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28737900000047

第47章 茶史与茶文化(3)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橘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而且成为待客之饮料。另外,由于秦统一巴蜀,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僮约》已有“武阳买荼”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三国志·吴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了较大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之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专着已出现。陆羽《茶经》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的论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及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视茶为“越众而独高”,是我国茶叶文化的一大飞跃。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开始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用时碾碎,加调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随着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同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此时烹饮方法逐渐简化,传统的烹饮习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出现了巨大变革。

明代以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洌、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明清之后,随着茶类的不断增加,饮茶方式出现两大特点。第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讲究。茶壶茶杯要用开水先洗涤,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第二,出现了六大茶类,品饮方式也随茶类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同时,各地区由于不同风俗,开始选用不同茶类。如两广喜好红茶,福建多饮乌龙,江浙则好绿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绿茶,边疆少数民族多用黑茶、砖茶等。

7.2.2饮茶方法的演变

1.饮茶方法的发展过程

我国有数千年的饮茶史,人们的饮茶方法随着制茶技术和饮茶实践的发展进步,概括起来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煎饮法。当我们的祖先还处于原始部落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当他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时,采食茶叶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而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且能醒脑提神、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茶是药。当时茶叶产量少,也常作为祭祀用品。

第二个阶段:羹饮法。从先秦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像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作粥状。至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饮茶的习惯,故他们至今仍习惯于在茶叶中加其他食品。

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法。此法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出现,唐代开始流行,盛于宋。三国时代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里说得很明确,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饼,饮时再捣末、冲沸水。这与今天饮砖茶的方法相同,应该说是冲饮法的“祖宗”。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葱、姜、橘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唐代中叶以前,陆羽已明确反对在茶中加其他香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说明当时的饮茶方法也正处在变革之中。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饮过清茗,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能获得极大的享受。宋人以饮冲泡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地区之外,已很少见到。

第四个阶段:泡饮法。此法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来。唐代发明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的嫩芽,经过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这是茶在饮用上的又一进步。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引起饮者的极大兴趣。为了辨别茶质的优劣,当时已形成了审评茶叶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宋代研碎冲饮法和全叶冲泡法并存,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也基本以全叶冲泡为主,这同今天大多数人的饮茶方法相同。

2.饮茶方法的种类

中国饮茶方法自汉唐以来有多次变化,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煮茶法。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烹煮,是我国唐代以前最普通的饮茶法。其过程陆羽在《茶经》中已详加介绍。首先要将饼茶研碎待用,然后开始煮水。以精选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烧开。但不能全沸,只要鱼目似的水泡微露之时,便加入茶末。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杓出,置热盂之中,以备用。

继续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波滚浪涌,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入釜中,称为“救沸”、“育华”。待精华均匀,茶汤便好了。烹茶的水与茶,视人数多寡而严格量入。茶汤煮好,均匀地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2)点茶法。此法为宋代斗茶所用,茶人自吃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入釜烹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入碗。但茶末与水亦同样需要交融一体,于是发明一种工具,称为“茶筅”。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银、铁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曰“搅茶公子”。水冲入茶碗中,需以茶筅用力击打,这时水乳交融,渐起沫饽,如堆云积雪。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是否慢来评定。点茶法直到元代尚盛行,只是不用饼茶,而直接用备好的干茶碾末。

(3)点花茶法。为明代朱权等所创,将梅花、桂花、茉莉花等蓓蕾数枝直接与茶同置碗中,热茶水气蒸腾,双手捧定茶盏,使茶汤催花绽放,既观花开美景,又嗅花香、茶香。

色、香、味同时享用,美不胜收。

(4)泡茶法。此法明清以至现代,为民间广泛使用,自然为人熟知。不过,中国各地泡茶之法亦大有区别。由于现代茶的品种五彩缤纷,红茶、绿茶、花茶的冲泡方法皆不尽相同,主要以发茶味,显其色,不失其香为要旨。浓淡亦随各地所好。近年来宾馆多用袋装泡茶,发味快,而又避免渣叶入口,也是一种创造。至于边疆民族,无论蒙古奶茶、西藏酥油茶、云南罐罐茶等,则饮用方法各异。

这里的烹饮之法是从文化角度看待的,而文化观念也在变化。况且,饮茶既是精神活动,也是物质活动。所以茶艺亦不可墨守成规,以为只有繁器古法为美。无论如何变化,总要不失茶的要义,即健康、友信、美韵。

7.3茶叶的种类

茶叶的种类划分方法有很多,目前尚无统一方法。按采摘的时间先后可以分为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和冬茶。有的根据我国出口茶的类别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几大类。有的根据我国茶叶加工分为初、精制两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将茶叶分为毛茶和成品茶两大部分,其中毛茶分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黑茶五大类,将黄茶归入绿茶一类;成品茶包括精制加工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再加工而成的花茶、紧压茶、速溶茶等类。有的还从产地划分将茶叶称做川茶、浙茶、闽茶等,这种分类方法一般仅是俗称。根据其生长环境分为平地茶、高山茶、丘陵茶。也有将茶叶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部分。而最为常见的分类方法则是根据茶色,也就是加工方法的不同,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即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

7.3.1绿茶

不发酵的茶(发酵度为零),这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其制作工艺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过程。由于加工时干燥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青绿茶。

绿茶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茶类,其产量、品质都居世界前列。由于绿茶采用高温杀青等工艺,防止芽叶发酵,保持了鲜叶的天然翠绿色,所以,绿茶冲泡后茶汤碧绿清澈,其味清香鲜醇。绿茶的名贵品种有龙井茶、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蒙顶茶、太平猴魁、君山银针、顾渚紫笋茶、信阳毛尖、平水珠茶、西山茶、雁荡毛峰、华顶云雾茶、雨花茶等。

7.3.2红茶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类(发酵度为80%~90%),如祁门红茶、荔枝红茶。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多酚类物质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由于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处理,使绿叶变成红叶,故称红茶。红茶可单独冲饮,也可加牛奶、糖等调饮,冲泡后的红茶其色浓艳、味醇圆润,具有一种类似焦麦芽糖的香气。

按加工制作工艺,红茶可分为工夫红茶、小种红茶和分级红茶三种。工夫红茶以精细得名,为我国所特有。成茶要求条索紧实匀称,色泽乌黑光润,汤色红亮明净,滋味浓郁甘醇。我国的红茶以产地不同又可分为祁红、滇红、川红、闽红、宜红、宁红、湖红等。小种红茶在烘干时使用纯松木明火,使其成茶有松烟香气,外形紧结圆直,香气浓烈,汤色金黄且滋味醇浓。分级红茶又称红碎茶或红细茶,其茶形又分为颗粒紧细的叶茶、碎茶、片茶和末茶,该茶汤色深红,滋味具有“浓、鲜、强”等特点。

7.3.3青茶(乌龙茶)

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综合了二者的加工技术,属半发酵茶类(发酵度为30%~60%),兼有绿茶的清鲜,又有红茶的甘醇,是我国的独特产品。冲泡此种茶叶,会发现叶底的边缘因发酵呈红褐色,而当中部分仍保持天然嫩绿本色,形成奇特的“绿叶底红镶边”,还有一种诱人的兰花香气。乌龙茶的特点是回味悠长,耐冲泡,具有解脂肪,助消化之功效,被誉为健美减肥的佳品。乌龙茶的名贵品种有武夷岩茶、大红袍、铁观音、冻顶乌龙茶等。

7.3.4白茶

轻度发酵的茶(发酵度为20%30%),是我国特产。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芽茶与叶茶两类。白茶的色泽不如绿茶翠绿,不像红茶那样乌黑,也不如乌龙茶那样紫褐,而是色白如银,茶汤颜色雅、浅淡,因此叫白茶。其性温凉、健脾胃,产于福建。制作白茶不同于制作其他茶类,是采用特殊工艺,促使茶叶内质发生生物化学变化,改变原来青叶的苦涩气味,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白茶的名贵品种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茶等。

7.3.5黄茶

微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20%),黄茶芽叶茸毛披身,金黄明亮,汤色杏黄。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分为“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针、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广东的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

7.3.6黑茶

全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0%),叶色油黑,汤色澄黄,香味醇厚。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黑茶多被制成紧压茶,是藏、蒙、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紧压茶的冲泡方法与其他饮法有所不同,一是饮用时要将成块的茶叶打碎,二是不宜冲泡,要用烹煮的方法。三是加其他作料,用调饮的方法。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西路边茶”、“南路边茶”、云南“紧茶”、“扁茶”、“方茶”和“圆茶”等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