重要课题。
构建和谐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总览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性选择,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一定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从农民利益出发,把构建和谐新农村建设成为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