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水上与冰雪运动学习手册—教你学帆船·帆板
28809100000010

第10章 帆板(3)

1992年8月15日,张小冬参加的女子帆板A390级比赛,在巴塞罗那考斯马斯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开赛,第一天风力不足,比赛取消,所有运动员都在岸上等待。8月的巴塞罗那酷热难当,漫无目的却又要随时做好下水准备的等待对运动员的体力和神经是双重的考验。下午15时,岸上旗语宣布当天比赛取消。在中国队的陆上停船区,张小冬度过了她第一个没有比赛的比赛日。

第一天的比赛,确切地说是岸上等待,张小冬虽然感到难熬,但她说自己对于马上开始的比赛有信心。这份信心来自于她对自己实力的把握,也来自于奥运会前一系列欧洲热身赛的成绩。

1992年5月,中国队在法国和法国队对抗。当时,中国队已经提前使用了奥运会比赛用的A390级帆板,法国队则用一种质地更硬、速度更快的帆板,但中国队在与法国队的对抗中不落下风。在西班牙加的斯,这个哥伦布两次远征世界的出发港口举行的世界锦标赛中,张小冬也有不错成绩。一系列比赛的成绩让张小冬心中有底。尽管到达巴塞罗那后的几次下水张小冬感觉都不理想,身体状态也处于一个相对低潮的时期,但对于比赛,张小冬还是充满了信心,认为自己具备了进入前三名的实力。这时,她索性就不下水,静静地等待着比赛的来临。

第二天的比赛没有让运动员们继续等待,而张小冬在比赛开始后也一改自己到达巴塞罗那后的低迷状态。当天进行的两轮比赛中,张小冬一个第二、一个第四的成绩让自己处在了总分榜的第二名。“巴塞罗那的潮差较小,海流也不像青岛这么急,出发后的航线主要是选择跑岸边,最关键的还是转向点选择。”这是张小冬在跑完前两轮比赛后对场地的评价。

后面的比赛,张小冬的名次从未跌出过前六名,随着比赛的进行,夺牌的希望越来越大,张小冬自身感觉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时感觉赛程长的真有些熬人,比到最后整个人感觉比较烦躁,不愿听任何人说比赛成绩,也不愿与任何人沟通,只想一个人安静地呆着……”

终于熬到了最后一轮,时间已经是8月23日。当时,排名第一的新西兰选手巴巴拉领先排名第二的张小冬6分,张小冬与排名第三、第四的荷兰选手和法国选手只差3分。不出大的意外,冠军将被巴巴拉夺得,而亚军之争却存在着很大的悬念。当天,比赛的风很小,直到下午14时比赛还没有开始,由于风摆,场地也在不停地进行着调整。好不容易熬到了比赛开始,又连续两次有运动员抢航。启航船上升起了黑旗,这意味着再有运动员抢航将直接被罚出局。

第三个冲过一标后,张小冬一直在使劲地摇帆,向前冲,荷兰选手和法国选手被张小冬甩在了身后。回到第四标时,张小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因为如果在出发时抢航,在这里裁判会发出指示。而一旦得到指示,意味着你的比赛已经提前结束,在最后一轮中没有名次。提心吊胆地冲过第四标,张小冬没有看到裁判对她有任何表示。而随后冲过第四标的法国选手却在这里看到了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当裁判向她发出抢航指示时,她当时一松帆板就坐在了水上。她的出局已经让张小冬确保了第三的名次。荷兰选手第六个抵达第四标,她同样没有逃过抢航的处罚。此时,张小冬已经确保第二名。激动的泪水顺着张小冬的脸向下流淌,没有人能看到,张小冬也不愿让任何人看到,此时,她只想让泪水痛快地流下来,让自己的身体随着帆板上的挂钩在海面上飞驰。

第11轮比赛结束,张小冬的名次是第8。在法国选手和荷兰选手被判抢航后,张小冬最后一轮的成绩已经无关紧要,她已经夺得了巴塞罗那奥运会帆板比赛的银牌,这也是中国帆板在奥运会上的一个历史性突破。

回到岸上时,张小冬已经恢复了平静,“虽然还有些激动,但已经不像刚才在海上知道获得银牌时那一瞬间的激动了。”

成为火炬手

继青大学子赵荣兴被确定为奥运圣火传递火炬手之后,青岛市又从北京奥组委争取到一个火炬手名额。帆板运动员张小冬和谢振华成为候选人。

其实,张小冬也是一位有实力的“竞争者”1992年,她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帆板比赛中获得银牌,实现了亚洲在奥帆赛历史上奖牌零的突破。她是国家体育总局青岛航海运动学校副校长。据了解,在经过北京奥组委的确认后,她们中的一人将代表青岛市720万市民参加圣火传递,另外一人将成为替补火炬手。

2008年7月21日,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到了青岛,张小冬有幸成为青岛站传递的首棒,在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内开始传递。

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传递圣火相比,张小冬难掩激动的心情。她说,“奥运圣火降临齐鲁大地,首先在奥帆赛举办地青岛传递,第一棒火炬手是青岛人民给予我的荣誉,这一棒的任务光荣而重大。”

火炬传递时,张小冬高举圣火,挥舞着双臂,不停地向围观的市民招手,事后她感慨:“太短了,我在传递的时候,不断地告诉自己,一定不要跑得太快。听着周围市民的热烈欢呼,我真希望可以把美好的时光保持得长久一点”。

张小冬告诉记者,这次传递不仅是要传递奥运精神,更是要让全世界知道中国能成功举办一届出色的奥运会。对于奥帆城市青岛来说,要通过火炬传递展示一流的帆船比赛场地,展示青岛的魅力。

其实,早在2004年,张小冬在北京就参与了雅典奥运会北京站的火炬传递。

谈起当选火炬手,张小冬说:“当时,我接到奥帆委通知,让我填写参加雅典奥运会火炬手候选人的表格,我很高兴也很激动。”由奥组委确定的火炬手只有4人是京外的,4人分别是“钢丝王子”阿迪力、90年亚运会火种采集者达娃央宗、许振超和张小冬。两位是少数民族代表,其余两人均来自帆船之都。

张小冬讲了一个小插曲,她说:“6月8日是全体火炬手大会,选手的服装以白色底配上蓝色调,色彩漂亮,只可惜我的衣服太大了,服装是欧码的,而我们登记的是中国码。”张小冬笑言,“我还真怕它影响了我的形象。”6月9日一早8点,穿着大两号的衣服开始动身,她发觉统一服装大了两号并不太难看:“在车上我们四人合影了几张照片还特别好看。”

张小冬说:“我和许振超都来自青岛,我们有共同的目标,我们商量设计了几个动作,都觉得不能轻易地放弃这样的机会,我们要展示帆船之都的风采。”

张小冬对她的这400米火炬之旅刻骨铭心,她说:“阿迪力点燃了我手中的火炬。我觉得我是那么幸福,感觉到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我的火炬上,这是奥运圣火,我相信我的家人我可爱的女儿一定也为我自豪。这400米距离我真想放慢我的脚步或停止不前,但脚步的速度比要求的快多了,根本控制不住,看着前面的许振超在等待,周围有一班穿统一服装的老人在叫着我的名字,我还以为我听错了,在匆忙中我和许振超完成了我们的设计击掌三次点燃了火炬。”

回到青岛后,张小冬把火炬接力服捐给了青岛博物馆,朴实的张小冬说:“希望它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雅典奥运会火炬接力的点点滴滴。”

首枚帆船奥运会奖牌得主徐莉佳

徐莉佳,1987年8月30日出生于上海,10岁那年开始学OP级帆船,师从张静教练。2008北京奥运会参赛项目为帆船女子激光雷迪尔级。1997年进入上海OP帆船队,2001年11月进入国家OP队,曾获得2000年和2001年世界OP帆船锦标赛女子项目冠军。2005年底,徐莉佳转项练习帆船雷迪尔级项目,曾获2006年多哈亚运会冠军,2006年帆船世界锦标赛冠军,2008年帆船世界锦标赛亚军。2007年,徐莉佳获得奥运参赛资格。

徐莉佳是一位比赛型的运动员,一进入场地就特别富有斗志,技术相当娴熟,胆大而心细,平时训练很文静,投入比赛却泼辣果断。在每次比赛中,她始终战术清楚、技术稳定、表现出色。

徐莉佳先“红火”过一阵子。2006年8月6日在美国加州举行的世锦赛上勇夺激光雷迪尔级冠军,月底才满19周岁的徐莉佳为中国帆船队夺得了有史以来首项奥运项目世界冠军,回国后,刚下飞机就遭遇几十位记者的围追,没歇几天又有数十家媒体先后提出采访要求……

徐莉佳又“消失”了一阵子。采访申请被婉言挡住,她的手机又“刚好丢了”。来到青岛备战国际帆船赛,徐莉佳的时间表里没有休息二字,“上次回家是6月份,下次估计要到亚运会后了吧。”青岛国际帆船赛开幕夜,上海小女孩终于首次接受了公开采访。

“消失”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看着记者们一个个提出采访徐莉佳的要求,帆船队领队姚新培叹了口气,“你们别老捧着她,万一心里想法多了还怎么打得好比赛?她才18岁,不像刘翔那么心理成熟……”

别说是刘翔,徐莉佳甚至一度被比作“女姚明”。

“啊呀,这事情啊……”说起来,徐莉佳一脸苦笑。原来在美国夺冠后,小徐接受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被问及姚明时,她答了一句“他可是中国最有名的运动员”,记者就在文内写了一段,大意是虽然徐莉佳为中国拿下了第一个奥运级别的帆船冠军头衔,虽然她的英语比姚明还棒,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回家时会成为又一个姚明”。不知怎么,这篇人物采访被国内媒体炒来炒去,最后成了徐莉佳被美国媒体称为“女姚明”,“我离姚明还差得远着呢,一个天一个地。”

老外称赞小徐英语好,这倒不假。在队里,徐莉佳的英语水平数一数二,不仅经常用英语写写博客,还与自己的偶像、激光雷迪尔级世界一号选手佩姬·莱利交上了朋友,两人还时常互通电子邮件。徐莉佳今年刚被交大英语专业录取,“我就是对学外语感兴趣,最好再能多学几门。”

帆船选手皮肤黝黑是最典型的特征,小丫头却不在意,“没办法呀,按理说防晒霜两个小时抹一次,可我们怎么可能做得到?其实也没什么关系,只要不练,一定能白回来,我们队里几个退役的姐姐,回去休息没多久就恢复啦!”大家连忙安抚,古铜色皮肤是时尚标志,“时尚?其实挺像渔夫的,呵呵。”

还是个孩子的徐莉佳已经历了不少风雨。2002年年底,小徐查出左腿长了一处肿瘤,需要手术。“虽说手术不大,可这样肯定没法子打雅典奥运会了。”不过现在想想,徐莉佳却真心感谢这次手术,“自从那次之后,我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热爱帆船,刚做完手术歇的那几天,真是好想念大海啊!”手术后仅仅休息了一个月,徐莉佳就赶回了上海水上运动中心,“腿脚不好,就练练上肢力量,总不能荒废半年那么长时间吧。”

心爱归心爱,说起1999年的一段往事,徐莉佳至今心有余悸。那次在福建训练,出门已是阴云密布,“刘指导出门前还对我们说,‘没事的,就是天色暗一点。’谁知道一出海,就碰上暴风,他最后一次测试说是浪有17米高。”往日遭遇风雨,选手们都会被教练船拖回,但这次连刘小马所在的教练船也被风浪打翻,“我哭得稀里哗啦的,心里就在想‘老天保佑啊,让我平安回去吧’,事后问问队友们当时在想啥,居然大家都是这个念头。”大海的确保佑这群热爱它的孩子,“当时也挺神奇的,居然我们全队没有一人的器械发生故障,按平时肯定会出问题,就这次居然都没事,不然难保全队都能安全返航。”

18岁的徐莉佳的心愿是“健健康康,如果伤了病了,还怎么能继续练帆船呢?”这位上海小姑娘正期待着奥运圆梦的那一天。

什么事情都有个慢慢成长的过程,徐莉佳和帆船也绝非一见钟情。当年在少体校练游泳的徐莉佳被张静教练选入了帆船队,“爸爸妈妈说去练练也挺好的,我就来了。当时还把帆船当作了帆板,在电视上见过帆板啊冲浪啊,觉得还挺时髦的,结果入队一看才知道是两码事。”

1997年6月27日,徐莉佳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到帆船队报到的日子。半年后,随队来到海南岛,徐莉佳第一次接触到了大海。“前半年在淀山湖练的时候,都是一条船两个人,我们新人都是有‘师傅’带的,想想这次真的下海,肯定师傅还在的,没想到,居然让我们单独出海,这下可狼狈了,又是断了缆又是扯掉帆,紧张得把器材都给弄坏了。”

从青涩菜鸟成长为世界级水准的选手,徐莉佳这几年来成长神速。备战北京奥运会的大背景,给小徐的成长提供了最佳条件,原来帆船队一年训练10个月、比赛只有1个月的状况完全得到了翻天改变,短短半年时间,徐莉佳在欧美参加了9项赛事。“以前参赛少,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比赛。比赛里学问太多了,比如怎么吃。以前总觉得奇怪,为什么自己打一轮比赛就累得半死,外国选手打两轮、三轮还那么精神,多打了比赛才知道,就是要给自己补充能量,一轮打完就得立即补充水分和果类食物,得抓紧时间多吃一些。”

半年奔波参赛抵得上平常两三年训练,徐莉佳“累却快乐着”,“我这才是万里长途的第一步,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用在徐莉佳身上再贴切不过了。因为很难想象,这位年轻的世界冠军当初只是个身体有些小缺陷的丫头。她能进帆船队,颇有些因祸得福的意思。

“每次我讲话,一队孩子中,总有一颗脑袋探在最前面,我一看,就觉得这孩子有股特别的认真劲,对她就格外关注,其实当时我不知道那是因为她耳朵不好。”徐莉佳的启蒙教练张静回忆起8年前初次见面的情景。1998年,张静到长宁区少体校游泳队去挑选苗子,当别的孩子都东张西望时,总是侧耳倾听的徐莉佳显得很特别。殊不知,就是她右耳的这个缺陷,帮助她投对了师门。从此,不到10岁的徐莉佳跟着张静开始练习帆船OP级。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当年张静的手下有20来个孩子,但如今惟有徐莉佳练出了名堂。上海人习惯用“要”来形容一个人“有进取心、认真、能吃苦耐劳”,而张静一开口就这样评价:“这孩子,特别要。”由于出身普通的工人家庭,身体条件又并不出众,年少的徐莉佳异常刻苦。只练了3年,她的成绩就突飞猛进,一举在2001年、2002年两届世锦赛OP级帆船比赛中获得冠军。2003年,按照国际帆船、帆板协会的规定,超过15岁的选手必须由OP级帆船改练大级别项目。这样,徐莉佳依依不舍地离开张教练,转投到了张静的先生刘小马的麾下。

虽然分开已有3年,但一直被徐莉佳称为“张妈妈”的张静没有停止过对徒弟的爱护。“虽然她现在拿了世界冠军,但毕竟18岁还是个孩子,一下子得到这么多关注,我怕会影响她的发展,我希望她能够平和地面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