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话说中国-奇案
28577100000005

第5章 光头上的问号(1)

一个和尚到某县衙请求发给他到某地化缘的凭证,但是却被该县县令指认为是假冒的,还说这个假冒和尚是个杀人凶手。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请跟随我一同去看个究竟吧?

从前有个和尚,一路化缘来到江宁县城,他找到县衙,申请发给到江宁县化缘的凭证。县令张咏看了看他递上来的度牒,又仔细端详了和尚一番,问道:“你出家几年了?”

“三年了。”突然,张咏大喝一声:“好你个凶犯,竟冒充和尚,从实招来,为何杀人?”和尚一听,脸“刷”地变了色,但还想抵赖。张咏大怒:“不招?来人,大刑伺候!”和尚马上跪倒,连声喊道:“小人招!小人招!”

假冒的和尚

原来,这和尚名叫齐也强,是个农民。那天,他赶路走得口渴,正好遇见一个身挂水葫芦的小和尚,就上前讨水喝。小和尚递上水葫芦,齐也强喝完水,问小和尚哪里去。小和尚告诉他说:“我出家三年,刚刚得到官府发给的度牒,我现在是要到江宁县化缘去。”齐也强听了小和尚的话心想,种田太辛苦了,不如和尚快活。于是,他对小和尚说:“我也去江宁县,咱们结伴而行吧。”

小和尚听了很高兴:“善哉!善哉!”于是他们就上路了。走不多远,来到一僻静处,齐也强趁和尚不防备,抽出柴刀,砍死了小和尚。他迅速换上和尚衣服,拿出了度牒,又找人剃了光头,冒充和尚到江宁化缘来了。

后来有人问张咏,怎么知道他是假和尚的。张咏说:“我早就接到报案,说有一小和尚被人杀死在路边。齐也强递上度牒没有破绽,可看他光头上有扎头巾的痕迹,和尚是从来不扎头巾的。”

“化缘”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佛教认为,能布施斋僧的人,即与佛门有缘,僧人以募化乞食广结善缘,故称化缘。还可以指为了佛事而进行的一切募化活动,不但指乞食。

度牒是什么?

度牒是中国封建时代僧尼出家,由政府发给的身份凭证。唐代以后度僧(即准许出家)归政府掌握,经审查合格得度后,由祠部发给证明文件。

大开眼界

古代男子扎头巾主要是为了不露头发。古代认为直接露出头发是卑贱的。所以再穷的人也要戴帽子,没有帽子,也要戴毡片。另一个原因,就是气候的变化。古代的温度比较低,湿度要比现在大。再一个,头发的护理很差劲,不戴帽子头上很难看的。 而且,在古代要靠帽子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官员有各种乌纱帽,百姓有员外帽等。老百姓不能随便戴帽子,必须符合身份。

高太守推理辨冤

屈打成招在古代审讯中屡见不鲜,因此上演了不少历史悲剧,甚至酿成了千古奇案。好在有的法官比较明白事理,能从中发现疑点,最终为受屈者讨回公道,赢得人心。下面要看的这个案件就幸亏有了一名难得的高太守。

安徽省霍邱县有个姓范的乡民,他有一个儿子叫范寿子,因娶不起媳妇而不得已入赘到一个姓顾的老婆婆家当女婿。范寿子入赘到顾家一年后的一天,即正月十四,范寿子突然失踪,顾老婆子叫义子杨三到处去寻找,终无下落。

范父怀疑是顾家谋害了自己的儿子,于是将顾家告到县衙。

王县令传讯范、顾二家,几次审问,都得不到结果。

恰好,县衙内来了个乳母,是顾老婆子的同村人,她对王县令说:“好像是因为奸情才出现人命案的。”

王县令听了乳母之言,于是用重刑审讯顾老婆子,顾老婆子受不住刑罚,只好谎称:因女儿与义子杨三私通,被范寿子发觉,故尔将其杀死灭口。王县令问范寿子的尸体何在,顾家供道:范寿子被打死后,将尸体砍成八块,然后放进锅里煨煮,化成肉汁后,泼进土坑流走;其尸骨则用火焚烧,化为灰烬。顾家数人,口供一致,于是杀人案就这样定了下来。后来解送到府衙,口供依然如故。

当时安徽的提刑按察使是李书年。他在提审这件案子时,发现犯人所作口供,均顺口而出,好像是事先背熟了的。这引起了李书年的怀疑,他决定重申此案。于是将死者父亲、有关证人传讯到省,委任高廷瑶太守与某县令复审。审讯完毕,高太守说:“口供不实。”李书年问道:“从哪里看出不实来?”

高廷瑶沉思一下,说道:“据供,范寿子在岳母家是正月十三日夜,他同岳母、妻弟等出外观看灯会,回家应是二更时分;后范寿子又出外赌钱打牌,到家已是三更。若范寿子这时被顾家母女杀害,已是四更时分。如果再将尸体肢解,煮成肉汤,必须一昼夜的工夫才行;五更就已天明,四更到五更,能有几个时辰,如何能将人肉煮成汤汁,然后注入土中?此乃供词之大谬也。顾家大肆砍割尸体,左右邻居怎能不闻声息?焚烧尸骨,臭气难闻,怎能丝毫不惊动邻居,此又供词之不近情理者。凡此等等,可见供词之可疑也。”李书年听后,点头称是:“是啊,太守之言有理。再说,肉煮了,骨烧了,那五脏六腑又在哪里?从这点加以追究,或许可以寻出原因来。”

第二天复审时,高太守又将各犯一一详细审问,供词仍和前面一样。高太守呵斥道:“既然你们把肉煮了,骨头烧了,那肝肺肚肠哪里去了?”众犯惊愕得无言对答。这时,顾老婆子的儿子顾三麻子喊冤。他说:“地保同众犯来省之时,在路上曾说,此案实在冤枉,问他何以冤枉,他就不再谈了。因为解差的衙役一再叮嘱犯人,按察使的衙门是不准翻案的,如有翻供者,就要动夹棍!所以地保就不敢再说了。”

太守立即提问地保,得知范寿子十五日到其姨父家拜年,住了一晚,十六日便走了。

太守责问他:“此等情节,为何不回报县令?”地保答道:“小人回县,本拟禀明王县令,但案子已经审定,只是将此情况悄悄告诉看门的衙役,反而遭到了县令的斥责,因此就不敢再说了。”

于是高太守立即禀报按察使李书年,并决定传讯范寿子的姨夫。

审讯证实地保所言不假,由此推断,顾婆子等人的口供纯属编造,什么焚尸灭迹,实属子虚乌有。于是按察使着令顾婆子等几人取保候审。

这案子拖延了半年。有一天,突然有人到按察使衙门的大堂哭叫,自称是范寿子。按察使当即传讯,方知此人确是范寿子。

按察使问他为何离家出走?范寿子羞愧道:“只因正月年节贪赌,输了银钱,无法偿还,债主逼债,只得悄悄逃至河南,隐名埋姓。在逃离家园之时,还曾去过姨父家借宿。近日听乡人去河南谈及,因其出走,家里已遭官司。故特赶来投案,请大老爷发落。”

李按察将顾、范两家唤来相认,均证明确是范寿子。两家遂释前嫌,和好如初。

这件案子由于高太守的精湛推理,详细调查分析,才不致酿成冤案。

乳母是干什么的?

乳母又称奶妈,古代人称之为乳母或奶娘。乳母是有钱人家和权贵者生子后,花钱雇佣过来喂养孩子的妇女。

按察使是什么官职?

按察使始于唐初,职在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明朝地方官员分为三司,分别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布政使管“民政”,按察使管“刑名”,都指挥使则管“一省军务”。

大开眼界

太守,原为战国时代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南北朝时期,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蓝县令审明诬陷案

利欲熏心的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连死去的人都可以被他们打主意,为他们所用。如果遇上一个昏聩的官吏,很有可能会酿成一桩不白之冤。所幸,下面这桩案子中遇到的是清官,他是怎么断案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