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类报纸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探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心理疏导”这一新理念的提出,不仅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途径,也为媒体参与和谐社会文化建设开拓了新思路。
本文就宁波都市类报纸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的路径和方法进行探讨。
充分发挥媒体优势提供贴心服务
传播新知识,引导新理念,这是媒体的职责所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行各业都有人因为工作压力大,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而渴望通过倾诉,寻求心理平衡,于是,探求心理奥秘,学会自我调节,便成为大众的一种需求。
人们往往有这样的经验,当突然受到某种刺激而情绪激动的时候,最需要发泄和安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就会更加无措迷茫,甚至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举动。这个时刻,心理咨询就是一种安全而便捷的渲泄途径。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多人都拥有个人的心理医生,为自己的日常情绪波动服务,为自己面临重大心理问题服务。在我国,心理咨询刚刚起步,人们的接受能力还有待引导,从事心理疏导的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尚在发展之中,并未被一般市民所了解和认可。所以,在媒体上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免费提供帮助,不仅实践服务读者的宗旨,同时也传播了心理卫生知识。
据宁波市心理卫生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2007年该协会在宁波进行了一次居民心理卫生健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患有心理疾病的约占17%,这一数据远高于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该负责人说,宁波市居民健康状态平常大致可以这样划分:患有心理疾病的约占15%,另有15%是真正健康的人,还有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身体的亚健康,另外一种是心理的亚健康。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心理治疗,最后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精神疾病。
调查显示,居民心理问题频率高低依次为:睡眠障碍、婚姻恋爱、人际关系、学习和工作、性障碍等。而受心理问题困扰的以脑力劳动者、白领、教师和学生居多,年龄段分布最多的一般在30~55岁。
2006年12月27日,东南商报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周刊“心窗”首次亮相,它用一对一的咨询,用一则则实际的案例,解读市民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尽力关注生活热门话题,贴近读者心灵需求。作为宁波目前唯一的心理咨询专版,为了与东南商报原有的情感倾诉版及其他媒体情感类的版面错位,“心窗”的定位是普及大众的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互动等。为保证专业性和互动性,“心窗”版专门聘请了心理专家开设专栏,并开设心理咨询师手记、心理问题解读等栏目,同时还免费开通了心理咨询电话热线、QQ在线心理咨询、网上咨询,并不定期举办心理学知识科普讲座。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心窗”以及其依托的心理咨询师团队,共接待市民当面咨询500多人次,电话咨询540多人次,QQ和网络咨询5200多人次。同时还举办了5次大型心理咨询活动,受助人次达到300余人。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读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从而提高报纸的服务性,也成为宁波都市类媒体的共识。宁波晚报社从2007年初开始,依托市妇联的“全球通知音心理咨询热线”以及咨询师团队,开设心理咨询室栏目,每周一期。对市民打入“咨询热线”的电话进行样本分析和抽样调查。同时,每周在报上公布一个典型案例,并由心理咨询师进行点评。
开掘社会专业资源,建立稳定的咨询队伍
在公众心目中,媒体的公信力不仅体现在舆论监督上,还表现在权威性、科学性和知识性上。很多读者都以报纸上刊发的文章作为评判是非的依据,指导生活的依据。所以,作为记者编辑更应时时刻刻将真实和科学作为采编准则。因此,媒体借助专业力量,与心理咨询师合作、与权威医疗机构合作,是合理而有效的途径。
目前,国内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大致由三种人组成,一是医生,他们有处方权,分布于各大综合性医院的心理门诊以及精神类的专科医院;二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并取得营业资格的营利性心理诊所;三是取得职业资格,但有各自的本职工作,业余从事非营利性心理咨询。基于媒体本身的特点以及互利原则,第一类和第三类,是媒体较为可靠的资源,其优势在于权威性、灵活性以及一定的公益性,更容易被读者信赖和接受。《东南商报》“心窗”版正是依靠了这样的资源,与江北区百合心理咨询中心携手专门设立了心理咨询服务平台,50余位心理咨询师在业余时间采取“三班倒”的方式,分时段值班接待,长期提供专业指导,让读者随时随地可以联系到他们,从而及时得到帮助。同时,东南商报“心窗”版与宁波市内几家大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不定期举办各种心理咨询义诊活动,仅2007年就举办了5次,免费咨询市民达300余人次。
适应读者需求,有效联手互动
从《东南商报》“心窗”版一年多的实践情况来看,热线电话以其及时、方便、私密性强等优势,最容易被人接受,而现场咨询针对性强,声势大,具有鼓励性,能打消人们的顾虑,有效调动人们的参与意识。当然,由于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咨询、法律咨询,参与者往往有害怕隐私被窥探的担忧,因此,在场地的选择上大有讲究,必须要有相对封闭的空间,能让参与者放心地敞开心扉。“心窗”版举办的几次现场咨询都尽量避免广场等公开场所,而是选择茶馆、咖啡馆等幽雅环境,或有多间独立办公室的场地举行。
在一次“心窗”版和市级医院联手举办的现场心理咨询活动中,有一位读者徘徊在候诊大厅中,当听说咨询活动免费,又看到咨询者络绎不绝,他终于打消了彷徨疑惑,缓缓移到咨询师身边,先是借口为妻子打听病症,进而讲述了自己的问题,而他的姿势也从侧身站立,到安稳落座,最后还记下了咨询师的电话,表示会继续咨询。这位读者的心理演变过程代表了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认知程度,同时也给活动举办者一些启示:这样的现场咨询其实就是一种引导,告诉人们遇到心理问题不用难为情,人人都有,不会遭人耻笑,只要勇敢地敞开心扉,就会得到有效的帮助。
人的心理问题五花八门,但也具有普遍性,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体辅导,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春节或国庆长假后,老人因子女纷纷离去,独自空巢在家,欢乐热闹之后的寂静往往更加令人伤心。《东南商报》“心窗”版及时编发了《长假过后多给老人打电话》,列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法。再如,每年的中考高考不仅让众多考生压力重重,更让家长牵肠挂肚,这时《东南商报》的“心窗”版、宁波晚报的心理咨询室、现代金报的心理热线几乎同时组织有针对性的咨询活动,咨询师与家长和孩子一起现场交流,寻找考前焦虑的心理症结,使家长和孩子彼此支持、理解,减轻思想包袱,轻松迎接考试。
严格遵守行业规定,保护读者隐私
据《东南商报》进行的读者调查显示,“心窗”版自设立后,吸引了一批固定读者,成为《东南商报》最受欢迎的周刊之一。这从一个方面也说明,媒体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以其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同时也促进了读者对报纸的信赖度。
与此同时,媒体介入心理咨询服务,以其较广的传播性和可信度,推动了心理学知识普及和心理咨询作为一种社会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据调查,2007年初宁波市有营业资格的心理咨询机构仅两三家,且咨询业务量也不多,到2008年初,全市已发展到十余家心理咨询服务机构,这说明人们有心理问题找心理咨询师已开始被慢慢接受,为建设宁波和谐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需要强调的是,媒体介入心理咨询服务,必须严格遵守心理咨询行业规定,保护求助者的隐私,这也是媒体自我保护的需要,否则不必要的麻烦或官司就会接踵而至。另一方面,媒体向读者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是通过版面、栏目传达的间接服务,因此,对于公开见报的案例和求助内容必须慎重选择,确保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这样对一些稿件就要进行技术处理,有些见报稿件要隐去当事人真实身份,有些则要隐去具有个性的情节,以免当事人对号入座。特别是对一些不符合社会公共道德的案例(如变态性心理)绝不能上版面。这就要求从事心理咨询报道的记者、编辑也要学一点心理学专业知识。从《东南商报》“心窗”版一年多实践的情况来看,至今未发生一起因报道不慎而引起读者投诉的事件。
(原载《新闻实践》2008年第5期、《中国记者》2008年第9期、《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