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30876000000019

第19章 对中小学生的西洋画教育(4)

无论是画中蓝色的天空,绿色的山丘,还是红色的人物,它们都展示着高纯度的色彩和简洁夸张的形体及精炼有力的线条。其中,人物好像被一种音乐包围,这音乐凝固、浓厚、缓慢。山丘的那条红好像也在震颤、回响、呼应着音乐。尽管我们不能进入这浑然一体又完整无缺的梦幻世界之中,但是这音乐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心灵的震撼。

《舞蹈》

自古以来,舞蹈就做为常用题材出现在欧洲的绘画与雕塑中。马蒂斯说道:“舞蹈是一种惊人的事物,它意味着生命与节奏。我极为喜爱舞蹈,对我来说,这东西在生活中是最令人舒服的。”

五个携手绕圈的女性共同起舞,这是《舞蹈》的主题,看起来朴实而幻想力十足。这幅画,不存在具体情节,令人烦恼和沮丧的内容也与这幅画无关,整幅画充满了轻松、欢乐、又饱含力量的场景。三种颜色使得画面色彩十分简约,但显示的精神力量却相当巨大。

极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在我国青海马家窑文化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上发现与马蒂斯这幅作品惊人相似的构图、线条、色彩,就连作品中体现的动势,二者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马蒂斯对东方艺术的偏爱和他向东方传统造型观念的靠拢于此可证。

西方古典绘画注重块面,轻线条,而马蒂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简洁的线条和强烈的色彩来感染人。达幅画中,线条与色彩好似包蕴着巨大的生命力量,热烈而奔放。

十三、毕加索和他的画

毕加索(1881~1973)被誉为“艺术史上的伟大概括者”,他在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他极具传奇色彩,他是一位激情自溢,不知疲倦的创作者,他的绘画基础和绘画禀赋同样深厚。

有“现代艺术魔术师”之称的毕加索在他的艺术生涯中确实称得上“多才、多产、多变”。他的漫长艺术生涯分为许多时期。如早期的“蓝色时期”,“玫瑰时期”,及稍后的“原始时期”、“立体主义时期”、“铅笔画时期”、“古典时期”、“变形时期”、“表现主义时期”、“田园时期”,在如此众多的阶段中,毕加索自身也经历了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再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抽象主义,直至最后又复归自然主义的系列变化。而在每一个时期和每一种风格上,他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毕加索生于西班牙,从小喜欢画画。父亲是美术教师,他跟着父亲刻苦学画,他聪明爱动脑,几乎将全部心思放在绘画上。正因为如此,当别的小孩还贪玩的时候,毕加索笔下的动物、风景人物已经有模有样了。

毕加索参与创立了立体主义,并且是这一流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美术史上,立体主义是最早打破逻辑和无视现实世界规律的画派,它影响现代派美术的发展至为巨大。立体主义首先将一切物像肢解破坏,用几何切面代替自然形体,然后将它们加以主观任意的组合,例如,他们会把同一物体的几个不同方面组合起来放在一张画面上,这样就可以表达出一个四维的空间。

《抱鸽子的孩子》

此画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一幅作品,画面充满了蓝色。毕加索在海滨出生长大,对湛蓝的海水情有独钟,蓝色亦是他最钟爱的色彩。他曾说道:“种种蓝色中的纯蓝色是万色之本,也是世界是上最美的东西。”

画面中,孩子抱着鸽子站在画面的中心,一只彩球停在他的脚下,孩子喜爱彩球,可看上去他更喜欢鸽子。这幅画几乎没有背景,因此带给人许多想像:事情可能是这样,在孩子玩彩球的时候,一只受伤的鸽子跌落到他脚腕下,孩子急忙丢下彩球,怜悯地将鸽子抱入怀里。也可能是这样,受伤的鸽子使孩子想起了远方的亲人,他们为讨生活而离开家乡。他祈盼亲人能早日归来,而鸽子正象征着和平。毕加索运用这个古老的象征,表现了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

为使画中的主要形象更加突出,毕加索用平面烘托的手法来描绘画中主要形象,并用奔放而粗犷的笔墨勾勒出孩子的轮廓,这样的勾勒与蓝绿色的基调形成对比,在柔柔的温情和淡淡的忧郁之外,整个画面还有还含有一种强烈的渴望。

《三乐师》

《三乐师》是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创作的著名作品之一。另外还有两幅同名的作品,内容大致一样。这幅画运用了综合立体主义的技巧,各式各样的几何图形组成了人物的形象。红、黄、蓝三原色为主要色彩,使画面看起来鲜艳夺目。整个画面就如富丽堂皇的橱窗,仿佛有美妙的音乐从里面流淌出来,吸引人们在它面前驻足观看。

我们可以从这一作品中明显看出,画家根据主观意愿自由地重新创造客观形体,并以多视点表现描绘的对象,这就是立体主义的造型方法。毕加索自己也曾说:“我自问,人们不应只是画他所见到的东西,而要首先画出他对事物的认识,这才是绘画自身的价值,而对事物如实描绘并不在此列。”画家先将物体的形象破坏和肢解,然后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将已经解体的几何小块重新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幅画。这就是立体主义绘画。这样一来,虽然与原来完全不同,但是画中的形象又带给人们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此,立体主义美术是作者依据主观意图进行的自由创造,而非对客观对象的踏实描摹。这就是立体主义的独特之处,又是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共同特点之一。

《格尔尼卡》

壁画《格尔尼卡》可以说是毕加索众多代表作中最为突出的一幅作品了。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遭法西斯德国战机野蛮轰炸,为抗议这一无耻暴行,毕加索整整工作了一个月的时间,无比激愤,废寝忘食地完成了这幅大型壁画。

画中主要描绘了大轰炸的情形,其中有五个成人、一个婴儿、一匹马及一头牛。地上有一个已经牺牲的战士及残缺肢体,一把折断的剑还握在他的一只手中,剑旁边的泥土里生出了一朵花。左边是一个怀抱死去婴儿的母亲,她正在仰天痛哭。右边是一个高举手臂,从烧着了的楼房上跳下来的女人,楼房的下面蹲着一位妇女,好像惊慌失措,正朝着画面的中心奔去。一匹垂死的马占据了画布的中央,它的身躯被一支长矛刺穿了,一头野牛立在马的旁边,带着胜利的神气,好像在端详这个场景,显出很得意的样子。一只朝上张着嘴的鸟出现在牛头和马头之间,另有一位妇女从窗子中探出半个身子,她身材巨大,手里还提着一盏灯,一道亮灯投射在尸体上面。

虽然这幅作品中没有飞机、炸弹、坦克、枪炮这些构成现代战争要素的一丝影子,代之的是看似与其不相关的牛、马、女人、灯等一些物体,但是它的深层意义已非表面形象所能承载。关于《格尔尼卡》的象征意义,自其诞生以来,就争论不断。据画家自己所说,画面正中的马,象征了西班牙人民,它发出了嘶烈的哀鸣;左上角的牛头,象征了残暴与黑暗,它露出了狰狞的笑,其他形象则象征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苦难所造成的恐怖气氛,黑、白、灰三种颜色是画面中仅有的颜色,这三种颜色不仅赋予画面强烈的节奏感,适应于紧张而刺激的气氛,而且使毕加索自己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得到充分的表现。

在此作品中,通过立体主义的变形、任意组合以及超现实主义夸张、象征的造型手法,毕加索极力将人民遭受的苦难和法西斯的残酷暴行揭示出来。据说,法西斯占领巴黎时,一位德国军官在偶然见到这件作品时问在场的毕加索:“这个难道就是你的杰作?”毕加索当即回应道:“不!你错了,这是你们自己造出来的作品!”

十四、康定斯基和抽象派

俄国的康定斯基同荷兰的蒙德里安创立了抽象派,它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存在至今。

从事绘画之前,康定斯基(1866~1944)是莫斯科大学学法律的学生,因为对艺术有强烈追求的兴趣,他毅然放弃了法律专业。做为第一个只画抽象作品,并举办“视觉音乐”展览会的艺术家,康定斯基认为在美术之中,选择适当的形、色、线,并将它们加以排列组合,从而来表达人类的纯粹情感,要比单纯模仿自然更为重要。他希望美术像音乐一样纯粹,摒弃一切题材的客观对象。他还认为色彩、点、线、面应该成为画家表达主观情感的手段。他并不是用五彩缤纷的颜色和自由奔放的笔触创造抽象画面来简化和概括事物,他之所以这么做,是为赋予形态及颜色以一种“新的精神意义”。

康定斯基是20世纪抽象绘画的首创者。最开始,在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写实风格作品创作之后,康定斯基感到疲倦和无趣,于是,决定暂不作画。因为他相信暂停创作有助于艺术思维的进步。“1980年的一天”,康定斯基在他回忆录中如下描写,“我画完速写,一路沉思着回到家中,打开画室门的一刹那,我忽然遇到一幅难以形容的、炽热如光的美丽画面。我手足无措地站着,吃惊地盯着它。这幅画全部由明亮色块组合而成,没有任何主题及客观对象,当我走近它时,我终于认清了它:那是我自己的写生,只不过倒放在画架上……于是我明白了:表现东西和模仿自然形态对我的画面是有害的,我再不需要它们了。”

通过这次偶然的发现,康定斯基不再看重物象特征的意义,甚至认为可以抛弃它。1910年,康定斯基尝试了他最初的一幅抽象水彩画创作。从此以后,他便成为了一个抽象主义者。

康定斯基十分注重艺术形式。他的抽象主义作品受到了前辈大师的影响,但又超越了他们,这是因为,尽管在塞尚和毕加索那里,都存在变形夸张的成分,但无论如何,他们的作品并未完全脱离客观对象的限制。例如,画面经过变形,苹果还是苹果,它仍可以辨认出来,然而在康定斯基那里,客观对象彻底不复存在,代之的是抽象的点、线、面和各种色块。康定斯基的油画画面正是由这些绘画“元素”构成的。

康定斯基的音乐修养十分深厚,他常常将音乐的形式要素(音符、调子、旋律、节奏)比拟于绘画的形式要素(点、线、色彩等),努力做到像处理音符那样来处理画面中的色彩、线条和形状。他甚至将绘画看作是视觉的音乐,音乐性很强烈地表现在他的画面之中。

抽象派

我们周围的生活里,有些东西具体实在可见可触,有些东西则抽象难懂。一些无形的东西,如食品的味道,化学气味及音乐的节奏旋律等,都包含在抽象的存在物这一范畴之中。音乐通过各类节奏的谐调变换创造出一种抽象的美,从而带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因此音乐被称为抽象的艺术。其次,因为由无比丰富的感情与思维所组成,所以人的主观世界也只有抽象性。

美术当中的“抽象”是针对于“具象”来说的。无论是大到宇宙天体,山川地貌,还是小到飞鸟鱼虫,瓜果梨桃,人类及其一切用品,都是具体的并有各自的形状。美术家如果要对其加以表现,就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用写实手法模仿自然形体来表现的美术作品,即为具象美术。但具象美术同样由点、线、面、块、色等因素构成,而这些因素不代表任何具体形象。它们就是抽象的形式,由于本身也能给人以为美感,又被称作抽象美。抽象的形式与任何绘画以外的具体物质无直接关系,因此它是纯绘画因素。将抽象因素的美感作用加以扩展的绝对化是通过将这些纯绘画因素孤立起来,推向极端而达成的一种结果。而这正是抽象派致力追求的。

康定斯基在《论艺术中的精神》一书中,将抽象派的理论简要归纳如下几点:

①艺术家应从客观物象的自然表象中解脱出来,因为艺术是主观感受的产物。

②与具象形式相比,抽象形式更有意义,更具表现力和召唤力,更能揭示事物的内容与本质。

③每个点、线、面、色做为形式因素独立存在,它们是绘画本身,而并非具象物体的附属物。

④同音乐一样,美术也是通过本身的因素传递感情。美术中的点、线、面及色彩分别同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音响对等,美术中存在的长短、粗细、浓淡,又像音乐中蕴含的强弱快慢,均可以传递十分微妙的情感。

⑤理解抽象艺术需要一种超越感情的领悟力和更高的智力,这是一种内在的眼睛与精神。

⑥抽象艺术也反映现实,但它反映的是精神现实,而非物质现实。因此它是更高一切的现实。

抽象派分两种:一为感情的抽象,一为理智的抽象。前者又称“热”抽象,与表现派似近,强调主观感情与个性的自由表现;后者又称“冷”抽象,它吸取了立体派的一些因素,强调理智与逻辑的合理调配。康定斯基是两类型的最早实践者,但他的整体风格与艺术主张还是倾向于“热”抽象,即以表现个性及感情为主。

严格来说,很早以前,就存在对画面中抽象因素的发现,原始图画中出现的抽象线条以及中世纪德国早期风格中呈现的几何图案,都是优秀的范例。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曾在他的《文艺对话集》提到:“形式美对于我来说,并非大多数人理解的关于动物和绘画的美,而是直线和圆以及通过尺、规将这些直线和圆组合成的平面的立体图形……这些形状的美,按他们的本质来说,是一种绝对的美,而不像别的事物那样,美是相对的。”这番话可被视作抽象派理论的先声。

十五、蒙德里安和他的画

蒙德里安(1872~1944年)是“风格派”(又称“新造型主义”或“几何风格抽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荷兰人,也是荷兰当代著名的画家。他于1918年发表了风格派运动的首个宣言。他认为,对待艺术应用理智和逻辑,像科学那样精确,不保留个人特点,也不表现出情感成分,这样才能在艺术上求得稳定和平衡。“冷”的抽象就能用来定义这种理智的抽象画面。

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风格派认为直线最具美感,因此他们极力推崇直线,并一度想把风格派办的杂志叫做《直线》。在风格派艺术的成熟阶段,他们作品中的直线没有斜线,只有水平和垂直两种形式。“纯洁性、必然性和规律性”,是他们的共同追求。蒙德里安的作品几乎是直接地表现出这些性质,他用直线、矩形或方块,用简化的红、黄、蓝及中性的黑、白、灰等色彩来表达这种性质。他的作品中绝不会出现具体的物象,只有红、黄、蓝三原色及黑、白、灰中性色的一些大小不同的矩形,这些矩形都是由水平线和垂直线组成。就是这种作品中,满足极端简化和极端单纯的造型要素。

终其一生,蒙德里安的创作始终在努力实践他倡导的“新造型艺术”美学。这种美学致力于通过几何定理式的造型原理,使画面协调,并通过“纯粹的色彩和线的纯粹关系”来实践“纯粹的美”。

《红、黄、蓝构成》

这是一幅最能反映蒙德里安艺术思想的作品。照蒙德里安的看法,红、黄、蓝三原色能够在色彩上显示出最大的效果。这幅给人以简洁、稳定、冷静之感的画作即是通过搭配三原色并杂以黑色横、竖直线间隔而完成的。

《百老汇的爵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