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话说中国-建筑殿堂
29374200000003

第3章 明十三陵

参观完了北京的天坛,我将带领大家到明十三陵游览。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地处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下。最初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在清朝初时,它还是一个规划完整、布局鲜明的大陵墓群。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陵区的四面都被群山环绕着,正门叫大红门,它在陵区的南面,由于它的四周都是高山,故而形成了封闭的陵区。同时还在山口、水口等处建关城和水门,山谷中到处都种植着松柏。大红门外建有石牌坊,从门内到长陵有一条神道,长约六千多米,它是明陵的主要道路。在神道的前段建有长陵碑亭,亭北神道上有十八对用整石雕成的巨大的石象生。十三陵主陵是长陵,其他十二陵都在长陵的两侧,随山势向东南、西南布置,各倚一小山峰。经过百余年的修建,陵区已经形成以长陵为中心的环抱之势,显示出了长陵的中心地位。长陵外其他各陵除了有本陵的碑亭外,是没有神道的,殿宇、宝顶也都没有长陵大。各陵的神宫监、祠祭署、神马房等附属建筑都分建在各陵附近。护陵的卫所设在昌平县城内。陵区在选址和总体规划上都是非常成功的。

十三陵里的每一个陵的形状都非常相近,长陵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一个。长陵是三进矩形庭院,后倚宝城。外门为开三门洞的砖石门,门内第一进院正中有面阔五间、

明十三陵单檐歇山顶的祾恩门。门内就是祾恩殿,是供奉墓主神牌子举行陵祭仪式的地方。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环绕着三层白石栏杆。内有32根直径1米以上的本色楠木巨柱,雄伟典雅,为国内仅见。从殿后穿过红门可到北端的明楼,它是在方形城墩上建的重檐歇山顶碑亭。它的前面有牌坊和石五供。宝顶是直径近31米的坟山,外面环绕着宝城,下为玄宫(即墓室)。十三陵中16世纪建造的神宗万历帝的定陵墓室已发掘,由石砌筒壳构成,有前殿、中殿、后殿和左右配殿。

汉唐时期各帝陵相距较远,没有形成统一陵区。宋代、清代各陵虽集中于一个或两个地区,但受地域所限,多并列而主从不明。只有明十三陵集中于一封闭山谷盆地,沿山麓环形布置,拱卫主陵(长陵)。神道的选线和道上的设置又突出了主陵的中心地位。在中国现存古代陵墓群中,十三陵是整体性最强、最善于利用地形的。从这里我们能够了解到明代大建筑群的规划设计水平。

长陵祾恩殿为现存最古最大的明代殿堂之一,是研究明代官式建筑的重要实例。

明朝十三陵都有哪些陵?

明十三陵包括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仁宗的献陵、宣宗的景陵、英宗的裕陵、宪宗的茂陵、孝宗的泰陵、武宗的康陵、世宗的永陵、穆宗的昭陵、神宗的定陵、光宗的庆陵、熹宗的德陵、思宗的思陵。

明朝十六帝为何只有十三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他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后就不知所终。第七帝朱祁钰,是在他的哥哥英宗皇帝被瓦剌俘走之后当的皇帝。但是在英宗被放回后,将他害死,又坐上了皇帝,而且不承认他当过皇帝,将他以“王”的身份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所以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但却只有十三个陵墓。这十三个陵墓被称为“明十三陵”。

大开眼界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是明神宗的陵墓,其规模比不上长陵,然而,建筑却非常精致。定陵修建了6年,共耗费白银800多万两,按照当时的收入来看,相当于两年全国田赋的收入。在定陵中除了明楼还完好外,其他大部分的地面建筑已经不存在了。明楼之所以完好,是因为它全部采用石筑成,没有一根木料,这样使它既坚固又防火。从明楼的建筑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高超的设计和施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