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河西教育史
28702500000013

第13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4)

1957年秋,天祝藏族自治县新建初级中学1所,招收新生2个班,天祝师范代招的4个班同年并人该校,分别为二、三年级。这样天祝初级中学有三个年级,每级2个班,共有学生282人。与此同时,玉门市初级中学扩建为完全中学,招收高一年级1个班,学生50人。同年,在武威县金羊乡、山丹县城关镇、张掖县大满乡、酒泉县城关镇、玉门城关镇分别建立5所民办初级中学,招收新生5个班,学生283人。此时还发展了一批戴帽子初级中学:张掖县大满小学、二十里堡小学、乌江小学,武威县的张义堡小学、大河驿小学、四十里堡小学、双城子小学,酒泉县的清水堡小学、总寨小学、金佛寺小学等附设初中班,招收新生10个班,学生543。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河西地区共新建初级中学8所,增建完全中学l所,并对原来14所中学进行了扩建整修工作,1957年秋,河西地区有公办普通中学23所(完全中学5所,初级中学18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0个,民办初级中学5所,合计有297个班(其中高中26个班,初中271个班),学生14813人(高中1235人),较1952年学校增加13所,班级增加173个(高中9个),学生增加10051人,相当于1952年中学生总数的351%。1957年,初中一年级入学新生5454人,高中一年级入学新生371人,较1952年初中新生增长154%,高中新生增长157%。五年间共培养出初中毕业生5126人,高中毕业生760人,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有文化有觉悟的劳动者,保证了高等学校招生的需要。

此外,中学学生中工农成分也显著增加。1957年在校中学生14813人当中,工人家庭出身的1285人,农民家庭出身的8320人,其他非劳动者家庭出身者5208人。工农成分的学生占中学生总人数的66.32%,比1952年增长了31.5%。

(四)中等专业学校稳步发展、成效显著

1953年,张掖农校有初级班8个,学生396名,高级班仅有3个班,学生93人。1954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初级班停止招生,由重点培养初级农业技术人员改为主要培养中级技术人员。1957年,该校有高级班10个,学生396人,教师32人。张掖农校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国家培养初级农业技术人员121名,中级农业技术人员88名,并保送171名学生升入高等学校。

1953年,河西地区有4所师范学校,即武威师范、酒泉师范、安西初级师范、天祝初级师范,共设16个初师班,学生690名,6个中师班,学生184名,中师初师共计22个班,学生874名,教师51名。

1954年起,着重加强中级师范教育,停止初级师范招收新生。

1956年,为适应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高潮,增加师资培训,在张掖县重建张掖师范学校,招收初级班4个,学生215名,中师班2个,学生92名,一年制师资速成班2个,学生99名。武威师范招收初师班2个,学生101名。酒泉师范招收初师新生4个班,学生220名。天祝初级师范招收初师班2个,学生87名。整个河西地区共招初师班12个,学生623名,较1955年,初师学生增长145.2%。同时,中师班发展到13个班,学生571名,较1955年增长71.98%。

1957年,为了加速培养少数民族师资,适应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新建初级师范1所,招收新生50名,教师2人。截至1957年底,河西地区共有师范5所,其中初师14个班,学生747名,中师17个班,学生756名,师范生总数达到1503名,较1952年的899人,增长78.3%。5年间,共培养初师毕业生866名,中师毕业生282名,有力地支援了小学的普及和初级中学的发展。

在正规师范教育发展的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加强了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1954年在酒泉师范、武威师范和天祝初级师范附设小学教师轮训班3个,学员137人,学习一年结业。1955年酒泉师范、武威师范又招收6个班,学员286名,进行轮训。1956年春天,上海来河西地区支援文教建设的1090名初中毕业、肄业知识青年,在分配任教前,集中到张掖、武威、酒泉,以半年时间,补习了师范课程,结业后,绝大部分能胜任教学工作,分配到河西各地小学任教,壮大了教师队伍,增添了新的血液。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办好学校的决定性因素。恢复时期各级学校教师虽然经过思想改造和文化业务进修,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业务水平都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文化落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同时,解放后中小学教育都发展很快,特别是小学教育发展十分迅速,师资培训远远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于是大量吸收失学失业的知识分子,甚至吸收高小毕业生来扩充小学教师队伍。中等学校除吸收了一批失业知识分子外,还从小学提升了一批初中教师。加上学校教育要求不断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深感自己的思想水平、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不足,不能适应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飞速发展形势的需要。其中小学教师显得更为突出,仅就文化程度而言,据1954年酒泉专区对酒泉、高台、张掖等12个县的1032名在职小学教师的调查,小学毕业、肄业者113人,占总数10.95%,初师肄业者355人,占34.4%,初师毕业者310人,占30.04%,中师毕业、肄业者254人,占24.61%。初师毕业以上者合计564人,占54.65%,不到初师毕业水平者468人,占45.35%,这就是说,不合格的小学教师约占二分之一。另据山丹县调查,全县150余名在职小学教师中,比较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只占教师总数的40%,勉强可以担任教学任务的占40%,尚有20%的小学教师不能担负教学任务。中学的师资质量虽不像小学那样参差不齐,过于悬殊,但达不到专科毕业水平的教师仍占有一定比例,也有少数中学教师不能胜任自己所担负的教学任务。由于师资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为了有效培养、提高教师,切实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使学校教育更好地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服务,有计划的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河西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采取:第一、加强师范教育,有计划地发展师范学校,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将现有初级师范学校改为师范学校或改为轮训小学教师的场所。1953年创办酒泉师范,1956年创建张掖师范,1957年创办肃南初级师范,与此同时继续在武威师范、酒泉师范附设师范速成班,增加小学师资的供应,使经过正规严格训练的师资充实到小学队伍中来,改变小学师资结构,提高教师质量。第二、选送部分小学教师到师范学校进行为期一至三年的脱产轮训,选送部分不达标的中学教师到西北师院等高等学校学习,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提高政治思想和文化水平。第三、加强在职培训。在职培训就是坚持教学不离岗,结合教学工作进行学习。在职培训是培训教师的主要形式,在职培训的内容包括政治、文化、业务三个方面。

(一)政治理论学习

1953年10月,根据省委宣传部和教育厅联合通知精神,河西地区中小学教师开始了正规的理论学习。当时,武威专区中学教师分为中、初级两个组,小学教师一律参加初级组学习。酒泉专区直到1956年9月才在中学分初、中级组,在此之前,不分中小学教师一律参加初级组学习。

1953年12月至1954年9月,利用10个月的时间学习了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宪法草案。学习总路线的文件主要有《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纲》、《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而斗争》、《七届四中全会公报》以及人民日报社论等21篇文件。

1954年10月,正规理论学习继续进行。中级组主要学习《中国革命史》、《苏联共产党历史》、《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初级组主要学习《政治常识读本》、《经济建设常识读本》。

1956年9月,开始学习哲学。中级组主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讲义》、《实践论》、《矛盾论》,并结合学习了《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初级组学习了《哲学常识讲义》,并结合学习了《矛盾论》、《实践论》。

1956年前,专县学习委员会有计划地组织并由负责干部担任教员,进行讲授领会,辅导员主持讨论,启发诱导,帮助教师解答疑难,深入细致地钻研文件精神。1956年,地委设立讲师团,从此,专县以及农村教师的理论学习便由讲师团人员分别担任授课任务,教学质量相应的有了改进。

中小学教师通过正规的理论学习和参加合作化等运动,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提高了认识,坚定了信念,促进了上进的信心,不少积极分子,提出申请,要求入党、入团。

(二)文化学习

根据中央和省上的精神,这一时期,小学教师文化学习的重要任务是,将实际文化程度不足初师毕业水平的小学教师,提高到初师毕业水平;将实际文化水平不足专科毕业水平的中等学校教师,提高到专科毕业水平。据此,小学教师的文化学习,以补习初师的主要课程为主要内容,中等学校的教师以补习专科主要课程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参加教师业余进修班。为了较系统地帮助在职教师提高文化知识,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1953年冬武威县首先开始试办小学教师业余文化进修学校。1954年张掖、酒泉、敦煌3个县相继举办。有的称小学教师业余文化进修学校,有的称小学教师业余文化进修班。参加进修的主要是城市内的文化程度较低的小学教师。进修年限一般为3年,每周4—6小时。进修的主要课程有语文、数学两科,并结合实际,还学习教学方法、教学原则、课堂教学制度等业务知识。聘请师范教师授课。教师业余进修班,武威县办的最好,1953年12月创办,1954整顿健全,加强组织领导,由文教科长和完小校长任正副班主任,并由学员民主推选班长具体负责班级工作,制定了教学计划,建立了入学、退学、请假、考勤、考试、奖惩、毕业等制度。因此,比较正规,学员逐年增加,到1957年参加进修人数达185人。总体看,各地小学教师业余进修班,由于教学从实际出发,学习收效一般都好。通过文化补习,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文化水平,而且在备课、分析教材以及在课堂教学原则和教学环节的应用等方面均有提高。

二是参加假期学习会。1954年暑假,省教育厅在武威重点试办中等学校教师暑假讲习会,是以补习数理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会。开设数学、理化各一班,以研究下学期的初中数学、理化教材,结合备课为主要内容。武威、酒泉两专区所属各县的初中、初师、初技的数理教师68人全部参加了学习。在学习会上,系统地研究下学期所授教材,并做了讲解和问题解答。虽然只有三周时间,却收效很大,深受教师的欢迎。1954年暑假,酒泉、高台等八县分别举行了小学教师假期学习会,也是以文化业务学习为主要内容。八县参加学习的小学教师、民办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和扫盲专职教师943人,为期3周。学习内容除政治时事外,主要是研究小学语文、算术教材中重点问题,深入地探讨了教材的思想性、目的性和教学方法,并举办了公开教学和观摩教学活动。

三是业余自修。教师业余自修是教师在职培训中经常的大量的最主要的形式。业余自修按照“教什么,学什么”“先学后教”“边学边教”的精神进行。自修内容比较广泛,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有的主要是围绕备课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学习教育杂志和专业教学杂志刊印的有关资料;有的是补习专科和师范的主要课程,进修的方法主要是个人自学;有些学校还成立了自学学习小组,在自学基础上进行讨论研究,并请人做辅导报告;有的学校还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办法,由学校指定文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辅导文化业务较差的教师。山丹县组织中学教师给小学教师讲课或辅导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乡村学校比较分散,集中不便,邻近几校联合成立学习小组,一般三至四周讨论一次或交流自学心得体会。1954年以后,各县陆续在优秀教师中选拔1—3名作为辅导员定期巡回辅导,参加讨论和解答问题,推动了教师的在职自修。

(三)业务学习

1953年以来,中小学教师的业务学习,经过不断整顿改进,加强领导,逐渐形成了经常制度,普遍坚持每周两小时的业务学习制度,采取自学为主,结合自由交谈、座谈心得、传达报告以及对农村小学进行巡回辅导等各种形式。

学习前苏联,改进教学,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教育方向,也是教师业务学习的基本内容。1954年秋,河西地区正式开始学习前苏联教育理论,包括前苏联教育专家的著作和通俗讲座等文件。中等学校教师先后学习了普希金教授《演讲学》、凯洛夫《教育学》等著作,小学教师先后学习了《小学教师业务学习讲座》、《教育学通俗讲座》等,同时还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介绍。

这一时期对前苏联教育理论的学习是全面的,从前苏联教育的基本理论、制度、原则、方法,到学生的成绩考核等具体做法,几乎都有接触。但是,学习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知识、布置作业)、教学方法(讲述性、讲解性、谈论法、和直观教具的应用等)和成绩考核等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