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管思集
29475000000031

第31章 让重大自然灾害报道传递“正能量”

让重大自然灾害报道传递“正能量”——以宁波媒体抗击“海葵”台风报道为例

2012年以来,重大自然灾难频出。如何做好自然灾害报道,如何凝聚精神、团结力量,传递出“正能量”?在这方面,宁波媒体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

2012年8月8日,60年一遇的强台风“海葵”袭击宁波,造成11个县(市)区的136个乡镇、143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02亿元。面对这场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宁波创造了一个奇迹:全市没有接到人员因灾死亡的报告,水库、海塘等重要水利工程总体安全,全市社会秩序良好。

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国家防总、水利部防台工作组组长、水利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矫勇到宁波察看灾情指导救灾时形成一致的评价是:宁波在这次强台风中虽然受了重大损失,但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御,没有人员因灾死亡,非常了不起。

在重大自然灾害的应对和救援中,媒体是救援应对体制中的重要环节。受灾信息、救援信息等是否公开与畅通,甚至关系到能否高效地组织救援和善后。宁波面对15级强台风正面袭击没有人因灾死亡,应归功于政府公共应急机制的高效运转和媒体及时的信息提供和舆论引导。面对“海葵”强台风来袭,宁波整座城市严阵以待,防台预案及时充分,减灾措施迅速有力,宁波媒体的众多记者奔赴一线,深度关注抗台救灾的全过程,及时传达政府部门的声音,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信息,同时深入挖掘人民群众发扬大爱精神、守望相助的感人事迹,全面传递“正能量”,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浙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葛慧君分别对宁波媒体应对台风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这是一次媒体践行“走转改”的成功实践。

践行“走转改”,媒体记者深入一线奋勇“追风”

台风“海葵”影响宁波长达一周,宁波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网络各媒体根据各自传播特点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新闻报道。

台风来临之前,各媒体就“海葵”台风的特点、危害,及宁波市委市政府采取的各项预防措施进行了不间断地滚动报道,并突破常规,在重要版面、网页和频率、频道及时大量刊播各类防台自救知识。铺天盖地的预警信息,让宁波市民对“海葵”的动向了如指掌,迅速运作起来的城市应对机制,防患于未然,大大提振了市民抗击台风的信心。

台风登陆期间,各媒体全力报道全市上下万众一心做好抢险救灾的有力举措。为了贴近基层,记者们无惧风雨,冲在最苦最危险的台风第一线。《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和中国宁波网第一时间成立防台风应急报道小分队,迅速派记者到抗击台风一线进行“蹲点”采访报道。宁波电视台首次打破常规,5个频道对台风消息并机直播。前往宁海受灾最重的胡陈等地采访的《东南商报》社会新闻部副主任、首席记者程鑫,下午赶回报社发稿时,因甬临线塌方封道受阻,记者在路边写稿,以保证及时发稿。在台风登陆点的象山石浦镇,因受灾导致停电,《东南商报》现场报道记者张贻富、石承承和王鹏无法发稿,从16楼步行下楼,冒狂风暴雨,黑夜中找到一家自备发电机的房地产公司售楼处,才于零点前发回稿件。在台风袭击后,由于路面被大水淹没,记者也被困在村里,在条件十分艰难的状况下,出色地完成了采访任务,第一时间将新闻从台风前线传到报社。

台风登陆后,针对宁波城区部分地段积水严重,居民生活受困等情况,各媒体记者深入基层,对政府各部门全力组织排涝、帮助受困居民解决实际困难等情况进行了报道。《东南商报》刊发《市区一些地段积水严重市民出行请绕道》,为市民提供及时详尽的服务信息:《台风走了为何积水这么多?》对一些地方停电、积水一时难以退去的原因作了及时解释,安抚受灾市民情绪,提升大家战胜灾害的信心。

传递“正能量”,“宁波大爱精神”温暖全城

在“海葵”带来的狂风暴雨面前,宁波市民没有恐慌和畏惧,没有过多的埋怨和指责,更多的是理解、乐观和温暖。因为,通过媒体的正面报道,放大“正能量”,人们看到政府职能部门在积极行动,市民在守望相助。许许多多的普通人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周围的人;私家车主自发组成爱心车队接送滞留车站的旅客;为别人的安全考虑,网友倡议不叫外卖和快递……

在暴风雨之夜感动无数甬城人民的网友自发组织的“双闪”行动,各媒体都推出了大篇幅报道。《东南商报》的专题报道《那一夜“双闪志愿者”凝聚正能量》,报道这些可敬的私家车主,闪着双跳灯在台风夜里接送被困路途的市民和旅客,他们用爱,温暖着风雨中的甬城。《宁波日报》也推出了长篇人物通讯《暴风雨中燃烧的蜡烛》,记述了在台风夜发起“双闪”行动的80后姑娘马琴的人生历程和成长经历,她曾经接受过他人帮助,现在全心回报社会,她和众多伙伴们以平凡善举穿透风雨,散发出温暖宁波城的光芒。此外,《东南商报》还刊发了《海曙三市铁路桥下积水1米多深,3个体户放弃生意为别人“摆渡”》,报道热心人在积水铁路桥下撑着小船,免费接送600多名过往群众。这些报道充分体现了人性中最善良友爱的一面,传递着宁波这座文明城市在风雨中喷涌而出的“正能量”,传递着风雨中闪耀的“宁波大爱精神”。

“生活,需要的只是从容面对”,这是《东南商报》推出的两个图片专版的标题,编辑对记者采访市区内涝地区后发回的稿件、图片进行再整合,通过选取市民从容、乐观面对台风、内涝的动人瞬间,传递正能量,用轻松的画面来鼓舞人心。这个标题,也正是宁波市民面对台风“海葵”的心态的最好概括。

宁波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余红艺评价说,这次宁波媒体在抗台报道中她感受最深的是媒体表达的群众意识和人文情怀,宁波要把这一成功经验固化为精神财富,指导今后的新闻宣传工作。

新媒体发力,取长补短拓展报道空间

新媒体时代,全民抗台的特点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政府部门在微博上不断发布最新动态和预警信息:“当你早上出行觉得困难时,请一定不要出门。什么考勤打卡,什么扣奖金,让它一边去吧。生命才是最可贵的,和家人一起待在家里,不用让别人来救援你,就是你这两天对宁波最大的贡献。”海曙区区长吴胜武在微博上的话,让许多纠结着要不要去上班的人会心一笑:看到路上有积水、路边有树倒伏,市民会通过微博和短信将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其他市民……据统计,台风期间代表宁波市政府的新浪官方微博@宁波发布就发布台风相关消息2000多条,及时提供了官方消息。宁波各家媒体也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络媒体、官方微博、手机客户端、微信等新媒体滚动发布台风相关信息,汇聚民情民意、及时传递政府的声音。

有研究者分析,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平台,一方面,信息的碎片化、琐碎性使管理人员难以进行有效的议程设置,相对于此,信息筛选、真实客观恰恰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传统媒体将自身的信息筛选能力、多年累积的公信力和微博的快速、互动、便利等传播特点相整合,可以在真伪莫辨的海量微博信息中占据制高点,将“个人力”和“群体力”相结合,构建多级传播体系。

《东南商报》构建的多级传播渠道在抗台报道中就取得了明显优势。商报旗下新媒体有商帮网、《东南商报》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手机客户端、《东南商报》微信等新媒体。在抗击台风期间网络部记者、编辑24小时轮流值班,实时更新政府部门发布的有关台风的最新情况,保持和市民互动,随时调取市民从各个渠道发来的信息,让记者跟进采访;对网友的各种求助及时进行转发,第一时间@各个职能部门,在网友和政府部门之间搭设了一个信息服务平台。

微博还能起到释放人们灾害期间的压力,发挥心灵按摩师的作用。因台风袭击导致停电后,广播、电视中断播出,报纸更送不到灾区。当人们发现手机还能上微博,交流沟通自己的近况和感受、了解大家对灾区的关切时,“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这对于受伤心灵的抚慰作用是很明显的。

《东南商报》新浪官方微博以本地化信息为主,专门设立了“抗击海葵台风”话题,及时转发市政府、市三防指挥部、文明办、气象台的台风消息,以及政府各职能部门防台情况。7日深夜,王辉忠书记和刘奇市长当天第三次到市三防指挥部对防御“海葵”台风进行再部署,《东南商报》官方微博在记者稿件成形后立刻编发微博稿,并在官方微博页面上置顶,率先传递了党委、政府的声音。此外,还及时转发交通、出行等服务信息,特别是对台风登陆当夜出现的网友“双闪志愿者”公益活动,商报微博一路跟踪,见证着他们带给宁波的感动,给予充分肯定和倡导。商报腾讯微博用户群体主要是市外网民,弘扬大爱宁波精神,跟踪报道深夜铁路宁波东站市民自发救援,表扬宁波市环卫、消防、城管、公安、医疗等先进亮点的微博,获得网民众多好评。

(原载《中国记者》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