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下面的一节里,我将向大家介绍我国历史上一部有名的军事著作——《何博士备论》。《何博士备论》简称《备论》,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作者是北宋武学博士何去非。
《何博士备论》1卷,28篇(今本缺2篇),成书于北宋元祐年间,现存26篇的篇目分别是六国论、秦论、楚汉论、晁错论、汉武帝论、李广论、李陵论、霍去病论、刘伯升论、汉光武论、魏论上、魏论下、司马仲达论、邓艾论、吴论、蜀论、陆机论、晋论上、晋论下、苻坚论上、苻坚论下、宋武帝论、杨素论、唐论、郭崇韬论、五代论。
《何博士备论》是一部评论历代用兵得失的兵书。何去非有感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为了顺应宋神宗、王安石的变法,重整军备,对战国至五代各王朝的兴废成败和22个军事人物的用兵得失进行了评述,以古喻今,旨在引以为鉴,从中寻求宝贵的军事经验。每篇都描写了一个朝代或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以它们的兴亡或成败为中心展开论述,然后通过列举古代正反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汉武帝论》——汉武帝充分反映了作者的军事思想。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全书以客观的观点看待战争,认为战争是客观存在的,不能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战争,要以“德”来衡量战争,该战时则战,该止时则止,关键要根据“顺逆之情”“利害之势”来决定。它还十分重视“智”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要有正确的谋略,在战争中,“智”的作用要大于“勇”,并列举了楚汉战争的例子,认为刘邦之所以最终能够战胜强大的项羽,就是因为他“能得真智之所在”,充分重视战略策略的作用。它还提出君主和将领要团结一致,和谐相处,在战争中,君主要大胆地赋予将领机断指挥之权,用人不疑,并指出历史上的孙武、司马穰苴、周亚夫、诸葛亮、王猛等历代著名将相都是因为“深得于君”,因而才能“武事可立,而战功可收”。
《何博士备论》评价历史人物不囿旧说,苏轼曾称赞它“其论历代所以废兴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由此可见《何博士备论》在我国军事史上的作用。
《何博士备论》都有哪些版本?
《何博士备论》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代穴砚斋抄本,版心下方有“穴砚斋缮写”5个字,前有元祐四年(1089年)正月苏轼荐何去非奏状和五年苏轼知杭州府时再荐奏状,张蓉镜手书封面,后有黄丕烈等跋。现存刊本有一卷、二卷本两种版本,一卷本主要有:四库全书本、指海本、浦城遗书本、长恩书室丛书本、半亩园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二卷本主要有:明辨斋丛书本、子书百家本、百子全书本、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留香室刊本、日本万延元年(清咸丰十年)刊本、清光绪元年(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刊本、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刊本等。
何去非是何许人?
何去非,字正通,北宋浦城(今福建省浦城)人,生活于宋神宗、徽宗年间。他喜谈兵书,元丰五年(1082年)以“对策”长于论兵得官,被任命为右班殿直、武学教授,历任武学博士、徐州教授、富阳(今浙江富阳)县令、沧州(今河北沧州市东南)通判、庐州(今安徽合肥市)通判等职。何去非还善于作文,其文雄快踔厉,风发泉涌,颇受苏轼赏识,多次向朝廷推荐。
何去非军事上的成就斐然,他参加过《武经七书》的校定,著有《何博士备论》《司马法讲义三卷》《三略讲义三卷》,虽然后两部兵书已经失传,但《何博士备论》却影响深远,受到历代军事家的推崇。
大开眼界
有关《何博士备论》的卷数和篇数,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有争论,各种版本和各家书目著录的多有不同。成书较早的《遂初堂书目》中没有著录卷数,《宋史·艺文志》著录为14卷,《明辨斋丛书》《子书百家》《百子全书》著录为2卷,《四库全书》《指海》《浦城遗书》《长恩书室丛书》《半亩园丛书》《丛书集成初编》和明抄本著录为一卷。关于篇数,苏轼在向朝廷推荐时称28篇,但现存各种版本均为26篇,佚2篇。然而有的版本在目录中著录为27篇,多出“邓禹”一篇,但是里面并没有内容,如台湾版《中国兵学大系》影印本,“邓禹”下注说:“缺,谨按,张氏《爱日精庐藏书志》有此一篇,系从陈君子准处所录,附注其目于此。”目前,流行的为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