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28687800000080

第80章 大国关系(5)

哈默说,我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医学博士,现在是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还没有查到吗,尊敬的女士?

女警卫再次核对了手上的名单,说,还是没有。很抱歉,哈默博士。

哈默想了一下,对女警卫说,请您再查一遍名单,或许漏掉了呢?

女警卫再次用电子设备核查名单,一个一个往下看,说,真的很抱歉,先生,您现在必须离开这里,尊贵的中国客人马上就要到了。

哈默说,尊敬的女士,我能看一遍名单吗?

女警卫想了一想,把名单递给了面前的这位一脸焦急的老人。

哈默突然惊叫起来,说,啊,我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女士,您看这个名字,罗伯特·麦吉!罗伯特·麦吉是我们公司华盛顿办事处的一名高级执事,是他负责同白宫联系,安排我来这里出席宴会的!我的入场券是错误地以他的名字发出来的。肯定是这样的,天大的误会!

女警卫一听这解释,笑了,说,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请进吧,哈默先生,您的座位在五号桌。请不要坐错了,我们的规定很严。

哈默心里一喜,赶紧说,明白,谢谢,好心肠的女士!

当哈默挽上夫人,喜滋滋地穿过门厅,走入飘着烤肉香味的宴会大厅时,发现客人们已经在各桌坐满。他走向五号桌,但是步履很慢,似乎在思考什么。他的夫人则注意着这次宴会的丰盛程度,一路察看着香味浓郁的炭烤牛排、烤香肠、核桃馅饼、土豆沙拉以及富有牧场风味的烤豆子。宴会自然少不了啤酒、咖啡和软饮料。看来这是一次“野炊式的烤肉晚宴”。

夫人一边看着丰富的食品,一边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越来越紧张。她轻轻推了推丈夫说,怎么办?我们没有座位,我知道你刚才施的是计谋。

哈默说,你看出来了?夫人说,能看不出来?我当了这么多年哈默的妻子。哈默耸耸肩说,中国人有句话,叫“走着瞧”。现在我们就走着瞧。我们去五号桌。

夫人说,五号桌坐满了。哈默说,我们加座。难道他们能赶我?我哈默既然进来了,谁也不能把我再赶出去。邓小平先生我今天是非见不可的。他见过我,知道我。听着,我无论如何要在今天谈成一笔大生意。上帝不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的,相信我。

在五号桌旁,哈默拖过两把椅子,硬是挤坐了下来。

邻座向他伸手说,我是罗伯特·麦吉,您是?哈默边握手边说,哦,罗伯特·麦吉,好名字,我对这个名字很熟悉。我是哈默,西方石油公司的。

麦吉说,我是石油供应公司的。我与您的石油公司有业务往来,怪不得您对我的名字这样熟悉。哈默博士,幸会。

哈默说,这是我太太。麦吉说,幸会。哈默夫人说,谢谢。

麦吉看着哈默说,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我们得克萨斯石油巨头们的聚会,会有一位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客人?

哈默耸耸肩说,这是常有的事。我这位太太,对商机特别敏感,她帮助了我。机会应当共享,距离不是问题。

麦吉说,你说得很对。哦,尊贵的中国客人们来了!

这时候,所有在场的美国人都先后站了起来,椅子声响成一片。只听主持人高声宣布说,请女士们、先生们起立,欢迎尊贵的邓小平先生和中国代表团!

五十多位企业家和他们的夫人于是一齐热情鼓掌,掌声似乎把烤肉的香味搅得更浓了。

在美国国务卿万斯的陪同下,邓小平、方毅、黄华、章文晋以及中国代表团的其他成员依次进入了宴会厅。他们有的招手,有的鼓掌,每个人脸上都是舒心的笑容。

邓小平挨桌与美国的企业家们握手。冀翻译陪着他,依次把企业家的名字告诉他,并说几句介绍的话。哈默俯在妻子耳边说,看着吧,我哈默的戏就要开场了。我真是感谢上帝!

一会儿,邓小平来到了五号桌旁。哈默立即满脸堆笑地向他伸出了双手。这时候,邓小平就对冀翻译说,哈默博士,我见过,你不用介绍了。

邓小平笑着握着哈默的手说,我们都知道你,你是在苏俄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列宁的人。现在,你要来中国帮助我们呀!

哈默说,我非常愿意。可是据我了解,你们不允许私人飞机进入中国。我年纪太大了,不能乘坐商用飞机了。

邓小平一听这话,就把手一挥,好像把这个问题完全抛到了一边,说,这好办。你只要给我一封电报,告诉我你想什么时候来,我可以做出一切必要的安排。

哈默心里一喜,连声说好好好。

在邓小平与国务卿万斯一起在一号桌就座以后,哈默夫人凑到丈夫耳边说,你的表现太出色了。

但是,令哈默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坐在一号桌上的邓小平忽然会派他的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走到五号桌,诚邀他去一号桌就座。章文晋当时是这样说的:哈默博士,您不应当坐在这儿,您应当和邓小平副总理坐在一起。

不仅是哈默吃了一惊,连坐在哈默旁边的麦吉听到中国客人的这句建议,也大吃了一惊。

哈默立即站起来,兴奋地说,啊,我很愿意这么做。他赶紧随同章文晋副外长走到了一号桌。这时候工作人员已经在邓小平身旁添了一把椅子。

邓小平手指椅子,微笑着说,欢迎您,哈默博士。

哈默说,邓先生好,国务卿先生好。

坐在五号桌的麦吉先生远远地站起来,极为嫉妒地看着这一幕。这太不可思议了,一个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石油企业家,竟然在得克萨斯州石油界安排的聚会上,享受了这等殊荣。

哈默夫人这时候就小声地对麦吉先生解释说,这都是预先安排好的。麦吉先生仿佛明白了什么,呆呆地坐了下来。

邓小平说,哈默博士,您当时慷慨地帮助了苏维埃俄国。

提到这个话题,哈默就来了劲,于是一边嚼着牛排,一边当着国务卿万斯的面侃侃而谈。

哈默说,说起来,那也是一九二一年的事了。那一年我大学毕业,听说苏俄乌拉尔地区正在流行斑疹、伤寒,于是我花钱买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军队物资中的野战医院设备,运到了苏俄。我忽然发现,当时的苏俄迫切需要的不是医药,而是粮食。于是我就找到当地的苏维埃政府,告诉他们,我可以用船给他们运来粮食,只要他们在船上装上能在美国出售的货物。这个条件不太高,所以立即得到了当地官员的同意。很快,生意就做成了。我给苏联运去了一百万蒲式耳的小麦。

邓小平笑了,把第二块牛排夹到了哈默的盘子里,说,所以,列宁接见了您。

哈默受宠若惊,连声称谢,又接着说,是啊,就在这一年,列宁接见了我这个年仅二十三岁的美国青年,并建议我接受一到两项国家的特许权。于是我考虑了一下,选择了制造铅笔和石棉开采这样两项贸易,建立了进出口机构,同时成为三十八家美国第一流大公司在苏俄的总代表。

邓小平说,您是靠同红色国家做生意起家的。哈默说,您说得太对了,邓先生。

邓小平问,为什么您能与当时的苏俄谈生意,而不能与现在开放的中国谈生意呢?哈默说,我就是为了这个目的,现在坐在您的身边。

万斯一听哈默这样回答,就笑出了声。他说,我预料到一笔很大的交易就要做成了。哈默说,国务卿先生说得对,我必须持续我的传奇。

邓小平说,哈默博士可以投资中国的矿产业,比如煤矿。

哈默心里暗喜,当即表态说,很好,我将坐着我的私人飞机,几个月之内就来中国考察。

邓小平说,我将在中国款待您。

哈默大为高兴,激动得站起来说,邓先生,我能再次握一握您的手吗?

在他们握手的那一刻,手脚灵敏的任燕按动快门,迅速拍下了这动人的一幕。

邓小平与哈默的这段对话令万斯国务卿印象深刻。他没有想到美国企业家投资中国的进程会如此神速,竟会在一次炭烤牛排的宴会上实现。而接下来更使万斯没有想到的是,兴致勃勃的邓小平在观看马术表演的时候,竟会毫不犹豫地戴上一顶美国西部的牛仔帽。

两名骑着烈马的女郎绕场奔跑到邓小平座位前时,停了下来,顺手向邓小平夫妇一人赠送了一顶边檐翘起的白色牛仔帽。

邓小平笑着问,什么帽?

女郎也露出灿烂的笑容说,牛仔帽。

邓小平兴致勃勃地戴上,说,好!

卓琳也戴上了,但她那顶太大,盖到头上时,连脸也遮住了。在场的美国记者们都没有想到,来自红色国度的领导者会戴上这样的牛仔帽,一个个惊愕得几乎尖叫起来,急忙拿起相机拍照,一时间咔咔咔的声音响个不停。

邓小平头戴牛仔帽的大照片,迅速出现在美国的各大报章上,引起了全球的轰动与热议。当期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也采用了头戴牛仔帽的邓小平的照片,旁边附着的大标题很醒目,叫作“戴上美国西部牛仔帽的伟人邓小平”。

就由于这个晚上邓小平戴上了美国牛仔帽,做牛仔帽生意的商店也兴隆了起来。不少商店的牛仔帽被抢购一空,价格也直线上涨,一顶牛仔帽的卖价高达三十美元,还是供不应求。这样的消息也被许多报章做成了趣味盎然的新闻。

连续多天的安排紧凑的访美行程,使邓小平略略感觉有些疲劳,但精神还是很饱满。卓琳每每劝他晚上早些上床休息,他还总是在台灯下兴致勃勃地看着各种反馈资料。有一次他就笑着说,你看,就连戴一戴帽子,美国人都喜欢做这么耸人听闻的标题。

卓琳看着美国报纸上的那些大照片,也说是啊。她心里想,我们中国人这么多年来戴的帽子式样都一样,不是新军帽,就是旧军帽。现在全世界看到邓小平愿意戴上一顶牛仔帽,还不兴奋得大做文章?

邓小平忽然想起一件事,摘下花镜说,卓琳啊,拜托你一件事。

卓琳问什么事,邓小平说,你代表我,去看望一下刚到这里不久的中国留学生。

听了这话,卓琳感到有些意外,说,我代表你去看?

邓小平说,是啊,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给他们鼓鼓劲。我很记挂他们,只是我日程太满,脱不开身。

在邓小平访美的一个月以前,中国向美国派出的第一批五十二名留学生已经到达美国了。邓小平一直牵挂着这件事。邓小平自己当年也漂洋过海去法国留学,知道留学生活的艰辛。这种艰辛,不光来自生活方面,也来自精神方面。尤其是中美两国三十年来处于对立状况,中国留学生是否能顺利地在美国开始学习生活,总是使邓小平放心不下。

卓琳感受到了邓小平的这种心情,同意接受这项委托,笑着对邓小平说,这可是到美国以后,我第一次代表你去办理公事啊。

五十几名来到美国才一个月的留学生,没有想到邓小平夫人会亲自出面宴请他们,也没有想到卓琳的讲话是这样的诚挚。

卓琳是这样说的:今天小平同志让我代表他,请大家吃一顿不大地道的中国川菜。他很想来看看你们,但忙于和美国人打交道,实在抽不出时间。同学们,你们是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希望你们努力学习,早日归来。

卓琳在留学生们的掌声停息后又继续说,同学们,你们有机会出来学习,很不容易。小平同志为你们操了许多心。你们学成以后,一定要回去报效祖国。同学们,我说一句心里话,你们要是不回去,小平同志会很伤心的。

听到这里,好几位学生忽然掩住鼻子,止不住的眼泪落在了脸颊上。一位戴眼镜的女学生拉住卓琳的手说,卓琳奶奶,您放心,学成以后,我一定回国!我们留学生都知道,没有小平同志的交流计划,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来美国。请卓琳奶奶转告小平同志,一定请他放心!

这话说完,所有的男女同学都噼噼啪啪地鼓起了掌。这掌声使卓琳很激动。卓琳说,我都知道你们的心意了。

这时候,又有一位女同学穿过宴桌,走到卓琳面前说,卓琳奶奶,我是四川人。这是我织的一只绒线小熊猫,请您送给小平同志,说明我们这些海外学生时刻怀念着家乡。

卓琳接过了玩具熊猫,与这位女同学紧紧相拥。

有泪水滴落在这只玩具熊猫的背上,不知是留学生的眼泪,还是卓琳的眼泪。

邓小平整整花了九天时间访问美国。他的专机途经日本,于二月五日降落在北京。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国访问。

新华社记者任燕抵达北京后,没有回家就先去了她的办公室。她趴在夜晚的台灯下,为新华社即将发出的《内参》写了下面的文字:

邓小平副总理圆满地完成了九天的访美之行。在访美期间,全世界的焦点都聚焦在这个个头不高、面容和蔼的老人身上,而在美国也掀起了一阵阵“邓热潮”“中国热”。邓小平的访问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与此同时,也使中国民众开始了解西方人的现代生活。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呈现在中国人面前,让中国人民有所借鉴。有西方报刊评论,正是邓小平的这次访美,使中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她刚写完这一段,桌上的电话就响了起来。任燕猜是夏建国来的电话,一听,果然是。

任燕奇怪了,说,你怎么知道我正好这个时候回北京,而且在办公室加班呢?

夏建国在电话里说,我不仅知道你在加班,我现在还看着你办公室的灯光呢。我就在大围墙外面。

心情激动的任燕搁上电话就奔下了楼,出大门后,果然看见披着大衣推着自行车的夏建国静静地站在寒夜的路灯下。

任燕再也顾不得什么,飞也似的扑了上去,双手勾住夏建国的脖颈,整个脸就贴紧了对方。

这是两位年轻人的第一次热吻。自行车倒在雪地里的惊心的声响,是这次热吻的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