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话说中国——民间语言
30622400000008

第8章 壮语

壮语属汉藏语系中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布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东省怀集、连山等地,使用人口约1300万。壮语可以分为南、北两个方言。

在语音方面,壮语的特点表现为:(1)单纯声母多在20个左右。(2)有带前置喉塞音的浊塞音声母。(3)r声类在各地有不同的读法。(4)柳江、桂北等土语有较多的腭化和唇化声母,有些地方没有;邕宁和隆安等地还保留pl、phl、kl、khl、ml等复辅音声母(与腭化声母对应)。(5)一般有a、e、i、o、u等元音。单元音韵都是长的,带韵尾的时候,有些地方多数元音都有长、短的对立;有些地方除外,其余元音长、短对立已趋于消失。(6)一般有—i、—u、—m、—n、—p、—t、—k等韵尾。(7)ei、ou韵的主要元音e、o都是短的,有些地方这两个韵分别并入i、u或ai、au。(8)北部方言多数地区带韵尾的长i、u后面都有过渡音,而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的红水河中下游各地都是单纯的长元音。(9)一般有6个舒声调和2个至4个促声调。在词汇方面,壮语的特点表现为:(1)基本词汇以单音词居多,复音词大都由两个词根按联合、修饰、主谓、支配、补充等关系构成,或者由一个词根加上前加成分、后加成分构成,复音的单纯词很少。(2)单音节的动词和形容词后面大都可以加一个描绘性的后加成分,以增添某些附加意义或表示与动词有关的声貌或形容词的不同性质、程度。(3)有相当多的借词。在日常谈话中,新、老借词出现的频率约达词汇总数的20%~30%,在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的谈话中,借词往往多达50%~60%。(4)汉语老借词已适应各地壮语语音。如汉语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各调在各地壮话中都分别读作第1、2、3、4、5、6、7、8调;少数老借词还反映出汉语“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等语音特点;老借词一般都有派生新词的能力。大部分地区的汉语新借词都从西南官话吸收,各地读音一致,但音类,尤其是调类的对应很不整齐,中南部地区的新借词读音则按当地长期形成的老借词读音系统吸收。

在语法方面,壮语的特点表现为:(1)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2)语序是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动词谓语后。(3)以名词或量词为中心的修饰词组,除“二”以上的基数词放在量词前,量词或数量词组放在名词前外,其他修饰成分都在中心词后,指示词一般放在整个词组的最后。(4)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修饰词组和补充词组,修饰成分都在中心词前,补充成分都在中心词后。

壮语分南北两大方言。它大致是沿郁江、右江走向,到广西平果县以后,稍往南偏移,然后沿北回归线往西,经云南的富宁、广南、砚山等地直到开远划一条界线,线以北为北部方言,线以南为南部方言。北部方言又分为邕北、红水河、柳江、桂北、右江、桂边、邱北7个土语;南部方言又分邕南、左江、德靖、砚广、文麻5个土语。方言之间语音的差别比较明显,如北部方言一般没有ph、th、kh等送气塞音声母,而南部方言有送气塞音声母。

南宋(1127—1279年)时,壮族人民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过“土俗字”,但使用范围不广,也无统一规范,壮族居民仍多用。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81年修改后采用拉丁字母。

什么是土俗字?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了便于记事和进行交流,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称为“sawgoek”,意为“本源书”,即最古老的文字。从广西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文物中可以看到,这种刻划符号开始出现对物象轮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发展的趋势,它比结绳记事前进了一步。后来,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壮族先民又吸取并仿造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格,创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这就是史籍所称的“土俗字”,又叫“方块土俗字”或“方块壮字”。这种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有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

什么是喉塞音?

喉塞音是一种语音学术语。发音时,由于声门(声带间的缝隙)阻塞而引起气流短暂停顿,从而声带停止振动而形成的语音;除阻时,产生轻微的阻塞音或发出类似咳嗽声的爆破音。虽然喉塞音在某些方言里是t音位的一种音位变体,如在伦敦方言或布鲁克林方言中用“bo’l”代替“bottle”,但在英语里,它不是一个独立音位(或区别性语音)。然而,喉塞音在其他许多语言里,例如在阿拉伯语和美洲印第安诸语言中,则起音位的作用。声门部分或全部阻塞的短暂过程即众所周知的喉音化。轻微阻塞可能在主发音动作之前或其后发生,也可能同时发生。有些非洲语言和美洲印第安语有喉塞音和咝擦音,也有些语言有喉音化元音。

大开眼界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所以“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布洛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神是人创造的,各民族树立的大神通常以神话的形式—代代传承下来。这些神话一般包括宇宙的形式,人类的诞生、文化的起源等内容,所有这些内容又是各民族用原始思维的方式,以幻想夸张的手法集中于某个大神身上,这个大神就是该民族公认的创世始祖。流传于壮族各地的布洛陀神话,就塑造了壮族创世大神布洛陀的形象。

壮族神话是壮族古代先民社会历史的影子,也是壮族社会原始信仰的产物。布洛陀是壮族先民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把自己的一切智慧、知识、气魄,都集中地概括在他的身上,使之成为寄托理想、人人拥戴、个个崇敬的民族祖先神。这与“布洛陀”这个名称在壮语中“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祖公”的含义正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