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克林顿的眼光与胆识
28586500000019

第19章 尽最大努力挖掘潜能:入主白宫,大显身手(1)

入主白宫

1993年1月20日,是克林顿作为美国历史上第42任总统在首都华盛顿宣誓就职日,以这一天为标志,华府换朝代,白宫易新主。

在1月中旬的隆冬时节,华盛顿特区的天气通常严寒冷酷,复杂多变。8年前,当里根举行就职典礼时,由于天气恶劣,不得不改在国会大厦内宣誓就职,连例行的庆祝游行也被取消。但今天,华盛顿地区的天气格外晴朗,蓝天明净,风和日丽,气温达到华氏40多度。这是这个季节少有的好天气。

当天早晨,克林顿与家人及戈尔全家到华盛顿特区大都会非洲卫理公会教堂参加宗教祈祷仪式。宗教祈祷仪式结束后,克林顿一行前往国会大厦会见国会领导人。随后,到白宫会见即将卸任的布什总统。

上午10点15分,布什总统与夫人在白宫门前,迎候即将接任的克林顿及其家人。布什面带微笑地说:“欢迎,欢迎,你们好!”布什并对克林顿的女儿说:“切尔希,欢迎你来到你的新家。”然后,布什伸出手臂,握着克林顿的手并拍着他的肩膀说:“很高兴与你会面,祝你好运。”布什并祝即将接任副总统职位的戈尔好运。随后,布什夫妇把他们迎进室内,招待咖啡与甜点,并就就职典礼事宜交谈了片刻。

从白宫出来,克林顿与布什同乘一部豪华防弹装甲轿车,联袂前往国会大厦参加就职典礼。工作人员早已在国会大厦西侧的台阶上搭好巨大的就职典礼台。

就职典礼台布置得庄严气派。

上午11点30分,海军陆战队乐团为即将卸任的布什总统最后一次演奏“元首颂”(Hail to the chief)。在乐曲声中,布什毫无笑容,表情严肃地通过国会大厦西侧的廊道,径自走到就职典礼台上的坐席。他在就座前,几乎没有向已在座的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致意。

稍后,众议院礼宾官莫洛高声宣布,新当选总统威廉·杰佛逊·克林顿莅临。在隆隆的礼炮声和人们的热烈欢呼声中,身着深蓝色西装的克林顿,眉开眼笑地通过国会大厦的廊道,迈向就职典礼台上自己的座位。沿路他不停地与宾客握手,向人们挥手致意。已在典礼台上就座的希拉里与切西希及戈尔一家6口,微笑着观看他入座。

在戈尔于大法官怀特的监誓下宣誓就任副总统后(原定为戈尔监誓的退休大法官马歇尔因病不能出席),克林顿于11点58分在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兰奎斯特监视下,举起右手跟随兰奎斯特宣读传统的就职誓词:“我忠实地履行美国总统的职责,并尽我最大的能力保护、捍卫和遵守美国宪法。”宣誓时,克林顿的左手摆在他的太太希拉里·克林顿手捧着的克林顿祖母传给他的一本詹姆士国王钦定本《圣经》上。他的独生女儿切尔希站在他的右边。布什在典礼台他的座位上怀着一种复杂苦涩的感情观礼,并不时看手表。

宣读完就职誓词后,克林顿面对来自全美各地如同人海般的观礼宾客与民众,发表了为时14分钟的就职演说。据估计,有25万人观礼的这片人海,从国会山旗帜飘扬的典礼台一直伸展到华盛顿纪念碑,在蔚蓝的天空下显得极其壮观。

克林顿在就职演说中说:“同胞们,今天,我们庆祝美国再生的奥妙。这场盛会在隆冬举行,但借着我们热情的言辞和向全世界呈现的火热场面,我们将送走严寒,迎来春光!”

克林顿强调要追随美国开国先贤实行变革,重建美国。

他说:“我们绝非为了变革而变革,而是为了保存美国的理想、自由和追求幸福而变革。”“我们必须发挥美国的优势,为所有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也要求所有的人负起更大的责任。”他在回应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说时宣称:“这是打破期待从政府或从别人获得某些东西而自己不付代价的坏习惯的时候了。让我们大家负起更多的责任,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家庭,也为我们的社区和我们的国家。”

在这篇以“重建美国”为主题的演说中,克林顿呼吁:“要重建美国,我们必须勇往直前,做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情。我们必须增加对我们自己和未来的投资,同时减少我们庞大的债务。我们必须如此做,因为在当今世界,我们必须争取每一个机会。”

克林顿指出:“要重建美国,我们必须面对来自国内外的挑战。当今世界已没有明显的国内与国外的分野——世界经济、地球环境和世界范围的爱滋病危机,以及国际间的军备竞赛,……处处与我们息息相关,对我们构成影响。”

克林顿在就职演说中,还向全世界人士发出信号,表明美国在重建自身之际,不会放弃它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他说:“在美国重建之际,我们不会向这个新世界的挑战退缩,也不会坐失良机。我们将和友邦与盟国一起努力重建秩序,以免被它吞没。”他严正指出:“当我们的重大利益受到挑战,或国际社会的意志与良知受到蔑视时,我们会采取行动——尽可能透过和平的外交途径解决,必要时也会诉诸武力。”

克林顿表示:他现在已经就任总统的职权,他将全力以赴。他要求国会与他合作,共同完成重建美国的工作。他说:“没有一个总统,也没有一个国会或一个政府能够独立完成这个任务。”

克林顿最后向美国人民呼吁:“在这个迈向21世纪的关口,让我们振作精神,怀着希望,有理想,讲纪律,努力完成这个任务。”“这是我们的时代,让我们掌握它。”

克林顿在就职演说中,还向卸任的布什总统表示感谢与敬意:“我代表我们的国家,向我的前任,布什总统致敬,感谢他对美国的长达半个世纪的服务。”

克林顿演说完后,在如雷的掌声和欢笑声中,转过身去与布什握手,两人握手互相注视了3秒钟。就在新老总统握手之间,美国最高权力实现了和平转移;也就在这握手之间,站在布什身后,身边随时携带着锁有核导弹密码手提箱的总统军事助理,开始接受美国新总统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克林顿的指挥。

布什在完成美国最高权力移交后,从总统先生成为一介平民。在就职典礼仪式结束后,他偕夫人芭芭拉·布什在国会大厦前的停车场乘海军陆战队的直升飞机前往马里兰的安德鲁空军基地,最后一次乘坐空军一号总统专机飞回德州老家休斯敦,开始过着普通公民生活。

克林顿送走布什夫妇后,来到国会大厦的总统室,签署了他就任总统后的第一道行政命令,批准政府官员的工作道德守则,使他两个月前为任命高级官员规定的新道德规范具备法律效力。克林顿定下的道德规范被认为是一位总统所要求的最严格的规则,它不需要国会同意。

同时,克林顿还向参议院正式提出他的内阁和白宫高级幕僚的提名人选名单。在他的第一个总统文告中,克林顿指定就职日为“全国友谊暨希望日”,并在宣告中呼吁:“这个伟大国家的公民考虑他们对他们美国同胞的义务,并以希望的精神,迎接这新的一年的挑战。”

克林顿签署行政命令时使用的是新的、正式的名字——威廉姆·杰佛逊·克林顿(William.Jefferson.Clinton),他在阿肯色州任州长期间,正式使用的名字一直是比尔·克林顿,这表示他已从一个小州州长成为美国国家元首兼三军统帅。

与此同时,从小石城开来的装载克林顿一家生活物品的搬家卡车,抵达白宫。布什一家的私人物品,已于当日上午稍早时候搬出白宫,并已经由专人予以清扫。在专业搬运人员的操作下,克林顿一家的生活物品,很快搬进布什夫妇先前住过的白宫居室。白宫更换了新主人。

新官上任一把火

入主白宫,克林顿已经取得历史性的重大胜利。但他却认为,现在还不是欢庆的时候。因为他还要登攀,不知在崎岖的山路上还要走多久。这并不是谦逊的客套话,而是克林顿内心的真实表白。

在克林顿竞选总统获胜的那个深夜里,败北的布什电贺他的同时,也调侃地告诫说:“白宫是个累人的地方。”如今,克林顿才开始尝到这个“累人”的滋味。

在白宫,这个美国权力的制高点,克林顿读到的第一份报告是令人沮丧的。这份报告描绘的是一幅美国经济连连失利、“正在迅速地输给外国竞争者的画面”。

总统椭圆形的办公桌上,电脑荧光屏上显示的数据是令人哀叹的:美国生产率提高速度在继续下降。据美国劳工部统计,1990年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5910美元。如果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汇总的工人人均生产率进行比较,1979年至1990年期间,美国人均生产率只提高0.5%,而原联邦德国提高了1.6%,日本创下了最好纪录,提高达3%,换句话说,美国的竞争力在下降。有分析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美国民用品研究和开发费增长率低。1991年刚刚超过1000亿美元,在绝对值上虽为世界之最,但在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上,仅为2.7%,与20年前的2.6%基本持平,日本却从以往的2%上升到3%。其二是美国长期忽视基础设施整治投资。其三是对教育投入偏少,社会问题多。其四是医疗保险费用太高,在财政上造成了很大负担,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有人预料,1992年美国与医疗有关的整个医疗费用将达800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4%,到1993年这笔支出将增加到9000亿美元。

克林顿感到脸颊上一阵阵发烫。这些情况伴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带来的国际形势剧变而发生,对美国来说是颇具讽刺意味的。前不久,克林顿读过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莱斯特·苏罗的力作《头顶头,正在到来的日美欧经济战》。苏罗指出,在1945年,世界上有美国和苏联这2个军事超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另外还有1个鹤立鸡群的经济超级大国美国。在1992年,世界上变成有1个军事超级大国美国和3个经济超级大国——美国、日本和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没有丝毫的停顿,争夺已从军事领域转移到了经济竞争。”他进而分析认为,这种竞争有2个重要特点,一是争夺的领域集中在高技术范围,主要包括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科学工业、电子通讯、民用航空、机器人及其机械工具、计算机及其软件等7大技术。这些技术是确保各国在21世纪能维持世界第一流生活水平和实力的关键,而各国在这些技术领域均无领先的优势。二是20世纪下半叶那种“壁龛式竞争时代是大家都能赢得的竞争”,一个国家在某一个产业层次领域或市场失去优势,可以从另外的领域、产业层次或市场中寻找出路。但头顶头竞争则是输赢之争,不可能由某一方在7个技术领域全部夺得优势,各方将都有输赢,竞争空前激烈,是一种势均力敌的争斗。那么,在这一场正在到来的竞争面前,美国处于什么境况呢?这里再看一看各产业中的例子:在1970年,世界100家最大工业公司中有64家在美国,26家在欧洲,8家在日本;到1988年,仅有42家在美国,33家在欧洲,15家在日本。在化学工业中,3家最大公司在德国,每家都比美国最大的杜邦公司大1/3。在1970年,世界50家最大的银行有19家在北美,欧洲上升到17家,日本拥有24家之多;到1990年,世界最大的20家银行中没有一家属于美国。服务业中,世界10家最大公司中9家是日本公司。

作为白宫今日的主人,克林顿了解上述这些事实和数字,再加上美国长期积累下来的巨额财政赤字和债务以及复苏乏力造成的大量失业等问题,感到他的政府处于困难境地。克林顿面临的重大难题是,他必须在美国竞争力下降的情况下,既解决美国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等短期问题,又照顾好削减债务及增加对教育、科技和基础投入等长期问题。而这些短、长期目标又往往互相矛盾。要解决短期问题势必要增加投入,这必然要增大本已过分庞大的财政赤字;要削减财政赤字,又可能破坏增长,还会影响科技水平与基础设施的改善,从而破坏长期生产率的提高。如何掌握好刺激经济和削减联邦赤字之间的平衡以及经济短期与长期目标的平衡,是克林顿政府最大的国内难关。另外,增加公共开支的大量资金从何而来,也是一个问题,为此克林顿曾提出在4年内对富人和外国公司增税1500亿美元,但许多经济学家对能否筹集到这笔钱仍持怀疑态度,这样做政治上也有风险,到头来如果面临不得不普遍增税就更加难办。克林顿已在大选中向选民承诺不向中产阶级增税,万一食言,下次竞选连任的希望就将非常渺芒。总之,克林顿要在美国负债累累、开支要求增大、手头资金日益拮据、入不敷出的困境中寻求出路,谈何容易。对此,他似乎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就职演说中他一再告诫国民不要期望过高,要准备付出牺牲。或许,他希望美国人也学会勒一勒裤带,过一段紧日子。克林顿发誓过,他要“像一束激光一样把重点放在科技、经济和教育上”,那么也似乎可以说,对他总统任期内最大的挑战也莫过于经济。而且问题在于克林顿本人或以他为首的政府,是否有一架能产生激光的特殊机器?

“一束激光”,成了克林顿的工作职责,振兴美国经济的秘密武器,在困境中跋涉前进的指路明灯。12年的阿肯色州州长的履历,为克林顿入主白宫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典型经验。他推倒杂乱无章的烦琐事务,抓起龙头,把“一束激光”首先照射在高技术产业上,以此带动整个衰退中美国经济的复苏。

克林顿历来最讨厌那种高高在上、靠发号施令过日子的“太上皇”作风:热衷于一杆子插到底层,把工作紧紧抓在手中的务实方法。当白宫的人事整顿过一段落,政府机器开始运转之后,这位“小州长”出身的新总统,就领着科技、经济的高级主管官员和高新技术特别顾问,跻身神奇的硅谷殿堂,寻求加快发展步伐的灵丹妙药了。

这一回,克林顿深入“殿堂”,目的不是让部属“充电”,而是让部属为硅谷基地“充电”,充分发挥官员和专家们头脑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作用,会同硅谷产业中的济济英才,检查落实他提出的开发高新技术的计划,谱写“新契约”,推进美国经济的动力新篇。

其实,克林顿的处方很简单。他采用各种有效措施,让高新技术人才向硅谷产业流动。这就使硅谷成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克林顿还力促有关神奇之地的经济理论在这个由新建公司组成的、具有技术创造力的狭长地带得到验收,使它永远不会丧失它在信息经济中的主角地位。诚然,在那里生活和做生意,开支要比在其他地方高得多,但是,那里顶尖人才和一流供应商云集。个人致富——常常是很快致富。这些特征是其他地方根本仿效不了的。就像好莱坞和华尔街吸引追星族和对金钱情有独钟的杰出人士一样,硅谷吸引着技术界出类拔萃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