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说:“我听说,做臣子的,君王有忧愁,臣子就应当为君王排忧解难;君王受到凌辱,臣子就应当拼死维护君王的尊严。从前国君在会稽受辱于吴王,臣之所以没有去死,就是为了要报亡国之仇。现在已经大功告成,我请求接受应得的惩罚。”
越王说:“如果有人不能谅解你的过失,不宣扬你的功德,就叫他在越国没有好下场。你如果听我的劝告,我就同你一起治理国家。你倘若不听劝告,不仅你自己身死,连妻子儿女也要被杀。”
范蠡说:“我明白您的意思了。国君按法度行事,我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于是范蠡乘了一叶轻舟,浮游于五湖四海,没有人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范蠡是明智之臣,他曾经对文种说:“越王为人,忍辱妒功,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你今天不走,祸害必不可免!”文种不听,最后被越王所杀害。
范蠡能忍权利之欲,受一时之委屈,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户部尚书杜会在扬州,曾经召集他的幕僚们说:“我退职之后,必定买一辆四匹马拉的小车,吃饱后坐上车,穿士人的粗布衣服,到街上看艺人玩的木偶戏,我就已经满足了。”又说:“郭子仪位高权重的时候,常常忧虑灾祸临头,这是大臣最危险的时候。”
杜尚书的深意,其实并不在看戏,而是自保。
又据记载,宋朝的著名将领韩世忠,曾经议论要买田地。皇上知道后,下诏将官田赐予他,诏中说:“卿遇敌必克,打了胜仗不扰百姓。听卿买田为子孙打算,现在拿这官田赏赐给您,以表彰您的忠心。”
当时,朝廷怀疑并惧怕他专横欺人,听说他买田,非常高兴,认为他耽于钱物,无异心,故特别赏赐他。韩世忠买田,与上面的杜尚书看戏的用意如出一辙,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韩世忠与岳飞同为南宋名将,岳飞被害身亡,韩世忠却善始善终,其原因在于韩世忠善于明哲保身,自污其身,先委屈自己,而终究保全了自己。
且说汉高祖刘邦听说韩信被除掉以后,派使者拜萧何为相国,增加封地5000户,派了500多名士兵由一名都尉带领,作为相围的卫队。文武百官都来庆贺,只有召平一个人来表示哀伤的慰问。
召平,在秦朝的时候被封为东陵侯。秦朝灭亡之后,成为普通老百姓,家里贫穷,在长安城东种瓜,瓜味很美,人称“东陵瓜”。
召平对萧何说:“灾祸从现在开始了。皇帝在外领兵打仗,你在后方,并不是国家为战功而加封予您,并且还派了卫队,这是为什么?因为韩信造反,皇帝又转而怀疑您了。派卫队可不是爱护您呀!希望您辞谢,不要受封,把家财全部献出来作为军资,皇上就会高兴的。”
萧何照召平说的做了,刘邦果然大喜。
萧何是善于为官之人。刘邦在外作战,对萧何疑心很大,萧何对刘邦最忠诚,跟随刘邦最早,尚且还要受到怀疑。萧何因此听从召平的主意,不争权势和小利,才保全了自己不受杀身之祸。
是金子总会发光
凡事退一步想,就会海阔天空。为官也是如此。三国时的蜀国重臣杨仪,因没有受到重用,便口不择言,乱发牢骚。结果被小人告发,落得个被贬为庶人的下场,最后羞惭自刎而死,实在是不值得。
当今社会有些人禁不住寂寞,舍不得放弃做官。官位就像贾宝玉脖子上的那块石头一样,是命根子,丢了或者变小了,就像要他们的命。
某局长5年之前就已经58岁了,可是5年后仍填58,这认真劲头可以从他到组织部多次声明、说明、证明为例。大家说:“某局长就是不肯迈人60岁”,是讽刺他迷恋官位,不愿意退休的心态。有许多人虽然退休了,却在心理上调整不过来,整天叨咕着别人怎样忘恩负义,不来看望他。这些都是不甘寂寞的反映。
三国鼎立时期,孔明去世之后,刘禅依照孔明的遗言,任命蒋琬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杨仪虽然为官多年,还有新功,却依旧职位不变。
在这种情况下,杨仪心中自然是不快的。他找人发牢骚,诉说对蒋琬的不服气,并且还提到孔明死后,把全军的指挥权都托付给他的老谱,说如果当初带兵投魏,还不至于像现在这么个小官。这是气话。町是,这气话实在是不同寻常,所以说话的对象应该是知己才行。在杨仪最苦闷时,被找来听他的牢骚的人,无疑应当是杨仪的老友、知交。可是却不然,此人打了小报告,差点害了杨仪的性命。
杨仪官拜长史,已经不是小的官职了,但因横向比较,产生了怨气。他在敌兵压境,内隐叛患的复杂情况下,被诸葛亮尽托一应大事,表明他的素质、能力和应变之才是超人的;但是诸葛亮又没有向刘禅推荐他作“任大事者”,又可以得知杨仪这个人有他的局限。就好比一位有实战经验的将才,杨仪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下率千军万马从容应付,但却缺少和平时期上下左右相处之气量,因此只能征战,不能治国。他缺少气量,实在是崇尚做官的虚荣的原因,崇尚做比人更显赫大官的虚荣。长史是大官了,却还有更大的官。他从战地回来的期望太高了些,一旦实现不了,就产生抵触,表现了不成熟的一面。
每个人生活在大干世界之中,都愿意有一番惊天动地的作为,使自己显身扬名,不甘寂寞。
为官者应该选择正确的成才道路,要采取忍耐、克制的态度,对待前进路上的困难和问题。
陈子昂出身富豪之家,慷慨任侠,机警过人,但在京城这块陌生之地,一时还施展不开。起初,陈子昂也像其他能人一样,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不停地投献给文坛的名宿元老,但总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显然没有人愿意赏识他。为此,陈子昂常有英雄扼腕之叹。
有一天,热闹的长安东市的商业区里,来了一位外地人,手中拿着一把光亮照人、精美绝伦的胡琴,标价出售。卖主对每一个想讨价还价的人,说的都是一句话:“100万就是100万,少一个子儿也不卖。”
在当时,100万钱可是一笔巨款。谁能够出这么多的钱来买把胡琴?这个消息没过几天就沸沸扬扬地传遍了整个长安城。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每天从四面八方赶到东市来观看这把胡琴的人,络绎不绝。胡琴一时间成了整个长安各阶层人士关注的焦点。
善于思考的陈子昂决心借这把胡琴为自己引路,邀请了几个朋友一起来到东市。陈子昂拿起胡琴,上下打量了一番,大声说:“好琴,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好琴。”然后对卖主说:“就依你这个价,这把琴,我买下了!”而且说得十分干脆。
围观的人没有人不向陈子昂投以惊异、羡慕的眼光,口中发出了一片“喷喷”之声。同来的朋友对陈子昂说:“你疯了吗?你也不仔细地想一想这一百万是多少钱!花这么昂贵的价钱购买一把胡琴,值得吗?你要干什么呢?”
陈子昂大声对朋友说:“我喜爱音乐,精通琴艺,买回去,当然是用它来演奏。我还没有见到过这么好的胡琴,既然是好琴,多花些钱也是值得的呀。”
这时,人群之中有人高声说:“买琴的这位先生,既然你有高超的演奏艺术,买到的又是一把天下无双的好琴,何不当众演奏一曲,让我们一饱耳福呢?”
陈子昂微微地笑了笑,说:“当然可以。不过,弹琴要有一定的气氛和条件,譬如说,要焚上一炷香,要有琴童侍立,这样弹起琴来才会更加富于情趣,随随便便地演奏一曲,岂不是辜负了这把价值连城的好琴吗?”说着,用手指了指不远处那一片鳞次栉比的房屋说:“那里是宣阳里,我就住在那里,你们有雅兴听琴的,欢迎明天上午到寒舍去,我恭候你们大驾光I临,同时也期待一切才高名重的朋友一起亲临指教。”
于是,这样一个精通琴艺、慷慨好客的人立即成了长安城中街头巷尾的议论话题。
第二天上午,宣阳里陈子昂家中热闹异常,一二百个嘉宾把家里挤得满满的。
神采飞扬的陈子昂站在人群中间,大声地说:“感谢各位朋友的光临,我来自巴蜀地区,胸怀大志,腹有文才。我写的诗文,虽然算不上是字字珠玉,但也绝非平庸之作。我曾经把诗文投献给一些知名学者,可是,遗憾的是他们连看一看的时间都没有,这是因为他们来不及了解我。”
看见周围的人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他的话,陈子昂非常高兴,便伸手从书僮手中接过琴,激昂慷慨地转了话题:“我会操琴演奏,而且技艺不凡,但我不想把全部时间耗费在弹琴上,因为那毕竟是梨园弟子做的事。”话音未落,举起手中的胡琴,使劲摔在地上,耗费百万钱买回的一把琴竟被他摔碎了。众宾客顿时哗然不止,不知陈子昂究竟是何用意。
陈子昂以自信的口气说:“我要做的事是写文章。你们看,我已经写好了上百篇文章,我还会继续写下去的。今天,我请诸位来,是想请各位帮我鉴定一下文章的质量。如果不好,我马上放火把它们一烧了之。如果还有那么一点价值的话,就请各位多美言几句吧。”
这时,小书僮捧出一卷卷誊抄工整的文章,陈子昂依次送给每位来宾一卷。
陈子昂的文才确实属于上乘,他的文章刚劲质朴,有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扬雄的风格;诗歌格调清新,明朗刚劲,有汉末“三曹”、“七子”的风骨。人们透过陈子昂的非凡之举,进而真正认识了他。一天之内,他的名声传遍了帝京长安。陈子昂从一个无名小辈,一跃而成为众口宣扬的新闻人物。自此,陈子昂的身价倍增。
人怀才不遇是经常的,这就需要忍受一时的不得志,不能为了眼前的功名利禄,放弃了自己的追求。
唐肃宗收复京师之后,李泌见肃宗。唐肃宗留李泌宴饮,同榻而眠。
当时,李泌常受宦官和小人的猜忌和陷害,为了明哲保身,他决定退隐山林。在隐退之前,他决心尽最后一次努力,保全自己爱护的皇太子广平王李豫。
当天晚上,李泌对肃宗说:“臣已略报圣恩,请准我做闲人。”
肃宗惊异,说:“我同先生忧患多年,应该与先生同乐,您为何要离去呢?”
李泌答道:“臣有五不可留,愿陛下让我离去,免于一死。”
唐肃宗问:“这五不可留指什么呢?”
李泌答道:“我遇陛下太早,陛下任我太重,宠信我太深,我的功劳太高,事迹太奇,有此五虑。陛下若不让我走,就是杀了臣。”
肃宗不解地说:“先生为什么怀疑我,朕不是疯子,为什么要杀先生呢?”
李泌道:“正是陛下不杀我,我才敢请求归山,否则我怎么敢说?并且我说被杀,不是指陛下,而是指那五点原因。我想,陛下对臣这么信任,有些话尚且不敢说,等天下安定了,我哪敢再说什么?”
肃宗说:“我知道了,先生要北伐,我不听从您的建议,先生您生气了。”
李泌回答:“不是,我说的是建宁王一事。”原来,不久前,肃宗听信奸臣诬告,建宁王李恢被赐死。
肃宗说:“建宁王听小人的话,谋害长史,想夺储位,我不得不把他赐死,难道先生还不知道吗?”
李泌又说:“建宁王倘若有此心,广平王必定会怨恨他,可是广平王每次与我谈话,都说弟弟冤枉,泪如雨下。况且,以前陛下想用建宁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我请改任广平王,建宁王要是想夺太子的地位,一是会恨臣,为什么他认为我是忠心,对我更加亲善呢?”
听到这里,肃宗也不禁流泪道:“我知道错了,先生说得很对,但是事情既然已经过去了,我也不想再听这件事。”
李泌说:“我不是要追究以前的责任,是为了陛下警戒将来。当年武则天皇后有四个儿子,她错杀了太子弘,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次子内心忧惧,作《黄台瓜》一词,想感动则天后,但则天后不予理睬,李贤被废之后,死在贬所黔中。《黄台瓜》一词是这样说的:‘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更摘使瓜稀,三摘尤可为,四摘抱蔓归。’陛下已经摘了一个大瓜了,千万不要再摘了。”
肃宗惊奇地说:“怎么会有这种事,我当把这首诗写在绅带上,时时警惕。”
李泌深沉地说:“陛下记在心中就行了。”
在这次谈话过后,李泌就入衡山,归隐泉林去了。
像李泌这样,还有前面提到过的范蠡,两人都能忍受寂寞,功成自动身退、忍住了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诱惑,得以安度晚年。
为官者也难免有怀才不遇的时候,此时就应该忍受住受人冷遇的境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慢慢等候时机,寻找机遇,就像西汉的颜蠲一样,头发眉毛全白之时才被提升,正是因为他耐得住寂寞才得以实现的。
为官者,要既能上,又能忍住下。活得轻松一些,不要总是显露自己的本领,把所有的事情都一个人干。活得潇洒自如些,享天伦之乐,赏田园风光,得市井乐趣,如此优越之处,怎还会寂寞呢?何必为一官半职而烦恼呢?
识时务者为俊杰——变乱忍
识时务者为俊杰
古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为官之人必须随机应变,适时而动,不懂变则不必为谋,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变化,谋略也要随之而变化。
明宣宗刚登基时,想用前朝的一些旧臣,便召见蹇义等数人,予以宠待,蹇义等人都奉承不已。只有户部尚书黄福持正不阿。皇帝命他看戏,他却回答说:“臣生性不爱看戏。”又命他陪下围棋,他说:“臣不会下棋。”明宣宗便问他:“那你为什么不会下棋?”他回答:“臣年幼的时候,家父、老师管教很严,只教读书,不学无益的事,所以不会。”皇帝很不高兴。没过几天,皇帝便下诏说黄福年老,不必以政务去烦劳他,改任他为外官。这表面上是让他安闲,实际上是疏远了他。
正是因为黄福不善于官场权谋,没能顺应皇帝的改变而改变,不顺应时势,才被皇帝疏远。要顺应时势才能保全自己。
宋太祖初年,永兴军节度使王彦超从风翔来到京城,和武行德、郭行我、白重赞、杨廷璋一起陪太祖饮宴。
宋太祖在宴席上时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让你们长期防守边镇,处理公务,非常繁忙,这本不是我优待贤臣的心意啊!”
王彦超立刻明白了宋太祖的心意,上前说:“臣没有什么功劳,长期以来受皇上您的荣宠,现在已经老了,希望讨得骸骨告老还乡,这是臣的心愿。”可是,武行德等人则陈说以前的累累战功。太祖说:“这都是过去的事了,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第二天,就免去了武行德的职务。
武行德没明白太祖的意思,被免去官职,而王彦超正是识时务,顺应了太祖的意思,却照样做官。
隋炀帝杨广继承了皇位,大臣薛道衡献上《高祖文皇帝》一文,文中大肆赞美隋文帝,想以此来讨好隋炀帝。
谁知隋炀帝看了这书以后,很不高兴,对另一大臣苏威说:“薛道衡极力赞美先皇,这明明是在讽刺我。”。。于是任命薛道衡为司隶大夫,准备加罪于他,薛道衡并不明白。司隶刺史房彦平时与道衡友好,就好言劝他闭门谢客,低声下气,但薛道衡却不以为然,不听劝告。
朝廷制定新法,讨论了很久仍然没有制定好,薛道衡又对朝廷大臣们说:“若是高颞不死,法令怕是早就制定出来并且实施了。”有人把他的活报告给了隋炀帝,炀帝听了不禁大怒道:“你还在怀念高熲吗?”于是,命令执法者治他的罪。道衡还以为不是什么大过错,就催促司法部门做出制裁。等皇上给薛道衡定罪这一天,他以为皇上会赦免他无罪。可是没想到炀帝却令他自杀,因为薛道衡没有想到结局会是如此,就没有马上自杀。宪司把此事上奏了皇上,然后用绳子把他勒死,道衡的妻子儿女被流放。
薛道衡就是因为不识时务,不顺应隋炀帝的心理而宣扬前朝皇帝和大臣,不知道朝代变了为官之道也应随之而变,才遭此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