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为德宏、西双版纳和金平三个方言。
傣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名词修饰在中心词之后,指示词后置,量词不重叠,动词和形容词可带多种形式的附音节。词汇以单音词根为基础,有不少汉语和巴利语借词。傣语结构与汉语相比较,突出的不同点是倒装语序,如汉语说“经济工作研讨会”,傣语则为“会研讨工作经济”;汉语说“小黄牛”或“猪肉”,傣语则说“黄牛小或肉猪”等。
在基本词汇中,和壮语、布依语的同源词更多些;同时,还吸收了周边兄弟民族和东南亚信仰佛教民族的词汇。傣族
傣语是傣族人民共同的交际工具,但在各地使用的情况略有不同。在边疆的几个聚居中心,傣语不仅是傣族本民族内部的交际工具,也通用于当地的其他民族中。如西双版纳的布朗、哈尼、佤、拉祜、瑶等民族及克木人等,德宏地区的德昂、阿昌、景颇等族,男子一般兼通傣语,布朗族和德昂族且使用傣文。与汉族杂居的傣族除使用傣语外,一般也通用汉语。
傣文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字。据西双版纳地区傣族文献记载,傣族原本无文字,一切佛经凭记忆传诵。1277年(傣历669年),“佛爷”督英达首先用文字把佛经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因此这种经书也叫《贝叶经》。按照这一记述,傣文至少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傣族因地区不同而使用着形体不尽相同的四种文字: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金平傣文和傣崩文。它们都是梵文字母的变体。从声母分高低音组的体系来说,西双版纳傣文和金平傣文较接近,但字母形体差别很大,因而不是同一种文字;从字母形体来说,西双版纳傣文和傣崩文较接近,都是圆的(像缅文字母),但傣崩文声母不分高低音组,体系不一样,所以也不是同一种文字。而德宏傣文和傣崩文字形不大一样,但声韵母的数量和拼写法基本相同,因此又可以说它们是同一种文字的不同字体。西双版纳傣文和德宏傣文使用广,部分布朗、德昂、佤族也使用傣文。
你了解贝叶经多少呢?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ttra)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西双版纳发现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内容除小乘佛教经典外,还有许多传说、故事、诗歌和历史记载等。在东南亚各国,还有用缅甸文、泰文等拼写的巴利文贝叶经。
贝多罗树的形状很像棕榈树,西双版纳傣语称其为“戈兰”。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戈兰叶(即贝叶)是运载傣族历史文化走向光明的一片神。自古以来,傣族社会所有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全靠用一片片贝叶做记录世代相传,傣族人民把贝叶经视为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加以保护。历史上,每座佛寺里都有一个藏经阁,傣语称“林坦”,所有的贝叶经都要统一保管在这里,由佛爷、和尚严格看管。未经寺主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这里带走经书。对贝叶经的管理也很严格,除绵纸抄写的唱本、生产生活常识、医药、历法、伦理道德、占卜、法律典籍等可以保留在村里供寨人使用外,凡佛教经典和其他内容的贝叶经是不允许个人带出佛寺藏入私人家中的。所以,很少出现贝叶经在佛寺里流失的现象。
什么叫做同源词?
由同一词语派生出来的新词,音和义都来源于它的根词,所以彼此之间产生了音近义通的关系。这种由同一词语派生出来、具有历史渊源关系,因而音近义通的一组词叫“同源词”。
大开眼界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