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教你打棒球·垒球
28817000000007

第7章 垒球(2)

特殊规定:倡导文明比赛。任何一方领队、教练或队员用不文明的语言或行为奚落对方时,经一次警告后,判其离场。

6.击球员和击跑员。

(1)击球员是指进入击球区内,准备击球的队员。

(2)击跑员是指击球完成后,跑向一垒的队员。

(3)击球员的次位击球手为预备击球员;预备击球员必须在预备击球区内等候。

7.击球顺序。

(1)在比赛开始前,必须预先向裁判提交上场名单,并依击球顺序击球。

(2)被替补队员如再上场仍按原击球顺序击球。替补队员和被替补队员不得同时在场上。

(3)替换队员时,须在死球时由教练向主裁提出,并在获准后方能上下场。

(4)守方对攻方击球顺序错误提出申诉,主裁判须作出以下处理:

非正位击球员踏入击球区即视为错位击球员;经提出申诉并且成立时,判正位击球员和错位击球员双出局,场上局面恢复到错误行为发生前。判错位击球员的次一名击球员击球。

8.怎样判一“击”。下列情况,裁判员判一“击”

(1)击球员挥击未中时;

(2)击出的每一个界外球;

(3)裁判员判定击球员有挥棒动作时;

(4)试挥球棒触球时;

(5)击球员在调整好击球座的高度后5秒之内必须击球,违者判一击。

9.击球无效。

(1)击球员在裁判宣布暂停后进行击球时,主裁将判为“击球无效”。

(2)击球无效成立时,击球员所发生的行为均属无效,击球员继续打击。

10.违规击球。以下的情况,主裁将宣布为“违规击球”,并判违规击球员出局。

(1)击球员在击球时,使用赛前裁判员认可之外的球棒(违规球棒)时。

(2)击球员妨碍防守时。

11.界内球。外场依击出球的第一落点,内场依击出球的最后止点。

下列合法击出的球为界内球。

(1)停本垒至一垒或本垒至三垒间界内区时。

(2)球在界内地区反弹通过一垒或三垒的垒包时,而无论球落于何处;

(3)球触及一垒、二垒或三垒的垒包时。

(4)在界内区或其上方空间,触及裁判员、球员身体或衣服时。

(5)腾空球先落在一、三垒垒包后的界内地区时。

(6)腾空球从界内地区上空直接越过外场围网时。

(7)腾空球击中垒线标杆时。

注①界内腾空球应按接触球时,球和垒线的垂直地点(包括垒线标杆)来决定,而不是按接球者站在界内或界外来定。只要球在界外未碰任何障碍物,而且符合界内球的规定时,该球首先碰到界外或界内地区并无关系。

②妨碍发生时球的位置决定是界内或界外,与球落何处无关。界内球或是界外球的判定,不是以守场员触及球时的身体位置来定,而是以球与界线的关系而定。界线亦属于在界内区域。

12.界外球。合法击出的球如遇下列情况,均为“界外球”

(1)停在本垒至一垒或本垒至三垒间界外地区时。

(2)在界外地区反弹通过一、三垒垒包时。

(3)腾空球先落在一、三垒垒包后界外时。

(4)在界外地区触及人、触及离开或未离开其恰当位置的器材,触及裁判员、运动员的身体(衣服)或其他障碍物时。

(5)触及站在击球区的击球员,或第二次触及其手中的球棒时。

(6)球击中投手板,未经触及,在一垒或三垒前滚到界外地区时。

注:①界外腾空球应按接触球时,球和垒线的垂直地点(包括垒线标杆)来决定,而不是按接球者站在界内或界外来决定。

②妨碍发生时球的位置,决定是界内或界外,与球落何处无关。

13.击球员被判出局。

(1)规则中情况累计出现三次,裁判员判三击,击球员出局;

(2)击球员被裁判员判为违规击球时;

(3)裁判员判定击球员球棒对守方造成干扰或对他人安全构成危险时。

14.击跑员被判出局。以下的情况,击跑员被判出局:

(1)击跑员在到达一垒之前,被守场员持球触及身体时;

(2)击跑员在到达一垒之前,守场员已持球触及一垒垒包时;

(3)击出高飞球或平飞球被守场员直接接住时;

(4)在界内区与击出的球触及时;

(5)击跑员妨碍防守(有意妨碍守场员处理球或妨碍传球)时;这种情况,依据裁判员的认定,可判决前位跑垒员出局,或击跑员和前位跑垒员两者同时出局。

15.软式垒球优点。

(1)软式垒球安全。软式垒球的球、棒都是由泡沫橡胶制成,质地柔软,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而硬式垒球适合于竞技比赛,不是很好的推广项目。

(2)软式垒球器材便宜。从75年正式恢复棒垒球到现在已有30多年的时间,但这项运动的发展很缓慢,因为其器材很昂贵,一只手套至少也要几百元,高则上万元。要组织一支球队至少要十万元的投资,而且球棒完全依靠进口,这种现状导致了棒垒球的推广很困难。而软式垒球的器材一套只有几十元,可以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3)软式垒球要求宽松。场地方面:硬式垒球场地必须是全封避式的,比赛一开始现场就不能有其他人,以免受到伤害。而软式垒球场地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不必封避也可,因为它对人没有伤害性。规则方面:硬式垒球的规则很复杂,一般人都不太能看懂,而软式垒球的规则简单化了,可以让大众接受。软式垒球游戏性强,入门简单,可以说降低了学习垒球的门槛。

(4)软式垒球易学。硬式垒球的教练很缺乏,因为棒垒球对教练的要求非常高,不是在体育院校毕业后就可以教授的,必须要受过专业的训练,否则无法担当此重任,但软式垒球就没有这样高的要求,所以就更容易普及。

垒球术语

变造球棒

即是合法球棒之棒体被改造。例如金属球棒使用木质握柄、或使用异质胶带握柄、或插入其他物质于球棒内、或握柄部卷贴两层以上的胶带,或涂漆于球棒,但标记于棒头或底部除外。若仅另外更换合法的握柄套,则不在此限。但“牵牛花状或圆锥形”的握柄头,亦视为变造球棒。

申诉

即是在比赛中或死球时,裁判员未接受防守球员、指导或教练请求前,不得作出判决。惟申诉必须在投手投出次一球之前提出,无论其投球合法与否。若在攻守交换或比赛结束所有防守队员离开界内区时提出,则不予接受。若是防守球员提出申诉时,其必侍在内野区。

四坏上垒

即是击球员获得四个壤球时,裁判员给予击球员安全进至一垒。

注:(慢式)若投手有意投四坏球时,仅告知裁判即可。不必投球就可以保送击球员上一垒。

垒道

即是在各垒间线的两侧各距1公尺的假想路线区域。

跑垒员

即是跑垒的球员(不包括击跑员)。

击出之球

即是投出之球触着球棒,或被球棒击中之后,无论落在界内区或界外区者。其无意之击球亦同。

击球区

即是限制击球员的打击区域,击球员在该区内得意图协助队友得分,其区域的边线亦包括在内。在投球之前,击球员之双足必须完全在击球区线之内。

击跑员

即是球员在完成打击之后,尚未到达一垒,亦未被判出局的球员。

打击顺序

即是进攻队正式上场比赛的球员名单,其球员必须依此顺序上场打击,且名单上必须记载各球员的防守位置及球衣号码。

障碍球

即是击出或传出之球,被未参与比赛的人触着、挡住、抓住或触着非正式比赛用具;或非比赛球场之任何物体。

触击

即是击球员不挥棒击球,使击出之球缓慢的滚动于内野区域。

接住球

即是防守球员用手掌或手套,合法的接住击出或传出之球。若用手臂抱或用身体与球衣的部份,保持球不落地,则非接住球,必须待球被握在手掌或手套内为止。若防守球员接着之瞬间直接碰撞其他球员或围栏或使球落地时,即非接住球。反之,防守球员确实持球一段时间,然后无意或有意的使球离手,抑是传球时落球,则均为接住球。注:凡是正飞球触着防守球员以外的人或物时,均视与触着球场论。

捕手区

即是捕手必须位于该区域内至:

(1)(快式)投手投出球。其区域之边线亦包括在内。

(2)(慢式)投出之球被击中、触着球场、本垒板或抵达捕手区。其区域之边线亦包括在内。

面授机宜

即当下列情况均可:

(1)防守队的面授:防守队得以任何理由要求比赛暂停,裁判员允许防守队之代表(非上场球员)进入球场,给予投手任何之授意(经其他球员转达亦是)。当防守队之代表进入球场,更换投手时,则非“面授机宜”。若是进攻队要求“面授机宜”,则防守队亦可乘机面授,但是时间不得超过进攻队所用之时间。注:若教练从球员席出来,告知裁判员替补投手,则此为更换投手。更换之后,教练未到投手位置,则不视为“面授机宜”。

(2)进攻队的面授:进攻队要求比赛暂停,其球队教练或球队代表得允许授意予击球员或跑垒员。进攻队的投手上垒后,请求穿外套,或利用防守队的面授时,不视为“进攻队的面授”。若防守队要求“面授机宜”时,进攻队亦可面授,但是时间不得超过防守队所用之时间。参照规则五之9。

砍击球

慢式)即是击球员持棒由上往下切击,使击出之球反弹得很高。

垒指导员

即是进攻队之人员于指导区内,指导其队友之打击和跑垒。并允许各区一位指导员进入指导区内,同时为了记录,仅可携带纪录簿、铅笔及计球器。

死球

即是比赛中之停止球,必须待投手持球于投手圈内司球裁判宣告“开始比赛”为止。

防守队

即是在球场上防守的球队。

垒包移位

即是离开其原定位置的垒包。

双杀行为

即是防守队连续合法的刺杀两名进攻的球员出局。

界内球

即是击出之球为:

(1)停留于本垒至一垒、或本垒至三垒之间的界内区时。

(2)由界内区反弹过一、三垒包之上空或其后方界内区时。

(3)触着一、二、三之垒包时。

(4)触着界内区线之裁判员或球员的身体或其衣服时。

(5)最初落于一、三垒包后之界内区时。

(6)直接飞越过界内区之外野围栏时。

注:界内飞球是依据接触球点和界线,包括界线的关系位置来判定,而非依据接球者之身体位于界内或界外而定。其与球最初落于界内或是界外均无关,只要在界外区上无触着非球场之物体即可,否则均判为界内球。

界内区

即是由本垒沿一、三垒两界线之间,至比赛球场之远端围栏的空间,并包括两条界线,均为比赛球场之界内区域。

假触杀

即是防守球员无持球或未迎接球,而阻碍跑垒员的进垒或返垒的行为。

防守球员

即是在球场上防守的任何球员。

飞球

即是为击出在空中飞行尚未落地之球。

封杀出局

即是击球员成为跑垒员时,造成击跑员或前位跑垒员丧失跑垒的权利,而刺杀出局者。

界外球

即是击出之球为:

(1)停留于本垒至一垒,或本垒至三垒之间的界外区时。

(2)由一、三垒包之前反弹至界外区时。

(3)最初落于一、三垒包之后的界外区时。

(4)触着界外区上之裁判员或球员的身体、衣服或任何球场上之异物时。

(5)触着击球区内之击球员,或其手持之球棒时。

注:界外飞球是依据接触球点和界线,包括界线的关系位置来判定,并非依据接球员之身体位于界内或界外而定。

擦棒球

即是击出之球为:

(1)球擦过球棒之后直接被捕手接住。

(2)球低于击球员之头部。

(3)球是被捕手合法接住。

注:(快式)被接住之擦棒球为好球,应继续比赛;(慢式)则为死球。除非球先触着捕手之手或手套,否则若自其身体或地上反弹后再接住,则不视为擦棒球。

头盔

(1)即是为头脸安全,使用附用软垫衬里的塑胶帽。但仅以软垫护耳,却不符合规则,至于耳盖可有可无。

(2)捕手可戴无护耳之头盔。

主队

即是在自己球场上比赛的球队。若在中立的球场比赛时,应相互协议或抛硬币决定之。

违规球棒

即是不符合规则三之一之所规定的球棒。

违规击球下列情形均为违规击球

(1)击球员任一足,完全踏出击球区外之地面,且击中球(不论是界内或界外)时。

(1)击球员足的任一部份踏触本垒板,且击中球时。

(1)击球员持违规球棒或变造球棒进入击球区时。

违规接球

即是防守球员使用帽子、面罩、手套或衣服的一部分,脱离正常的位置,去迎接击出或传出之球。

违规投手

即是合格球员可以参与比赛,但是不得担任投手。

(1)投手在一局中两次面授机宜,被裁判员处退出投手位置。

(2)(慢式)投手被警告球速太快后再犯,被裁判贝处退出投手位置。

违规球员

即是球员未告知司来裁判就参与比赛,当对队于投出次一投球之后,及违规队更正之前向司球裁判报告,即为“违规球员”,则判其退场。若再参与比赛则成为“失格球员”。

失格球员

即是球员不得再参与比赛,因为被裁判员驱遂离场。失格球员不得再度参与比赛,否则被判“夺权比赛”。

正飞球

即是击出、传出或投出之球,尚未触着地面或防守球员以外之物体前的状态。

负险

即是比赛进行中,显示对于进攻队的球员有可能被刺杀出局的状态。

内野区

即是内野球员正常的防守区域,其为界内区的一部分。

内野飞球

即是指内野球员容易接住的界内飞球(不包括平飞球或触击飞球)。当在二人出局之前,有跑垒员占一、二垒或一、二、三垒时才成立。投手、捕手或任何外野球员在内野区接球时,亦视同内野球员接球处理之。

注:当击出之球可能成为内野飞球时,裁判员应立即宣判“内野飞球-击球员出局”裨益于跑垒员。若该球接近界线时,则宣判“若为界内则为内野飞球”。其球为活球,跑垒员在防守球员接球之后可冒险进垒;或防守球员触着球之后可返触垒再进垒,此与一般飞球处理相同。若是成为界外球,则视为界外球处理。若已宣告“内野飞球”,末触着防守球员而落于内野,再由一、三垒包之前反弹至界外者,则为界外球。反之,先落于界外区,再由一、三垒包之前反弹至界内区者,则视为内野飞球。

即是攻、守两队互换一次为一局。在进攻队三人出局时,即攻守互换,此乃一场比赛的一个单位。

妨碍

即是进攻队球员或其球队人员有阻止、拖延或干扰正在处理球之防守行为。

合法触球

即是防守球员确实持球于手中,触着未触垒包之跑垒员或击跑员。若非跑垒员故意碰(撞)落其手中之球,防守球员之球触跑垒员后球随即落地,则此触球无效。只要是用持球之手或持球之手套确宣触着跑垒员即可。

合法接球

即是防守球员使用单手或双手确实接住击出或传出之球,而非使用帽子、护具、袋或球衣的其他部分接球。

平飞球

即是击成平直而直接飞入球场上空之球。

阻碍

阻碍的行为即是:

(1)防守队的球员或其球队人员有阻止或阻扰击球员的击球。

(2)防守球员未持球;不在处理击出之球的防守动作;非正在接传出之球时,阻挡正在进垒中的跑垒员或击跑员的行为。

进攻队

即是正执行进攻的球队。

外野区

即是垒线围成的方块区之外侧且介于一、三垒两界线之间,且非内野球员的正常防守区,其为比打球场之一部分。

滑过垒

即是进攻球员,试图滑进垒,因衡劲太大而超越过垒包,旦未保持与垒接触,故处于危险之中。但是击跑员可以冲过一垒的垒包,若无进次垒之企图而立即返垒时,则无出局之险。

传出场外

即是防守球员之间的传球为使各垒间离垒之跑垒员或未上垒之跑垒员出局,造成传出之球超出球场外或成为障碍球。

漏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