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保健医生
30674800000011

第11章 疾病防治(6)

人人有骨刺,但不一定每个人都疼痛。大约只有1/5的人会感到痛或关节活动不灵便。而多数的是在体格检查做X线摄片时,才发现有骨刺,有了骨刺,可因损伤或过劳等诱因导致疼痛性发作。骨刺形成后,能使骨刺周围的肌肉等组织的兴奋性增高,尤其在肌肉韧带附着处或神经受到摩擦与压迫的部位形成痛感,但骨刺并不就是疼痛的病因。

所以有骨刺伴疼痛的人不必忧虑,不要认为骨刺消不掉,疼痛就好不了。事实上,只要消除致痛的诱因,即使骨刺依然存在,疼痛症状也是可以消失的。

治疗

有骨刺的人重要的是防止疼痛。适当地活动关节,对老年人十分重要。如跟骨骨刺不走路不痛,刚走即痛,多走后疼痛会渐渐消失,但过多走路却会剧痛,所以要坚持适当地锻炼。治疗此病的药物有骨刺片、骨质增生丸等。服用有效并不意味着消除了骨刺,而仅是消除了诱发疼痛的因素。

作些理疗如醋疗等,也是减轻疼痛的方法之一。

痛点封闭,或自我按摩,均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也能止痛。

手术当然可以切除骨刺,但日后仍会再长,并可能生长更大。所以除了骨刺位于脊椎管内,可能压迫脊髓神经需做手术切除外,一般骨刺以不手术为宜。

§§§第48节别把脚痛不当回事

人的脚和全身其他器官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脚痛,便是退行性变化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年老体弱的人,平时走路较少,脚底板的皮肤肌肉变软,再加上皮下脂肪变薄,走路时地面挨着脚部的骨头,更是硌得疼痛。下面几种脚病更容易引起脚痛,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跖底痛

多见于身体虚弱久病卧床的老年人。有扁平足的老年人也常发生。引起这种病的原因是身体过度虚弱或长期卧床,维持脚弓的韧带逐渐松弛,无力维持脚弓的形状,使脚部的跖骨下陷,脚底板的肌肉出现疲劳。防治的方法是经常将脚趾并拢屈曲,以五趾尖和脚后跟着地走路坚持锻炼下去,使脚弓早日形成便可减轻。也可在鞋底的中间钉上一块1厘米高、2厘米长、3厘米宽的硬橡皮垫。走路时脚心卡在硬橡皮垫上,使身体的重量不完全落在跖骨上,即可减轻跖底痛。

趾外翻

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主要表现为行走或站立时,脚趾疼痛,拇指端明显向小指倾斜,趾跖关节肿胀,局部皮肤增厚,这种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防治的方法是穿松紧合适的鞋,夜间睡觉时可用特制的小夹板固定拇指,尽量使外翻的拇指回到中立位,病情严重时需用手术治疗。

腱膜炎

老年人的跖腱膜弹性较差,功能降低,如果剧烈跑跳、长时间走路以及受到寒冷潮湿的刺激,容易发生炎症。防治的方法是老年人不要剧烈跑跳,多用热水洗脚,平时尽量踮着脚尖走路,病情严重的请医生用强的松龙配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跟腱周围炎

跟腱及其周围的组织,因外伤、过度摩擦或长期劳损易发生无菌性炎症,尤其是穿着又小又硬的皮鞋,鞋后跟反复摩擦跟腱时,更容易发病。防治的方法是换上宽大的软帮布鞋,少走路,多用热水烫脚后跟,休息几天便能治好。

跟骨骨刺

跟骨骨刺一般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多数人因为脚后跟长骨刺,引起滑囊无菌性炎症造成的疼痛。长了骨刺并不一定开刀才能治好脚痛,只要防止骨刺周围的滑囊发炎便能防治脚痛。常用的方法是经常用热水烫脚,少做剧烈的跑跳活动,也可用理疗、针灸、按摩的方法治疗。疼痛严重的,请医生往脚后跟注射普鲁卡因和强的松龙混悬液,每周一次,一般三四次即可治好。

§§§第48节老年性白内障

病因分析

老年性白内障是我国老年人中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是眼内透明的晶状体发生变性和“老化”而逐渐混浊、不透明所造成的视力减退,甚至失明。多发生在50岁以后,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当白内障发展到一定程度,对视力有明显影响时,可以作白内障摘除手术,并可同时植入人工晶体,或在手术后佩戴适度的眼镜或角膜接触镜,达到重见光明,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治疗措施

1.白内障经手术治疗后,完全可以重见光明,因此,有了白内障,心理上不要紧张。

2.白内障发展缓慢,应定期到医院检查。需要手术时,要听从医生指导及时手术。

3.有糖尿病、高血压、呼吸道疾病、心脏病等影响白内障手术的疾病要积极治疗。

4.白内障手术后相当一段时间要注意休息,少用目力,并要定期随访检查。

5.白内障术后又有视力下降,要到眼科检查有无其他影响视力的眼病。

§§§第49节老人眩晕

临床表现

眩晕是老年人常患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头晕、视物旋转、步态不稳、头重脚轻,或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眼花、出汗、双上肢或单侧肢体麻木等。有时阵发性发作,一般几秒至几分钟即自行缓解,有时也有持续性发作,需经2~5天以上才能缓解,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正常生活。

病因分析

颈椎病由于椎间盘的蜕变,椎间隙变窄,可使血管腔狭窄,加之钩椎关节的骨质增生或椎间盘向侧方突出压迫椎动脉,终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特别是内听动脉血液循环障碍而出现眩晕。

高血压因血压升高致细小动脉痉挛,加之动脉管腔变窄,椎基底动脉会因动脉硬化性高血压造成供血不足,招致前庭系统缺血诱发眩晕。

高脂血症和糖尿病这两种疾病容易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及继发性高血压,造成动脉管腔壁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钙化或动脉壁血栓形成,影响椎基底动脉系统,造成前庭缺血引发眩晕。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血液中胆碱酯酶活性增强,致使内耳小动脉发生痉挛,引起局部缺血缺氧而出现眩晕。情绪波动、过度疲劳与紧张焦虑等也可影响植物神经系统的稳定性而诱发眩晕。

此外,容易引起眩晕的疾病还有:脑外伤、脑瘤、脑出血、低血压、贫血、心肌缺血、尿毒症、甲状腺机能减退、药物中毒、青光眼、耳硬化症等。

§§§第50节老年人降压三忌

用药禁忌

忌大量服药

不少人由于治病心切,常常超量服药。超量服药会使血压骤降,而急剧的降压会降低重要器官的供血,使之产生缺血症状。尤其是老年性重度高血压患者不宜降压过快,以免由于心、脑、肾血流锐减而引发脑血管意外、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等危症。正确的方法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或疾病所允许的范围内。

忌突然停药

有些人服用降压药物,血压一降至正常就完全停药。这样做容易导致血压大幅度回升,产生头昏、头痛等病状,甚至会因血压急骤升高而诱发脑出血。所以,高血压患者不能随便改变治疗方案,尤其是不能随意中断治疗。即使血压接近正常,也应保持足够的维持量,有的患者则需要坚持终身治疗。

忌临睡前服药

当人入睡以后,新陈代谢降低,血液循环减慢,血压也会有一定程度的自然下降。如果在临睡前服用降压药,两个小时后,也正是药效的高峰期,此时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小板、纤维蛋白、血细胞逐渐发生沉积,易形成血栓,还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因此,临睡前不宜服用降压药。

§§§第51节睡前一杯水预防脑血栓

脑血栓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它的发生不仅同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程度有关,也与老年人的血液黏度增高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睡前喝杯水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脑血栓。

临床分析

脑血栓的发病时间多在清晨至上午期间,说明血黏度增高同脑血栓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人的血液黏度在一天之中不停地变化着,并有一定的规律:在早晨4点至8点血黏度最高,以后逐渐降低,至凌晨达到最低点,以后再逐渐回升,至早晨再次达到峰值。

所以,人们在深夜入睡前,特别是老年人,喝下约200毫升水,这样第二天早晨人体的血黏度不仅不上升,反而有所下降。医学界也普遍认为,晚上饮水的确可以降低血黏度,维持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

当然,脑血栓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血黏度增高只是众多因素之一,但至少可以肯定,养成睡前饮水的习惯对预防脑血栓的发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52节轻轻松松降血脂

专家们建议,治疗高脂血症应采取综合性的措施,轻轻松松地降脂,必要时再考虑药物疗法。

心理疗法

对待血脂增高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患此病后千万不要有恐惧情绪或过分紧张,因精神紧张本身也可使血脂增高。应仔细分析血脂增高的原因,除少数人是由于遗传因素外,大多数人是由于各种不同因素引起的继发性高脂血症。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低下、肾病综合征等都可能引起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增高。

饮食疗法

在临床中发现,多吃含高热量、高胆固醇、高脂食物和很少吃富含纤维、植物蛋白等食物的人,容易得高脂血症。

长期大量饮酒的人,容易使甘油三酯增高。因此,血脂高的人,应采用低糖饮食,即每日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应限制在150~200克左右,折合大米200~250克,甜食、糖果等食品也应少吃,还应戒酒,尤其要限制富含胆固醇的食品,可适当多吃些植物油。平时要多吃降血脂的食物,如洋葱、大蒜、木耳、香菇、海带、豆类、燕麦、大麦等。洋葱、大蒜、豆类、香菇中含的物质有利于降低血胆固醇。

运动疗法

尤其是脑力劳动者和离退休老年人中的高血脂患者,最好选择较长距离的步行、快走或慢跑,每日持续进行30~60分钟。坚持运动,不但可消耗体内储存的多余脂肪,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而且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从而促使已经沉积在动脉血管壁上的胆固醇转移至肝脏内,进行分解代谢。

§§§第53节老年腹胀

进入老年,消化系统功能往往减弱或紊乱,因此老年人常感到腹胀,以下方法可减少腹胀:

预防措施

少食高纤维食物

高纤维食物如土豆、面食、豆类以及卷心菜、花菜、洋葱等蔬菜,食入后产生气体较多,易导致腹胀。

不食不易消化的食物炒豆、硬煎饼等硬性食物不容易消化,在胃肠内滞留的时间也较长,可能产生较多气体引发腹胀。

改变狼吞虎咽的习惯

进食太快或边走边吃,容易吞进不少空气;常用吸管喝饮料也会使大量空气吸入胃部,引起腹胀。

克服不良情绪

焦躁、忧虑、悲伤、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都可能使消化功能减弱,或刺激胃部制造过多胃酸,其结果是胃气增多,腹胀加剧。

注意锻炼身体

每天坚持1小时左右的适量运动,不仅有助于克服不良情绪,而且可帮助消化系统维持正常功能。

适度补充纤维食物

高纤维食物并非只会导致腹胀——有时恰恰相反,反而有减轻腹胀之效,特别是在摄入高脂食物后。因为高脂食物难以被消化、吸收,因而在肠胃内逗留时间也往往较长,而一旦有纤维加入,受阻塞的消化系统很可能迅速得以疏通。

注意某些疾患

对某些疾患来说,腹胀或是先兆,或是症状之一,它们包括: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膀胱肿瘤等等。

§§§第54节便秘与腹泻交替——留神肠癌

大肠是消化道的“终点站”,食物由口腔经过食道、胃等消化器官消化吸收之后,在大肠形成粪便并定时排出体外。所以,大肠癌的早期症状就是排便的规律和性状发生了改变。

报警信号

正常情况下,每个人的排便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或每天一次,或隔日一次。得了直肠癌以后,这种有规律的大便习惯发生了改变:或便秘,大便三四天一解;或腹泻,每日4~5次甚至更多;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或解便后有便意未尽、排便不畅的感觉。这种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正是直肠癌发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报警信号。

尽管排便的规律和粪便性状发生改变是大肠癌的报警信号,但是,由于痔疮、肛瘘和其他肛门直肠疾病也会有便血、排便规律改变的症状,而人们往往又不愿意往癌症等坏处想,总以为是痔疮出血,从而错过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良机。

据临床资料统计,直肠癌的发病率在增高,发病年龄在提前,而早期的癌症又容易误诊。所以,年逾40的成年人,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以便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术后生存率。

特别提醒

1.一向大便有规律的人,近期内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有排便不畅感者。

2.大便性状发生改变,如拉稀便、黏液便、脓血便或便中带血呈鲜红色或果酱色者。

3.出现腹胀、腹痛或其他腹部不适者。

4.有“原因不明”的贫血、消瘦、无力者。

§§§第55节便秘

病因分析

便秘多见于老年人,可分结肠便秘和直肠便秘。老年人牙齿多不健全,喜吃低渣精细饮食,因而缺少纤维素对肠壁的刺激,使结肠运转粪便的时间延长;加之老年人运动少,肠肌收缩力普遍下降,均易促成结肠便秘。老年人提肛肌和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造成粪便嵌塞在直肠窝内而成直肠便秘。便秘也可由肛周疾病如痔、瘘、结肠癌、直疝等引起。某些铁、铝、钙制剂也可引起便秘。由于习惯性便秘,患者往往长期服用泻剂而导致肠功能紊乱。预防便秘应多吃蔬菜、治疗肛周疾病和酌情用通便药。

治疗措施

1.老年人多便秘,应多食含纤维素高的蔬菜与水果。蔬菜中以茭白、韭菜、菠菜、芹菜、丝瓜、藕等含纤维素多,水果中以柿子、葡萄、杏子、鸭梨、苹果、香蕉、西红柿等含纤维素多。

2.锻炼身体,如散步、慢跑、勤翻身等。如作腹部按摩可从右下腹开始向上、向左,再向下顺时针方向按摩,每天2~3次,每次10~20回,甚有效果。

3.便秘可为某种疾病的症状,要及时治疗痔疮等肛周疾病,警惕结肠癌。

4.使用泻剂的原则是交替使用各种泻药,并避免用强烈的泻药。

5.不用或少用易引起便秘的药物,如可卡因、铁剂、铝剂、钙剂等。

§§§第56节痔疮预防四法

有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没有患上痔疮,其实,一期痔疮有点儿感觉不到(大多为内痔),二期痔疮有点儿感觉也不理会,到了三期,患者又总以为不挡吃喝,不妨碍工作,再加上面子问题(特别是女同志),不愿到医院去治疗。万不得已到医院治疗的,已是影响正常生活,较为严重的痔疮患者了。

诱发原因

诱发痔疮的原因很多,但经临床证明,最为突出的就是每次排便时间较长。超过3分钟的蹲厕时间,就能导致痔疮的形成,轻重也由时间长短决定。所以,蹲厕时间较长的人,大部分是大便干燥者,应尽早调节饮食或进行药物治疗,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

蹲厕时间过长,可直接导致直肠静脉曲张,淤血就会形成静脉团(医学称为痔疮)。有的人蹲厕排便时爱看报纸,不卫生不说,若看到情节精彩之处,便排空了也不起来,长此以往自然会使直肠静脉长时间受到挤压,诱发痔疮。

预防办法

1.每次排便超过3分钟的,应逐步控制在3分钟以内(若控制在1分钟以内,一二期痔疮可自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