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28737900000040

第40章 酒之文化(5)

云南傈僳族在待客时,主人用精致的竹筒斟满酒后,先往地上倒一点,表示敬祖,接着自己先喝一口,表示酒是好的,请客人放心,然后再斟满其他竹筒,双手捧到客人面前请客人畅饮。

滇西北高原中的普米族对待客人,不论生熟亲疏,都热情接待,因为他们认为客人临门是一种荣耀和吉兆。当主人听到狗叫,发现有客人光临时,家人都会出来帮客人牵马拿东西,请客人进屋。当客人在火塘旁坐定后,主妇便端上水果、食品和一碗酥里玛酒。普米族以火塘上方的一块长方形石柱代表家族祖先神灵,称之为“锅庄”。主人先敬家神,在锅庄上滴几滴酒,若是燃起火焰,则为最吉,主人会很高兴。一般度数较高的醇酒都能接火而燃,主人看到酒燃,便说道:“客人到,福气到,贵客犹如金太阳照,给我家暗淡的房子里,带来了光明和吉兆。客人到,福气到,贵客好像吉星照,木楞房里充满了喜庆与欢笑,彩色的祥云在我头上飘。”祝颂毕,主妇捧酒献客。客人先抿一口,不得有吸饮响声,随即说“真醉人”,以表赞美和感谢。此后客人便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饮酒。若有主家的长辈在场,客人要主动请长辈坐上席,并请其先品尝酒。客人用饭,主人家人均在旁侍候,绝无不周之处。客人吃完,主人家才围坐在一起吃饭,若客人第二天就要登程,主人还为他准备路上的食品。受到如此礼遇,客人往往会感到自己不是客人,而是主人家的至亲好友。

(4)少数民族尤其是南方的少数民族,在请客饮酒时,特别重视同乡邻里的友好关系。

在贵州水族村寨,往往是一家来客,全寨各家轮流宴请。若客人逗留时间短,无法安排到某些人家去赴宴,就得去赴“见面席”,即到各家的席上露面致谢,尝几口菜就告辞,再到下一家去。有时一天得走遍全寨,满载各家的盛情而归。

过去到广西壮族村寨做客,往往会得到各家的轮流宴请,特别是贵宾,有时一顿饭吃四五家是常有的事。按壮族习俗,客人是不能推辞的,所以有经验的客人绝不会在第一家就吃得酒足饭饱。谢绝邀请是失礼,喝醉了失态会丢脸。

(5)少数民族在待客中对客人体贴入微,礼貌周到。海南黎族将远道而来的客人待为上宾,有客光临,乃家中之喜事,必以佳肴款待。若是男客,先酒后饭;若是女宾,先饭后酒。饮酒分三段进行:第一段是相互敬酒,属一般的感情交流;第二段是开怀畅饮,以酒酣微醉为度;第三段是主客对歌饮酒,感情融洽,烂醉亦无妨。向客人敬酒,主人感到自己的礼数已到;让客人喝醉,则表示亲密到了不拘礼的程度。主人向客人敬酒时,先双手捧起酒碗向众人致敬,尔后一饮而尽,把空碗亮给大家看,表示自己的诚意。接着向客人敬酒,客人饮尽之后,主人马上夹一块肉送到客人嘴里,客人不得拒绝,只能笑纳方合礼数。

东北满族的待客礼仪向来十分周到。旧时客人进餐,都由族中长辈陪同,晚辈不能同席,年轻媳妇手脚麻利,要在一旁侍候。进餐时,由主人给客人斟第一杯酒,喝酒用小盅,没有碰杯干杯的习惯,古代用大碗喝酒的遗风荡然无存。客人喝酒要在杯底剩一点儿,俗称“福底”,预祝主客都常有富足的生活。

甘肃裕固族待客时,先敬茶,后敬酒。敬酒讲究敬双杯,其说法与黔东南的苗族一样:

“你是双脚进来的,必须喝两杯”。男主人敬过后,女主人接着敬,如果客人不喝,女主人会说:“你瞧不起女人”。接着是孩子敬酒,如果谢绝,小孩也会说:“你看不起小孩”。有时还唱敬酒歌敬酒,唱一支歌敬一杯酒。之所以如此,主要怕客人客气拘礼,不能尽兴。因此,若客人实在不能喝,主人也觉得自己的心意完全尽到,便不再勉强。

西藏珞巴族当客人到家时,主妇赶快洒水扫地,在临窗处铺熊皮或棕编坐垫,摆上长方形矮餐桌,摆上常备的应急炒玉米。接着女主人把储存在葫芦里的鸡爪谷酒倒进一个吊着的竹筒中,再加入温水,稍停片刻,拔掉筒底活塞,让过滤了的酒注入筒下的石锅中(珞巴族有使用石锅做饭的原始石烹遗风)。女主人右手执瓢,左手端木碗或竹碗,双膝跪在客人面前,将碗放到桌上,再将瓢中酒先倒一点在左手心,用嘴尝一下,尔后给客人碗中斟满。陪客的男主人双手捧酒碗递给客人,女主人同时说:“酒不好,别见怪”,夫妇配合十分默契。

客人喝口酒,说“酒味很好”,以表示谢意。客人每喝一口酒之后,主妇都立即将酒碗斟满,当地习俗以始终保持酒满为待客实诚。

6.3.3中国婚嫁酒俗

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分布各地的众多民族,酝酿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酒俗。婚嫁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古代文人一生中的两大喜事。金榜题名对许多人仅是一种奢望,于是对洞房花烛就特别重视。反映在酒俗上,喜堂上的仪式完毕之后,众亲友纷纷入座尽兴喝喜酒,婚礼进入高潮。酒席上,众人必定要缠住两位新人喝交杯酒。交杯酒古称“合卺”,即用瓠分两半,当做酒杯,婚礼时用彩线连接卺的柄端,两人饮酒后,合成一体,象征夫妻相亲相爱,风雨同舟。这个习俗到宋代才改用两只杯子,但仍用红绿线连接,新人各饮一杯,以示合欢,“合卺”也从此改称交杯酒了。有的地方对交杯酒的杯子处置非常有趣,要把杯子掷于床下,验其俯仰,如杯子一俯一仰,就意味着天覆地载,阴阳和谐,是大吉大利之兆,亲友们会热烈祝贺。但这一俯一仰不可能每次都是,后来干脆将杯子一俯一仰预先安于床下,取大吉大利之兆,亲友们当然照样祝贺,掀起婚礼的最后高潮。

浙江绍兴的婚嫁风俗极有特色。绍兴自古以酒乡闻名,可谓无处不酿酒,处处闻酒香。

酒在绍兴人的生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婚嫁这种人生大事中,理所当然要显露一番风光,于是“女儿酒”应运而生。“女儿酒”就是生女儿的人家,在女儿出生当年酿制几坛酒,密藏于地窖或夹墙内,一直到女儿出嫁时才取出,或作陪嫁,或在婚宴上款待客人。

因为“女儿酒”的酿制寄托了父母希望,所以酿制时不仅选料、技艺十分精心,而且酒坛也刻意装扮,请画匠粉绘各种吉祥图案并题上吉祥祝辞,如“花好月圆”、“万事如意”、“白首偕老”等,将父母心愿表达出来,这种酒坛后来被称为“花雕”。生女儿人家如此,生儿子家也不甘落后,于是绍兴人也就有生子酿酒,并在酒坛上涂上朱红色,着意彩绘,这种酒被命名为“状元红”,表示儿子有状元之相。“女儿酒”、“状元红”,从酿造到饮用,要等十七八年以后,往往会浓缩成半坛,甚至更少些,其质量肯定更佳。在女儿成亲或儿子大喜的日子里,父母用这种酒来款待亲朋好友,受赞扬自然不在话下,于是更是喜上加喜。

满族人结婚时的“交杯酒”:入夜,洞房花烛齐亮,新郎给新娘揭下盖头后,要坐在新娘左边,娶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郎抿一口;送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娘抿一口;然后两位太太将酒杯交换,请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

达斡尔族的“接风酒”和“出门酒”:送亲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满两盅酒,向送亲人敬“接风酒”,这也叫“进门盅”,来宾要全部饮尽,以示已是一家人。尔后,男家要摆三道席宴请来宾。婚礼后,女方家远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次日才走。在送亲人返程时,新郎父母都恭候门旁内侧,向贵宾一一敬“出门酒”。

“会亲酒”是订婚仪式时摆的酒席,喝了“会亲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双方不得随意退婚、赖婚。

“回门酒”:结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门”,即回到娘家探望长辈,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称“回门酒”。回门酒只设午餐一顿,酒后夫妻双双回家。

6.3.4少数民族酒俗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56个民族中,除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他民族都饮酒,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1.蒙古族

“是百灵鸟就要唱出最美的歌调;是文明人就要讲究礼貌。”“没有羽毛,有多大的翅膀也不能飞翔;没有礼貌,再好看的容貌也被人耻笑。”这两句蒙古谚语,生动地说明了蒙古民族不仅剽悍豪爽淳朴,而且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仪的民族。

牧民对来客,不论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塔赛百努!”(您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彬彬有礼地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人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像自家人一样。接着,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炒米、炸果子,手扒肉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然后斟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品尝。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的敬意,便会把酒壶托在“哈达”上给客人敬酒。于是,顷刻之间,那真诚无邪的感情,隆重高雅的礼节,和谐而热烈的场面,便会使人沉浸在浓郁的民族习俗气氛中,让你领略到草原牧人以酒寄情、以歌结友的酒宴文化。

蒙古族认为酒是粮食的精华,是表达对客人敬重和爱戴的佳品。因此,酒便成为牧民们常年必备之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在夏秋产奶旺季制奶子酒,然后贮酒到冬季饮用的习惯,有的人家还把相当数量的酒装入密封瓷器中,埋在羊圈里,制成更加醇厚芳香的陈酒,款待远道而来的宾客,以博得赞誉,引以自豪。

敬酒礼仪是热烈而庄重的。主人将酒斟在银碗或盅里,托举在圣洁的哈达上,恭敬虔诚地给客人连敬三巡。三巡各有说法:第一巡是感谢上苍恩赐我们光明;第二巡是感谢大地赋予我们福禄;第三巡是祈祷人间吉祥永存。因此,当客人接过酒后,不能马上一饮而尽,应首先以右手中指蘸酒“三弹”,以表示敬天敬地敬神灵,然后才可以饮用。这三巡酒理应由客人全部喝完,以表示对主人的感激和以诚相见的真情。如果客人确实不能喝,将三巡酒各饮少许,归还主人也便作罢。假若对敬酒一再推让,就会被视为见外或是看不起主人,尤其不能把酒泼在地上,因为这样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尊敬。

内蒙古草原是歌海之乡,美酒和歌声在一起,就像是蓝天和白云在一起,红花和绿叶在一起。所以,在蒙古族民间素有无歌不成酒宴之说。有多少酒,就有多少歌。牧民们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歌。在敬酒仪式中,代替美味佳肴的就是悠扬动听的酒歌。酒歌或歌唱民族历史,歌颂民族英雄;或抒发青年男女的爱情,高歌幸福美满的生活。无论哪一支歌,都有意味深长的哲理,有华丽的词句和优美动听的曲调。而且,聪明伶俐的歌手不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都能巧妙地结合宴会气氛,触景生情,即兴编词,声情并茂地歌唱,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每一位宾客,使酒宴欢快热烈的气氛出现一个又一个高潮。

敬酒后,热情好客的主人必将献上本民族特有的别具风味的肉食品款待客人。如果遇到宴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时,牧民们会摆整羊席来款待。这种场面较大的宴席蒙语称之为“乌查”,也有称之为“秀斯”或“布乎利”。在内蒙牧区,茫茫草原,人烟稀少,居住分散,远行人的饮食,住宿都需要得到帮助。于是从很早的时候起,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礼貌待人,成为每个牧民都自觉遵循的礼俗,世代沿袭至今。

2.仫佬族

重阳酒是仫佬山乡农家最喜欢的传统饮料,重阳酒醇香扑鼻,越喝越想喝,往往哪时醉了都不晓得,醒来头不晕。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选出一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重阳酒的制作方法与汉、壮族地区的甜酒制法相似,密封窖藏一段时间后才开坛饮用。

重阳酒的来历反映出仫佬人民淳朴善良的心地:不晓得是哪朝哪代了,仫佬山乡被一些有钱人霸占了,广大的仫佬人贫穷困苦,日艰月难。重阳节到来了,一对在山窝里开荒种地,相依为命的穷苦夫妻,没鸡没鸭,没肉没酒,只有半缸米,只好熬了三碗稀粥过节。他们夫妻俩各自吃了一碗后,正在你推我让,谁也舍不得吃的时候,传来了敲门声。他俩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白发苍苍、衣衫破烂的老人。夫妻俩问道:“老人家,你有什么事呀”,老人说:“主人家,我走远路经过这里,身无分文,已经三天都没有吃东西了。好心的人呀,能给我一点儿东西充充饥吗?”夫妻俩赶忙把老人请进屋里坐下,把那碗舍不得吃的稀粥端给老人吃。“老人家呀,真对不起你了,今天是重阳节,我们家穷,只有这碗粥了,你不嫌弃,将就吃吧!”。那老人也不客气,一口气把粥喝光。老人暖和过来后,对夫妻俩说:

“谢谢你们,我教给你们一种酿酒的方法吧!”。于是,他把重阳酒的酿制方法教给了夫妻俩,然后告诫说:“这种酒千万千万不能卖啊!”。说完,就不见了。第二年重阳节到了,夫妻俩按照老人说的方法酿制出一种酒。这种酒真奇怪,留久了不但没有像别的酒那样变酸,反而越陈越香甜。打开酒坛,满屋飘香。喝上一口,隔几夜嘴里还留香。夫妻俩高兴极了,把这种酿酒方法告诉了乡亲们。这样,仫佬山乡家家都喝上了神仙美酒。因为神仙交代过这种酒不能卖,因而市面上没有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