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28691800000061

第61章 西部地区走向市场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既是一次奋起直追的良好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机遇:建立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新秩序的时机已经成熟

考察建国以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西部区域经济是在传统的产品经济模式上建立起来的。这种经济秩序主要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资金靠行政“注入”式投入;二是以原材料为主的产品靠指令性计划渠道廉价流向东部,东部的深加工产品再回流到西部;三是产业结构长期以来处于“重重轻轻”、“大大小小”的病态状况,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割裂,工业与农业割裂,农、轻、重之间的比例极不协调;四是农业生产自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五是人才供给主要靠调入、迁移、分配和支边形式输入。这些特征表明:在产品经济模式下西部经济的发展是从属于东部的。所以,东部地区的经济在国家偏爱下得到了优先发展,而西部经济则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制约下发展相当迟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根本上打破了东西之间人为的割裂,为西部地区跳出传统模式的阴影,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秩序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首先,实行市场经济为解决西部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创造了良好机遇。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城乡改革融合以后,使西部地区久已存在的各种经济痼疾更趋严重,如:经济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重轻轻、大大小小、城乡割裂、工农割裂的“二元经济结构”难以打破;国营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僵化,经济效益不高;农业比较效益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渐拉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减缓;产品销售不畅,三角债沉重,“买难卖难”交替出现;地方财政困难,投资严重不足等等。这些都是体制转换中所遇到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非实行市场经济不能见功。西部地区可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目标,加快改革步伐,彻底解放生产力,为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其次,实行市场经济为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了良好机遇。西部地区的改革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保证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一直是西部地区长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的重大问题。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为地抑制市场的调节作用,使东西部之间各生产要素不能有效地流动,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不能互补,形成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巨大“落差”。而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西部地区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资源和劳动力两大优势,就能吸纳东部先进的生产要素,使东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形成整体优势,加快共同发展。

第三,实行市场经济为优化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提供了良好机遇。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东部加工工业的膨胀对原材料的刚性需求,把西部以原材料为主的主导产业总是置于平面扩张和病态运转之中,迫使西部把主要力量放在周期长的资源开发项目上,农、轻、重之间的结构极不合理,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加工工业和轻工业发展不起来;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发展不起来;形成重工业自我服务,轻工业自我奋斗,农业自我循环的“三张皮”格局。特别是城乡之间和工农之间的严重割裂,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出现了惊人的稳定。这些,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必然结果。实行市场经济,由于价值规律的引导,产业结构可在平均利润率的支配下自由演进,这样,西部地区就可以在继续搞好资源开发的同时,加强对技术的开发,调整轻重比例,逐步把投资向加工工业和轻工业倾斜,在搞好城市经济的同时,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联通城乡渠道,将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分离出来,转向城市工业、二、三产业和高效产业。

第四,实行市场经济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良好机遇。西部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1989年,甘、新、宁、青、陕、川、藏、云、贵、桂、蒙十一省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5元、56元、64元、138元、168元、108元、205元、124元、172元、119元和124元。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虽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产品经济模式下,西部地区为了解决农产品总量不足的矛盾,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到了粮食生产上,没有从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出发进行综合开发。农业生产长期囿于低投入、低产出、低品质、低效益的圈子中。许多地方耕作方式粗放,集约化水平低,一些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发展不起来。近几年来,这种状况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就总体而言,农业综合开发的水平仍很低,潜力仍很大,特别是土地、水电、草场等三大优势资源和粮、油、肉、糖、毛、瓜果、烤烟、药材等八大优势产品的潜力更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在价值规律指导下,农业生产将由“增量型”转向“增效型”,生产要素也会向效益高的产业和产品集中。这样,西部各省区就可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在进行外延开发的同时,加强内涵挖潜,迅速建立和发展一批具有产品经济规模的支柱产业,以推动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五,实行市场经济为加强东西、西西横向联合,使西部经济走向国际国内市场提供了良好机遇。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把西部经济推向世界大市场已成必然趋势,特别是随着我国重返关贸总协定进程的加快,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西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把西部经济推向国际大循环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已具备了现实条件。一是横穿陕、甘、新三省的第二个亚欧大陆桥已经开通,为西部地区向西开放,进行进出口贸易创造了条件。二是西部地区具有很长的边境线,目前已设立大大小小的沿边口岸几百个,西部地区可通过这些口岸同周边国家直接进行贸易往来。三是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一方面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把西部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西部的产品又去补充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使东西部联结起来,形成国内小循环,实现以优补劣,共同发展的目的。与此同时,西部地区还可吸纳国外和东部沿海地区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同他们进行联合开发,广泛地进行横向联系,建设出口基地,促进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

挑战: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虽然给西部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同在,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部地区经济工作的任务将更为艰巨,面临的困难更大。

挑战之一: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由于西部大部分地区深居内陆,改革开放程度相对落后于沿海地区,加之长期以来受旧体制的束缚和影响,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依然很陈旧,一些保守落后的思想仍在左右着人们的行动。具体表现在:一是守旧意识浓厚,怕担风险,怕冒尖,不敢创新,不敢进取。二是产品经济意识浓厚,对发展市场经济不习惯,也不会干。三是内陆意识浓厚,缺乏大市场、大开放的观念。这些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传统意识,严重地阻碍着西部改革开放的进程,也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挑战之二:市场体系发育不全,经营风险加大。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企业根据市场供求行情来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但目前西部地区的市场体系发育程度还很低,国际市场供求讯号首先传到东部沿海地区,然后才向内地和西部推进。由于西部地区主要是由东部地区的市场信息引导的,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市场信息的滞后性和生产的盲目性,特别是在西部产业中占很大比重的农业就更容易产生“地区趋同性”和盲目性,使经营主体的微观行为与市场相脱节,造成盲目投资、产品滞销和“买难卖难”等问题。

挑战之三:投资东移,资金短缺矛盾加剧。由于市场经济下的趋利行为,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投资流向的市场化。在目前东西部之间投资效益差距很大的情况下,必然要拉动西部资金的东移,国家投入西部的资金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样,西部开发性资金短缺的矛盾在短期内不仅得不到缓解,反而会更加紧张。

挑战之四:经营主体竞争力弱,产业结构调整困难。从工业来看,西部地区的企业大都存在设备老化,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管理水平低等问题,特别是轻纺企业和加工企业,其竞争力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所以在短期内要改变以资源开发为主的产业结构还很不现实,只能继续走资源开发———扩散加工———高技术产业的路子。但这一开发过程由于周期长,见效慢,可能使西部地区错过发展的良好时机,拉大与东部之间的差距。从农业来看,农产品总量不足和质量差的现实,也使西部农业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虽然畜产品、林产品、瓜果、烤烟、药材等产品是西部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产品,但由于受规模和距离的限制,也难以取得市场效益。

挑战之五:领导方式陈旧,宏观管理跟不上。由于长期封闭落后的现实,使西部地区的广大干部习惯了列计划、订目标、催进度、包产销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陈旧方式,对如何按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正确地运用计划、价格、财政、税收及信贷等经济杠杆和手段来领导和管理经济十分陌生,各级政府的职能没有得到转变,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仍没有彻底根除,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都极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策: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重塑西部经济发展的格局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如何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是重塑西部经济发展格局的首要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应实行“双向开放,逆向式发展,以优补劣,综合开发”的战略,抓住良好机遇,加快开发步伐,迎接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

首先,要实行双向开放战略。一是对外开放。一方面利用沿海地区开放度强的优势,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积极发展外贸,利用外资,或以沿海为跳板,把西部的产品“跳”到国际市场上去。另一方面利用西部沿边优势,扩大对邻国的开放,积极发展边贸,以边贸带动全面开放。二是对内开放。西部地区要积极与东部沿海地区建立各种各样的横向联系,扩大省际之间的开放度,加快对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建立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生长点。

其次,要走逆向式发展的路子。世界经济发展的演进过程大体有两种,一是正向式发展,一是逆向发展。正向式发展即先从发展农业入手,农业的高速发展为轻工业提供积累,轻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为重工业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市场条件,另一方面为其自身创造积累,从而使整个产业结构向以重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高级阶段演进。这是大多数工业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走过或正在走的道路。逆向式发展即先从资源开发入手,发展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产业的重工业,以此为依托向两头延伸,一头发展高技术产业,一头发展加工工业和轻工业,进而带动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经济发展。从西部实际情况看,只能走逆向式发展道路,要从资源开发入手,加快发展重工业或利用已经发展起来的重工业进行扩散辐射,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的生长点和辐射源,以此带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再次,要实行西西联合,东西合作,优劣互补,综合开发。要建立长江上游和黄河上游经济开发区,加强对资源的调查研究,更准确地找到开发优势,以富集的能源、矿产资源为主,大搞综合开发,将西部地区连成一个整体。东西部之间要通过产业结构之间、上游工业与下游工业之间、产品流向之间的不同,进行优劣互补,相互沟通和交流,以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开发过程中,要采取大小结合,轻重结合,城乡结合,工农结合,沿江、沿河开发与沿线开发结合,外延开发与内涵挖潜结合的办法,实行综合开发,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的组合,提高西部综合生产能力,把西部经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发表于《开发》1993年第3期)

论西部地区发展农村支柱产业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西部,是中国的贫困地区,如何发展西部经济,使之尽快摆脱贫困,实现同东中部地区均衡发展的目的,是摆在西部人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建立和发展农村区域性支柱产业是西部地区摆脱贫困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建立和发展农村支柱产业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村支柱产业,是指以区域性规模商品经济为特征,对本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支柱作用的产业。农村支柱产业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一体,既可富民,又能富县,具有商品化、规模化和系列化三大特点。西部地区建立发展农村支柱产业是由西部经济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首先,农业在西部经济结构中的主导性客观上要求通过发展农村支柱产业来提高西部经济的整体水平。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低,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有很大比重。1990年,西部九省区(包括陕、甘、宁、青、新、川、黔、滇、藏,下同)工业总产值为2849.7亿元,农业总产值为1478.5亿元,工农业产值之比为65.8∶34.2。东部沿海十省市(包括京、津、冀、辽、鲁、苏、沪、浙、闽、粤,下同)工业产值为14609.5亿元,相当于西部的5.12倍;农业总产值为3218.9亿元,仅相当于西部的2.18倍;东部工农业产值之比为82∶18,西部农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比东部高16.2个百分点。另以农村劳动力从业分布看,西部九省区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只占总劳力的28.5%,而东部十省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力的50%,比西部地区高21.9个百分点。由此可知,农业在西部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西部经济的振兴离不开农业的振兴,只有以农业为基础,从种养业起步,大力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并围绕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才能带动和促进西部工业的发展,并为整个西部经济的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