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执悟
29140400000015

第15章 《思考的技术》——思考力决定竞争力

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日)的《思考的技术》(刘锦秀、谢育容翻译,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是我近几年除彼得·德鲁克的书外看到的又一本好书。

这个世界太复杂,这个世界太精彩,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认识。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锻炼自己的思考力,只有这样才能拥有逻辑思考的武器。

“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逻辑思考力,逻辑思考力不但能够让问题迎刃而解,而且我们一般常说的先见之明、直觉也是从逻辑思考中产生的。但是由于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养成逻辑思考的习惯,所以就缺少了能够解决问题的思考”。

我之所以一字不差地摘录大前研一上述这段话,其实,这段话也就是这本书的核心。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常常需要先理清几个概念性的问题。其一,思考绝非一时的想法;其二,思考与执行是可以区别开的;其三,不要把假设和结论混为一谈;其四,认清现象和原因的不同。

这两年中,我在企业管理中,常发现一些现象引以深思。有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改革中的问题,由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不同,常常会将一些枝节的事情纠缠不清,一方往往会将“一时的想法”占据主导地位,没有从逻辑思维角度来深思熟虑这些问题,加之中国人的背景又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软文化指任何人考虑任何问题从与人为善、温良恭俭让角度主动出发以示友好。硬文化指的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你敬我,我也敬你,你不敬我,甭想我敬你;你敬我多少,我也敬你多少。它是一种被动的,以“我”为中心的文化。哪怕这个“我”代表了一种意识,一种思想,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但结论是这种硬文化伤害了发展,伤害了改革,妨碍了友好相处、多方共赢。

累积事实才能导出结论

我常在想,干我们金融业的,合规与风控是基业长青的生命线,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丧失合规获取利润,丢弃风险来交换发展的事例俯拾皆是。这实际上是逻辑思维的脱轨。

如何训练自己的思维,我给出的体会是四点:

站在领导的立场上思考;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

站在企业的立场上思考;

站在环境的立场上思考。

为什么首先要提出领导的立场,弄清楚“领导”概念的实质,我给“领导”下的定义是:优先并全面获取信息,且拥有对信息的处置权。所以,领导比我们要全面,信息多,对处置问题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什么又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对方”实质上是和你有利益相关的人或组织,只要人和人所组成的组织,没有哪一个不想被重视,被肯定的。所以,你想成功,你要让对方先成功;你不能把你的定向思维当作真理强加于对方。其结果,也必被对方所强加。

站在企业的立场上思考。我认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要由人来导演的,谁也说不上说对说错,放眼于前三十年的改革发展,展望或思考一下后三十年的发展,你能说得清什么一定是对的,什么一定是错的?所以,在这个环境中(我不由得想起恩格斯关于文学创作的一句名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实质上,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乃至政治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你只要尽心尽职为企业为社会尽力就是了,何苦为了面子,为了利益而自伤其指。

我们如何锻炼扎实的逻辑表达能力?

支撑一个结论的“金字塔结构法”,其核心“彼此独立,互无遗漏”,我们如果能够对一个重大的议题,做到不重叠、不遗漏地分类,并借此把握问题的核心,从一个证据导出所有结论当作证据的数据,层层累积,层层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很多现象均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这种训练,还得从最基础的“5W 1H”做起。即在管理性的工作中,任何行动都应该从谁(Who)、何时(When)、何处(Where)、什么(What)、为何(Why)和如何(How)进行考虑。

如何训练非线性思维?

非线性思维,显然是线性思维的对称,所谓线性思维,就是套用公式,就一定会得到正确答案的直线式思维方式。但问题是,我们最多遇上的事情往往是初期条件有稍许改变,其结果就会变得无法预测。

我们无法用线性思维的模式来面对世界。

面对经营管理或是某一经济社会现象时,我们经常会自问:这个事为什么就是这样的,为什么偏偏是这样的?

北欧四国了不起,这些国家的教科书上写着:学校没有教答案的权利,支持孩子思考的权利才是学校的功能。他们禁止用“Teach”(教)一词,因为教是以有答案为前提的,他们用的是“Learn”(学习)。

储备智慧=思考

训练自己常常保持好奇心。我在工作中的体会是,常常保持好奇心。保持对任何问题、任何数据问一个为什么,逐渐会养成思考的习惯。训练自己,甚至于逼迫自己去思考,有时会产生很好的新构思,而这些“新构思”并非突如其来的念头。“思考”就是对自己提出疑问,然后自己努力寻求答案。

反复进行假设→验证、假设→验证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

训练思维,有许多种方法。一种是朴素的、天然的,这种人的天性中就具有好奇心,具有思考的潜质,敢于怀疑一切。一种是经过后天逐步形成的,这其中又有两种,一种是后天朴素的,在长期的工作中,养成了一种思考的好习惯,这种人的特点是责任心强,好钻研,具有极强的专业研讨能力。另一种是经过一定的专业思考训练,比如,数理的演绎、公式的推导或是逻辑专业的训练。

说起逻辑专业的训练,我是有些体会的,上学时,曾学习过“形式逻辑”,觉得三段论推理挺有味,因为形式逻辑的基础是语文中的语法,加之前提与结果之间的演变有固定的模式,所列举的案例皆是生活中常见的事。如果按照本书作者对管理者的思维训练来说,还是不够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大前提、小前提是千变万化的,只要有少许的变化,就会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唯一性。但无论怎么样,缺乏先天思维特长的人,后天的训练就尤其重要。

几十年前,在文学界,曾流行过“意识流”派,此派小说的主要特征是描写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不是“话分两头慢慢道来”,而是随作者的意识跳跃在时间、空间中自由奔腾。临了,再绕回到故事中来。

非线性思维不是意识流,它是一种理性的思维。

“在这个时代,企业界人士必须具备的是突破既有价值观的思维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具备在商场上的突破能力与开拓者的思维逻辑。不局限于旧有的价值观,将自己的构想和预知性活用在新的事业与社会的系统改革中,我们需要这样的理性思维能力”。(大前研一的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