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如同潜意识的“魔力之手”,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脑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关于暗示的作用,有这么一个教育实验可以印证:
在实验中,老师将学生随机分成人数均等的甲乙两组,然后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不同的是,在朗读前,对于甲组学生老师告诉他们这是著名诗人的诗;对于乙组学生,老师则没告诉他们是谁写的。朗读结束后,老师让两组学生同时默写该诗,结果,甲组的记忆率为57%,乙组的记忆率则是31%,相差接近一倍。
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偏差,其中有何玄机?
这就是暗示的力量。“著名诗人”的诗引起了第一组学生的关注,他们马上觉得,这是一首值得记住的作品;而在第二组学生的潜意识暗示支配下,他们认为这是一首普通的诗,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很显然,不同的心态影响着学生的关注度,改变了记忆的积极性,这就是由老师的直接或间接的心理暗示所产生的影响。
心理学家已研究证实: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积极的“暗示”会对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产生良好的、积极方向上的影响,继而激发人的内在潜能,不但可以使人勤奋,催人奋进,而且能影响人一生的命运;消极的“暗示”则会对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产生不良的、消极方向上的影响,引导人去关注负面的信息,同时泯灭人的内在潜能,使人懒惰,让人颓废。两者之间的天壤之别,使得我们对此不得不重视。
如此说来,培养自己形成怎样的“暗示”,是构建正面的、导向积极的“暗示”还是采取负面的、导向消极的“暗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幸运的是,对于“暗示”的选择权一直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怎样的选择,也完全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现在我们既已认识到“暗示”这一潜意识的“魔力之手”的力量,接下来我们就该进一步地去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并加以积极的引导。
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可以这样来形容:意识是潜意识的守门人,它可以防止潜意识受到错误观念的引导,特别是外在暗示的引导,暗示总能悄无声息地对我们内在的潜能起到支配作用,这一切都是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
晚上,你一个人坐在客厅里的沙发上,平举双手,然后闭上眼,心中反复对自己说:左手比右手高。三分钟后,当你睁开眼,你会发现你的左手真的比右手要举高了一些。除非你的意识在刻意抵制。
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上面的实验只是一个典型案例。尤其是那种容易陷入自卑或消极情绪的人,他们的心理特别容易接受暗示,在生活和工作中,他们也总是轻易地相信他人灌输的信息,以至于失去了自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变得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经不起挫折打击。
相对成人来说,孩子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假使对一个孩子每天说一遍:你真是笨死了,你学习这么烂,将来肯定考不上大学。长此以往,他就会在心中认定了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很多孩子都会破罐破摔了。
从心理学术语上来说,暗示分为自我暗示与他人暗示两种。对待不同的暗示,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自我暗示主要是指自己的显意识不断重复某种事物或观念,从而在潜意识中培养出暗示所导向的内容。潜意识中形成了一种暗示导向后,在收到相应的触动时,你的心理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或判断。例如某些人早晨在上班前习惯照照镜子、整整衣服、理理头发。如果在镜子里发现自己的脸色不太好看,而且觉得眼睑浮肿,恰好他又有睡眠不好的心理暗示,这时他马上就会有不快的感觉,这种感觉既非眼见的,也非耳闻的,完全出于心里的一种心觉——这其实就是他所储存的潜意识中所浮现出的暗示。
有了这种暗示,他顿时就怀疑自己是否得了病,继而就会不断地自我暗示并想象下去,慢慢开始觉得自己全身无力、腰痛,于是觉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马上就要到医院就医,这就是对健康不利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在起作用。与此相反,有些人则不然,当他们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好,由于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时,他们可以马上用理智控制住自己的紧张情绪,并且对自己进行自我暗示:到户外活动一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再享用一顿营养的早餐,就会好的。于是精神振作起来,高高兴兴去工作了。前后比较,后者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就大大有利于身心健康了。
温州的一座工厂从附近农村招来了许多工人。由于农民原先习惯于户外田野里的工作环境,所以这些农民工很不习惯在车间里工作,他们总觉得车间里的空气太少,呼吸不够顺畅,因而顾虑重重,担心工作久了会因缺氧而影响健康,工作效率自然降低。后来该厂的老板,派人悄悄在窗户上系了一条条轻薄的绸巾,这些绸巾不断随着车间内的气流和外面的风吹而飘动着,暗示着车间里空气流通性很好。工人们由此去除了“心病”,获得了工作环境良好的感觉,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
消极的心理暗示能直接打击人的工作热情,挫伤人的信心,所以不要总向自己强调负面结果,不要总是给自己一些类似这样的心理提示:“昨天我就是在这里摔倒的”“这段路总是出交通事故”等等。因为越是这样,我们心里就会越紧张,越是紧张,就越可能出问题。所以,聪明人应避免老用失败的教训来提醒自己,而应多用一些积极性的暗示,为自己培育出积极的暗示,比如:“走稳些就不会摔倒了”“经过这段路时应该减慢速度”等等。这种积极的暗示和指导,比起总向自己强调负面结果要好得多。
为了避免不好的暗示形成挫败型的潜意识,我们可以在平时用“汽车预热”式的方法来调整心情。有经验的司机都知道汽车在上路前,要让发动机进行预热,这样才能保证汽车以良好的状态运转。做事也是一样,当你度完一个没有过够的周末,周一早上被刺耳的闹铃叫醒,被“周末综合症”困扰的你,一百个不愿爬起来去面对永远都做不完的工作。这时你来到班上,可以不必先急于投入到自己不愿面对的工作中,而是先与同事们交流一下,或是先翻阅一下上周的工作日志,当你给自己的心情“预热”之后,当工作成为你想要完成的任务对象后,再以崭新的面貌进入工作状态,以最好、最积极的状态来迎接工作上的挑战。
自我意识的复杂现象
说到自我意识,可能大家都觉得自己很熟悉。其实自我意识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心理现象,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可能不是自我意识,而是自己的思维习惯,即:认为自己的所想,就是自己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Self-cognition)也叫自我认知,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思维状态,而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构成自我意识的主体有三部分:从认识形式角度看,由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组成的“自我认识”,此为其一;从情绪形式角度看,由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卑、责任感、义务感和优越感等组成的“自我体验”,此为其二;从意志形式角度看,由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律组成的“自我控制”,此为其三。这三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有了比较清晰的自我意识后,人才能更深刻地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人的“自我”又可以分为现我、本我和超我三部分。现我是每个自我所处的状态,本我是遵循本能的快乐原则的内在自我,超我则是遵循将来的完美道德原则的自我。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并非自己的主人,而是以别人为中心,意识及潜意识飘移不定,容易受他人影响,容易被外因俘获,这也正是大多数人很难获得成就的最大原因所在。
我们每个人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本我,并抛开一切社会角色、外在价值观等外在的影响,还原一个真实的自己以后,才能定位自己的位置,挖掘最大的潜能。以人举例来说,一个人的本我不是他拥有的豪宅名车,也不是他手握的权杖,更不是一些失意的人所遭受的各种挫败,所有这些外在的因素,都只会对自我意识形成误导,这些误导都可能成为自我力量释放的致命障碍。
一个拥有豪宅名车的家族企业的继承人,他身负经营好家族企业的使命,但是他的本我却是对绘画艺术的渴望,如果他真实的自我意识得不到释放,他把家族企业经营得再好,他也不会快乐,其人生也不是一个淋漓尽致的成功人生,而是一个充满了遗憾的人生。
所以说,成功的人生应该是自我意识得到解放并获得尽情释放的人生。每个“自我”的精神力量都是非常巨大的,只要得以充分释放,其人生就是一个成功的人生。所以请扔掉那些所谓少数人的成功经验,他们的成功只是说明他们找到了尽情释放自我力量的正确途径,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不同的,他们的自我不能取代我们的自我,我们的成功也不该是复制他们的成功。
成功并不等于辉煌的成就,成功等于找到自我,而非成为别人眼中的什么人——别人眼中的成功是他们的价值观里的成功,不一定是你的成功。穿自己觉得舒服的衣服,过让自己开心的生活,才是成功。试问,如果成功是不幸福的,那么还有什么人会去追求成功呢?如果你自己不开心、不独立、不自知并且不能顺应内心自我的真正渴望,就算你拥有了全世界的财富,也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
很多人其实都在“被意识”中度日,他们的潜意识一直处在一种被压制或被替代的状态下,他们失去了本我。“被意识”首先是一个纯粹的心理学术语,它基于最直接、最确定的知觉(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心理学的经验不断表明,一种精神要素(比如一种观念)通常不是在时间上延续了一定长度的意识,相反,一种意识状态在特性上是特别短暂的。这时,作为意识的观念不一会儿就会改变模样了,虽然在一些不难出现的条件具备后,它还会恢复原样,但它们已非同一性质。在这个间隔当中,我们并不知道这种观念是什么,有时它会以潜意识的形式直接传达给你的大脑。我们可以说它是“潜伏的”,这样说意味着它在任何时候都能变成显意识,只不过目前还处在“潜水”状态。这种意识,有时候会转化为显意识表现出来,但它更多的时候是沉没于潜意识的深渊里,表现不出来。
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在这一点上断言,这种观念之所以不能得以显现,是因为有某种力量与其对抗,否则它们就都能以潜意识或显意识的形态表现出来,随后其必将显示出它们与其他为人们所公认的心理要素间的差异是多么的微小。
在观念以显意识或潜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前的状态,我们可以称之为压抑或抗拒,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的本我都是被压抑或遭抗拒的。受到压抑的本我,使人失去了自我,在茫茫的黑暗中,苦苦追寻别人点亮的一盏盏明灯。殊不知这苦苦的追寻,从一开始就已经错了方向。因为真正需要你来追寻的方向,不是别人的明灯,而是你心中应该点亮的那盏自我明灯。
对于有些事,我们的心里并不愿意(大多情况下也不是很反感),但还是带着勉强甚至带着痛苦去做了,这里就是典型的压抑本我,追寻别人的明灯。只有点亮自己心中的明灯,才能完全释放出巨大的“自我”精神力量,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你才可以达到自己真正想要达到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