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河西教育史
28702500000014

第14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5)

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对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当时对前苏联经验、中国国情、省情、地方情认识上的局限性,也由于处在封闭的历史条件下,因而产生照搬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偏向,出现过一些问题,套用前苏联学制,仓促推行五年一贯制,一度造成小学教育的混乱。机械地照搬前苏联十年一贯制的教学计划和各学科教学内容,将其拉长到12年,降低了一些学科的水平,其中以中小学数学最为明显。中学语文,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削弱了字、词、句和作文训练,文学课变成了纯文学课或政治课。由于照搬,形成了课堂教学的机械化、模式化,教案写法大同小异,课堂教学“四段教学”、“五个环节”整齐划一,要求学生平均发展,“门门五分”,忽视因材施教。

三、在整改的基础上推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整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解放后,河西地区中小学教育,在整顿改造、破旧立新的基础上沿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向,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初步建立了人民自己的教育体系。但是,自1952年以来,由于学校发展异常迅速,准备工作不够,领导缺乏经验以及师资和设备都赶不上需要,在学校工作中出现了暂时性的而又较为严重的忙乱现象,集中表现为学校内部非教学组织多,会议多,师生兼职多,社会活动多以及来自校外的多头领导等。忙乱现象的存在,使教学工作失去重点,影响着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并曾一度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根据这种情况,各级学校都感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拖延不得。于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根据中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积极进行了中小学的整改工作。

整改工作,有效地克服了中小学的忙乱现象。其重要收效是:第一,明确了学校的领导关系。各级学校在党委领导下,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统一部署工作,其他单位或团体不得直接向学校布置任务,区、乡有权监督学校完成教学任务,但不得随便拉用师生,指挥学校和调动教职员。第二,减少了师生的社会活动。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高中每周不超过3小时,初中每周不超过2小时,一般不参加社会活动。第三,精简组织、会议和师生兼职。撤消了一些非教学组织机构,如经济稽查委员会等,提高会议质量,缩短开会时间,精简了与教学无关的或关系不太大的会议,并按一人一职至多两职的精神,改变了部分师生兼职过多的现象。第四,纠正了一些不适合学校特点的工作方法。如乱搞运动、乱提口号以及学生的包教包学,“红旗竞赛”、“互助性”等教学中的竞赛现象。第五,相对稳定了教学工作。中小学教师除某些特殊情况外,一般不要调动。必须调动时也要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同意,办理批准手续,纠正了以往随意调动撤换教师的做法。第六,树立了教学工作是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的思想。通过整改工作,使干部群众特别是学校师生进一步认识到,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校长的责任是办好学校,教师的责任是教好学生,学生的责任是学好功课,从而树立起了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做好教学工作是师生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但是,在某些学校或教师中,借口纠正忙乱现象,而拒绝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开始出现了不问政治、不参加劳动、埋头读书、关门教学的不良倾向。尽管这种不良风气是少数,是个别的,是一个指头,但它在以后工作中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中小学的整改过程中,由于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1953—1954年陆续选拔配齐了中等学校的党员校长、副校长,调整充实了小学校长,并选拔了一批优秀教师加强了中小学的教导主任工作,使中等学校和较大的完全小学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使教学领导工作一改前貌,大有起色。一是加强了教学工作的计划性。学校有总的工作计划,教研组有工作计划,同时有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使整个学校工作和教学工作建立在计划的基础上。二是进一步发挥了教研组的作用。选聘了具有一定业务能力,师生中威信高的教师担任各科教研组的领导,随之教研组的活动日益走向经常化、制度化,每两三周召开一次会议,研究教学工作的问题,有的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共同制作教具,轮换使用。三是建立校长、教导主任听课制度。武威中学规定每人每周至少听3节课,武威师范规定每人每周听课4节。听课时要做好记录,听课后提出改进意见。与此同时,教师之间听课风气逐渐形成。听课制度的建立,开始树立学校领导检查教师教学工作的优良风气,大大克服了领导工作的漂浮、不深入实际的现象,也使教师教学经验得到广泛的交流,取长补短,推动教师的共同提高。四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公开教学和观摩教学,丰富了领导教学工作的经验,使教师在分析掌握教材、拟定教案、运用教学原则、决定教学步骤等方面找到了具体的门路,推动了教师钻研教材、教学大纲的积极性。

(二)改革教学内容,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订问题。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根据。1953年至1957年,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教学计划,逐年都有变动。1957年颁布了教学计划,通过修订,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的科学性、系统性更为加强,更趋于完备和切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教学计划的调整和变动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一是对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和加强劳动教育以及体育作了充分的注意。小学增设“手工劳动”,中学、师范增设“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以及“实习”等。对“体育”的教学时数也作了适当增加。恢复了中学和师范学校各年级的“政治”课程。二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每学年上课总时数由38周减为34周,小学3—6年级每周上课总时数各减少2节。普通中学取消了初中的“卫生常识”和高中的“汉语”,“实习”科暂不开设,高中的“达尔文基础知识”、“制图”、“外国经济地理”暂时停授,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物理”每周教学时数由5节减为4节。师范学校合并小学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唱歌、国画六科教学法,停授“学校卫生”、“儿童文学”、“矿物学”、“达尔文基础”、“教学工矿实习”、“农业基础知识及实习”等。修订后的教学计划,更完整的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修订教学计划的同时,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按照社会主义教育的原则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前苏联各级学校的教学大纲、教科书为蓝本,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编写了新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这些都标志教学改革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河西地区的各级学校遵照中央和省上的指示规定,随颁发随采用,先后实施了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不断地改革了教学内容。在采用实施过程中,各专县教育行政部门一般都组织教师首先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端正了思想,统一了认识,为新的教学计划的贯彻执行奠定了思想基础。执行过程中,及时总结,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一方面组织教师认真钻研,集思广益,找出解决办法和途径,另一方面向上级反馈,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学习别校经验。

(三)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新教材,教学内容变了,教学方法也要相应进行改革。在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和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边学边改,使各级学校的教学方法获得了新的进步。

教好课,备好课是关键。课备的好,就讲的清楚,有重点,学生感到学得轻松。因此,备课工作便提到重要位置。教师们自觉地提出“不上无准备的课”,极大地发挥备课工作的积极性。备课工作一般从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两个方面进行。学期教学计划一般利用寒暑假制定,先由各任课教师自行拟订,经备课小组讨论修改后,送校长或教务主任审阅后执行。在1953年前,课时计划已有少数教师开始编制。1954年对几所中等学校检查,制定和执行课时计划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1957年除少数初小教师外已普遍推行,质量也不断提高。

在认真备课,编写课时计划的基础上,大部分教师结合实际,把前苏联的教学原则、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应用到自己实践中,使课堂教学工作有了一定的改进或提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直观教具的制作和应用。1954年酒泉中学教师制作了人体骨骼标本、昆虫标本和动植物讲授挂图。武威中学生物教师在1954年制作植物标本71件,动物标本38件,其中人体骨骼等标本制作细致、精巧,曾受到省教育厅的通报表扬,并发了奖金,1954年又继续制作了鱼、蛇、猫等各种标本40件。数理教师也制作各种教具40余件。小学教师制作直观教具较为普遍。1956年敦煌县对南街小学检查,语文教师制作教具72件,算术教师54件,常识教师制作44件。二是讲授方式的改进。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注入式”、“满堂灌”,代之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三是教学中思想性的加强。在各科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适当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四是在讲授新课时,结合提问,边讲边巩固,在巩固新教材环节时,继续通过提问、谈话、演算习题等方法,巩固新知识。五是对学生作业全收全改,细批细改,按时发还。同时还注意了作业的事先指导和事后总结工作。六是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废除百分制,采用五记分制。把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成绩和平时提问、课外作业的成绩综合起来作为本学期这一科的成绩。

由于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各级学校的教学质量也逐步得到提高。武威中学1957年全校学生学期考试成绩,平均在80分以上的达到51%,而1952年仅达到36%。酒泉中学1957年高中毕业生报考高等学校被录取的人数,占到报考人数的95%。留级学生也大大减少,1956年暑假,河西地区中等学校留级的学生只有67人,占实际参加考试学生总数0.94%,其中张掖中学、酒泉中学、武威师范、永昌中学、山丹中学、高台中学、金塔中学和武威一中等八校,已完全消灭了留级现象。

四、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学校思想工作制度

1953年国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工作,加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时,有些教师整天埋头读书,不关心国家大事,轻视劳动,不尊重劳动人民,单纯强调升学,以升学多少作为衡量自己教学成绩好坏的标准,致使许多学生不明确学习目的是什么,不知道学习功课是为了更好地通过劳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祖国,表现出重数理化,轻文史,埋头读书,轻视体质锻炼和道德品质修养。有的学生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有的学生认为毕业的唯一出路就是升学,种地、参加生产是“丢人”“没出息”,师范学生毕业后不愿当教师,认为“教师低人一等,没前途”。这一系列思想反映,告诉我们必须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也引起河西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

各级党委强调教师要经常研究和分析学生的思想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为了系统的向中小学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1957年秋季开始,小学五六年级开设政治常识课,恢复了中等学校各年级的政治课,中心教材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并且各学校都增设了周会课,通过各主题活动,请领导干部作报告,听取英雄战士、劳动模范的报告,参观农业合作社、展览会,参观工厂生产,指导阅读有关书籍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加强对中小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1954年6月酒泉县召开了小学毕业生座谈会,参加的毕业生代表136人,教师29人,劳动模范4人,学生家长7人,前一年毕业后参加生产劳动的学生2人。通过座谈会,提升了劳动光荣、“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光荣”的认识,表示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同年暑假古浪县农业合作社购置了农具,赠送给小学毕业生,欢迎他们回到合作社参加劳动,建设家乡。1955年又组织学生学习徐建春毕业后,投入农村建设的先进事迹,组织学生参观农业合作社的生产情况,邀请合作社社长介绍他们的远景规划,各地还普遍举行了前苏联人民社会主义建设和幸福生活的图片展会。从而,使广大毕业学生受到一次深刻而广泛的思想教育,培养和熏陶了一代人。

(三)以学生守则为主线,进行纪律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

1955年,中央教育部公布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各校组织学生开展学好《守则》、遵守《守则》、养成良好习惯的活动。经过教育活动后,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个人和集体。如永登县苦水区二完小四二班51名学生,一个学期无一人缺勤;玉门在1955年,全年未发生丢失东西的事例。通过教育活动,学生的思想品质逐渐提高,养成了不说谎话、不打人、不骂人、尊敬老师、尊敬老人、专心学习、团结发展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在学生中逐渐形成涌现了许多品学兼优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同时所有小学开展了“小五年计划活动”,所有中学开展了“小三年计划活动”,他们积极行动,拣废铁废物,开展储蓄,为社会主义积累资金,把学好功课看成是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做了一份劳动,帮助别的同学学好功课也是为社会主义做了一件好事。积极响应国家增产节约的号召,开展节约、爱护公共财产的竞赛,许多小学生做到不撕笔记本、不丢文具、不刻桌凳、不弄脏教室,还主动参加农业社割草捡粪,拣麦穗等劳动,受到群众的好评。

经过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中小学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大大提高,争取入党入团成为学生们力争进步的标志。武威师范和山丹中学的学生全部参加团课学习,其他学校的学生听团课也都占学生总数的80%以上。1957年团员占青年学生总数的13%。1957年后半年,武威师范的共青团员全部参加党课学习。通过党课教育和实际斗争的考验,河西地区5年内在高中学生中吸收新党员50人。在小学中着重发展了少先队组织。到1955年下半年,各小学都配齐了辅导员,仅武威专区10个县已配备辅导员1390名,加强了少先队的教育工作。1957年河西地区小学少先队员153651名,占小学生总数的56%。

(四)拓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提升“劳动光荣”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