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的孩子在行动之前往往缺乏思考,不会在做出某一行动或是某一件事之前去思考这种行为的后果。当然,他们也不会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进行什么反思。具有这种冲动行为的孩子常常会不等老师说过问题,就会把答案抢先说出来,或是硬生生地打断别人的回答;在集体活动中,他们也不能耐心地等待;在需要排队的场合,他们也总爱插到队伍的前面。
4.精力不足
这类的孩子并不是说总是那么精力充沛。他们可以花很长时间去投入一个游戏当中,并且会相当兴奋,但是,当他们在面对学习的时候,却会时常表现出倦怠、懒散。他们在做游戏以外的一些事情的时候也经常是边做边玩,对一些目标明确的活动更是表现出冷漠。
5.角色管理失控行为
这类的孩子往往会在学校中表现得非常幼稚和任性,一旦他们想要得到什么就必须要满足他们,稍有一点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并且还会摔东西。他们一般对挫折的忍受能力比较差,会经常哭闹。他们还会经常违反纪律,对于老师的要求不服从,还会与老师争辩。
还有一些父母经常问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说,患有“注意力障碍”的孩子应当在游戏和玩的时候也会表现出注意力的不集中,可是我的孩子看电视或玩游戏机时候,注意力特别集中,只是一到学习就注意力不集中了,这是真正的注意力障碍吗?如果是注意力问题,为什么在玩的时候或者在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孩子却能专心致志呢!
过去人们认为,注意力有问题的孩子在游戏中注意力也不能集中。现在,专家越来越认识到,注意力障碍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假定在游戏中,我们观察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是有注意力障碍的,另一个是正常的,就会发现两个人在玩游戏时都会很兴奋和投入,但面对枯燥的学习任务,两者就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正常的孩子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而障碍儿童则磨蹭、效率低下。
让许多孩子玩一种玩具,告诉他们当老师出去时不许碰这些玩具,然后老师出去3分钟。结果发现,患有“注意力障碍”的孩子触碰玩具的次数为正常孩子的两倍。正常组的孩子能够使用一些延迟满足的策略来控制自己,比如对玩具说话,数一数有多少玩具等,而有“注意力障碍”的孩子却没有这样的策略。
让孩子对颜色进行快速联想:首先用彩色墨水涂染一些小方块,然后让孩子说出根据某种颜色能联想到什么事物,如“绿色”能联想到树叶、草坪等等。还有,在红颜色墨水涂染的方块背面写上“绿”这个字,然后先给孩子看字,再问他们方块正确的颜色是什么。在这些实验中,“注意力障碍”孩子童的准确性通常都比正常的孩子差,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做出反应,并且会出现更多的错误。
一系列的实验表明,这种症状的关键不在于注意力过程的缺损,而是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低下和自我管理的缺陷。正如美国研究注意力障碍的著名学者巴克利所言:注意力障碍的背后是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游戏与学习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前者能够带来即时的快乐满足,而学习带来的满足是将来的;游戏只需要人们按照现有快乐去做,争取更多的快乐,而学习则需要计划,要不断地向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总之,游戏不需要自我控制,而学习需要自我控制。
现在,这种病症已经成为影响孩子学习和身心健康的一大问题。那么,应该怎样正确地治疗它呢?一般来说可以用药物校正和教育矫正。
1.药物校正
治疗“注意力障碍”的药又称心理刺激类药物,因为它们的功能主要是增进或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唤醒或警觉能力,如果正常的孩子服用了这类药物也会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和唤醒程度。这类心理刺激类药物必须由医生开具药方,才可以给孩子服用。用药物校正这种方法必须经过医生的同意,如果没有,父母千万不能私自给孩子吃药。而且,如果可以不用药物就尽量不要用这种方法。
2.教育矫正
相对于药物校正,教育矫正是一个比较安全的方法。父母可以设计一个个别化的教育方案,对孩子进行听觉、视觉或者阅读能力、自我控制及身体动作协调性的训练,这样做虽然不如药物治疗效果那样迅速,但有利于孩子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的自动化、熟练化,使学习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长期的训练确实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准确性和学习的速度。刘教授再三强调,父母无论是选择用药还是选择教育来治疗孩子的注意力障碍,都要针对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对于注意力障碍特别严重的孩子,用药是必要的选择。如果孩子的注意力障碍不太严重,则可以选择教育训练来矫正。一般来说,父母可以遵循先心理教育矫正,后医学治疗的原则。
让孩子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
父母箴言
孩子在学习上出现畏难情绪时,父母家要对孩子进行系统的学习心理指导,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分析、克制自己,调整好心态。如父母可对孩子树立目标、计划安排、总结反思、处理学习和练习的关系、试卷问题分析与对策、合理安排时间,心理情绪的自我调节等做相应的指导。
学习难不难?有人说不难,有人说难。可是说不难的人却未必有成就感;说难的人也未必都知难而退。清朝学者彭端淑曾经就这个问题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子侄们。他说:“天下事有难易的区别吗?去做,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不做,容易的事情也会变难的也会变得容易;去学,难得事情也会变得容易;不学,容易的也会变得难。”
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背登攀。”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只要肯立志,坚决地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换句话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事实上就总会有所收获。相反,凡事太功利主义,还没有开步就问终点何在,利益何在,期望值太高,太迫切,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结果便很容易画地为牢,自己把自己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甚至裹足不前,打退堂鼓了事。
在学习中,只有先克服畏难情绪,鼓足勇气按部就班地去学,才能战胜困难,尽快学到新的东西。很多孩子在学习中有畏难心情绪,那么,父母怎样帮孩子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呢?
1.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
在学习方面,感到害怕、担心学不会的人,碰到的最大敌人不是学习任务重、难度大,而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所产生的心理情绪问题和动机障碍。例如,有的孩子遇到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不能正确地面对,会产生焦虑情绪和自卑感,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这种想法是万万要不得的。父母要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学习是在学习知识,而不是在受罪。
2.培养孩子的自信
自信是战胜畏难情绪的有力武器。当自己出现畏难情绪时,首先,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坚定自己战胜困难的信心,如“这个问题难不住我”、“我就不相信自己解决不了它”、“我一定不能懒惰”、“再难的内容我也要记住它”等。要教会孩子遇事多给自己鼓励,试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我行,我很棒!”这样孩子就会发现自己的自信心倍增。还可以教会 孩子通过纵向的比较,看到自己的变化,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坚定信心。
3.帮助孩子寻找成功的路径
父母应提醒孩子要专注于课堂学习,认真听老师讲解,积极参与课堂教育活动。重点难点,力求在课堂上解决。对于理科的一些课程,一定要掌握原理,从源头上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研究自己做错的题,举一反三,找到解决问的对策。做练习,要精选,不可贪多求全。要知道,有目的地练题,并善于总结反思,往往可以提高能力,做题可以事半功倍。在学习中,让孩子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诸如理解能力、阅读能力、迁移能力、概括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提高了,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样自己面对的困难也就少了。文科的一些课程,要懂得化整为零,增强计划性,做到水滴石穿。学习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因人而异,需要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孩子只有总结出适合自己特点的方法,才能找到出路。当然,这方面父母可以帮着指点。
4.给孩子制定适宜的目标,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