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30876000000020

第20章 对中小学生的西洋画教育(5)

蒙德里安晚年居住在纽约时,创作了这幅著名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整幅画面仍然以垂直线和水平线构成,但是铜管乐器般明亮的黄线取代了以前没有性格单调的黑线。点缀其间的是霓虹灯般的红色和蓝色的小点,爵士乐的节奏感在这里呈现无遗。站在画面前方,纽约市夜间的节奏不难感受和体会。密如蜘蛛网的垂直水平线条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百老汇直角相交的道路。蒙德里安既喜欢纽约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又钟情于爵士乐,于是他用爵士乐的节奏配以绘画手段完成了他最后的杰作。我们仿佛可以从这幅作品中听到爵士乐摄人的节奏音符。

十六、米罗和他的画

米罗(1893~1983)是西班牙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和雕塑家,我国北京、上海、杭州都曾展出过他的原作。米罗以小孩子的纯真眼光看待世界,用充满象征意味的形状和纯净的色彩,创作出许多幽默机智、和谐的画面。他既是一位擅于自由抒情的画家,又是一位能够将儿童艺术、原始艺术及民间艺术揉为一体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简洁、单纯、幽默,富于想像力,充满了装饰趣味。通过将线和形进行巧妙的组合,他制作了很多大型的壁画。1982年的世界标足球赛在西班牙举行,米罗虽然90高龄,但仍受邀为比赛设计了徽章和招贴。

米罗的世界充满幻想、空想和幽默,表现在他作品中的丰富想像力为全世界所公认。

《哈里昆的狂欢》

米罗的第一幅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布上油画即是这幅《哈里昆的狂欢》,极具代表性。在一所房间中,开向夜空的透视窗洞给人一种奇怪的空间被翻转的感觉,因为窗子内的空间是封闭的,故而衬托出窗外空间的无限。室内正在举行狂热的集会,一个叼着烟斗的人仿佛凝视着观者,眼神忧伤。各种各样的野兽、小动物及未知的小生物将他包围,他们全部快活无比。

以上形象的主题多次重复出现在米罗的作品中,例如长耳朵、眼睛、鸟还有叼烟斗的人等等。因为钟情于一种辉煌的梦幻形象,米罗超现实主义阶段的作品很具特色,易于辨认。

十七、波洛克与“行动绘画”

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作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杰克逊·波洛克最为人所知的便是通过在画布上滴溅颜料后创作,这种方式对当时及以后的美国抽象派绘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波洛克来说,抽象派绘画主要就是将抽象性和主观随意性结合起来,如他自己所言:“我开始作画时并不清楚自己要画什么,直到画完后,我才明白我究竟画了什么。”

波洛克大部分作品与其他抽象派绘画一样,在画完后才随便取一个题目,这题目与作品本身往往并无直接的关系。就像比利时当代抽象派绘画大师德拉奥那样,他在回答中国记者提出的问题时说道:“为了使看画的人知道自己看的是一幅画,我们才给画起个名字,这对于我自己的作品本身毫无意义。因此,所有的画名都是作品完成后才诞生的。”

波洛克的作画方式极为特别,于此,波洛克另有一种解释,他谈道:“我的画不需要在画架上完成……我需要一个坚实的表面顶住画布。我在地板上作画则感受更自在,觉得与画更为亲近,更加感到自己是幅画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游走于画布四周,着手从画布的四面去画,名副其实是‘人在画中’了。”“我随后进一步摒弃诸如画架、调色板、画笔等画家常用的工具。枝条、泥沙、刀子及滴流着的液体的颜料,或者掺沙的原涂颜料、破玻璃,还有其他不相干的东西成为我喜欢用的颜料。”一般来说,画画的时候,他将画布在地板上平铺,然后,拎着颜料桶在画布上奔跑,种种颜料、油漆或汽车喷漆就从被戳了洞的桶里流出来,随着他的跑动,洒落在画布的不同部位,造成一种无法复制谜一般的效果。正因为如此,波洛克的抽象派绘画又被人们称做“行动绘画”。

十八、西洋画欣赏教育活动的组织

关于西洋画的欣赏教育活动的组织工作,我们首先要遵循美术欣赏教育后的原则和步骤。与此同时,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发展水平及西洋画的特点,来安排既便于操作,又适合欣赏教育要求的活动组织过程。

低幼中小学生年龄偏小,又要全面培养中小学生的艺术素质,考虑到这两个因素,我们要做到,将每一次的欣赏活动与实际操作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才会使整个活动静动相宜,既有视觉体验,又积累了操作经验。这样看来,欣赏促进了创作,创作反过来能够深化欣赏的体验,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简单说来,以下几个环节就是一次完整的西洋画欣赏活动中必不可少的。

整体感受,自由谈论观看作品后的第一印象或感觉

美术欣赏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它能给中小学生带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在所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的同时,中小学生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将认知对象转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再朝着美术欣赏的殿堂前进的过程中,对艺术品的第一印象是中小学生迈出的第一步,这时应把中小学生鲜活的个人体验放到优先的位置上,在此基础上才能讨论其他问题。例如,在欣赏马蒂斯《忧愁的国王》的时候,老师刚一展示作品,中小学生就忍不住地一片“哇!”的惊呼,他们有的兴奋地摇晃着身体,有的好奇地睁大了双眼,有的大叫“真漂亮!”“真好看!”反应各不相同。显然,他们被画面中鲜艳丰富的色彩、奇形怪状的、不规则的形状吸引住了,这就是他们对这幅作品的初步印象。这是没有被教师修正过的最原始的、最真实的直觉体验,它伴随着一种创造性知觉活动,可被视作中小学生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如果老师立即采取制止,阻拦甚至呵斥的手段来中止中小学生的这种反应他们不守规矩的态度,那么中小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折,他们的良好情绪和审美心情也很难形成。在同艺术品相遇的一瞬间,中小学生汇集了他们所看所感的所有东西,在这基础上表现出的特定表情、姿态、动作和声音十分珍贵。这些东西会奇迹般地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谁能说这不是一件好事呢?这时,教师不仅应支持和鼓励中小学生展示他们的表现欲,给他们表达自己感受的时间,而且还可以同中小学生一样,作出自己真实的反应。这样做的话,有助于消除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识别要素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来认识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题材等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逐渐养成这样一种好习惯和能力,即透过画面描绘的故事的情节和具体内容,去进一步感知隐藏在具象中的抽象形式的意味。关于这一步,教师可以用“你看到了什么”的提问做为线索,对中小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发现作品中点、线、形、色等要素。要给中小学生认真观察和自由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可能主要从具体事物,即作品描绘的东西“像什么”的角度来观察和感知,例如,在《忧愁的国王》这幅画中,中小学生在其中认出了许多他们熟悉的事物,如“青蛙、树叶、人、人的手、眼睛、小提琴、小婴儿、大石头”等等。能从一幅抽象画中看出如此众多的东西,表明中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活跃的思维。虽然这还只是属于日常知觉,但中小学生欣赏能力发展的良好开端就此开启。孩子们在讨论中还提到,他们看到了一些属于形式语言的东西,例如“线条”,红、黄、蓝等各种“色块”,各种形状等,这些都是造型艺术魅力的根本所在。

外在环境的烘托作用

外在描写的内部往往蕴含我们真正要寻找的美。中小学生在学习中,主要就是去发掘隐藏在线、形、色等这些外部要素中的情感和意味。在欣赏《忧愁的国王》时,学生不仅要发现作品中对树叶的形状、颜色以及它的飘落进行的描写,还应体会通过这些描写所要表现的哀伤的情绪。作者还巧妙的运用了色彩的布局来烘托出无助和绝望的气氛。虽然有暖色,但是始终是冷色占据主体。

中小学生往往是通过寻找外部要素这一活动,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两种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伴而行的。为了便于教师理清关系,现将在实际活动组织中同时进行的两项活动分为两步,这样更能突显它们各自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深入体会作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中小学生对作品的外在描写和所要表达的内部情感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感受之后,就会形成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有了整体把握之后,同学们的心中已经可以给作品命名一个自己认为最贴切的名称。在命名的过程中使他们又重新对作品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入的体会和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中小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是整体感受,然后对每个外部要素进行逐一分析和体会,最后将体会和感受进行融合,从而形成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欣赏与创作

欣赏完一幅作品,往往能激发中小学生自己进行创作的灵感。而在创作之前,必然会回味所欣赏的作品的创作手法。作品的视觉意象定会在学生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在回想的过程中,学生也慢慢对自己接下来要进行的创作有了一个初步的方向。

付诸创作

在欣赏完一幅作品之后,学生在创作时不自觉的学习和借鉴画家的手法和技巧,还会适当的添加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也有学生会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从而用自己的表现手法进行全新的创作。外部媒介和材料可以充分激发中小学生的创作灵感,如可以在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抒情诗》后,用音乐来做素材让学生们用线条和色彩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或者在欣赏《忧愁的国王》后,让中小学生用色彩贴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对故事的感受等。

作品赏析

在学生创作完之后,教师一定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和点评。评价的时候不应只是教师来对孩子们的作品进行逐一点评。而应将权利放给学生,可以让小作者自己来给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进行欣赏和点评。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还应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作品并不要吝啬对别人的赞美。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还增强了他们创作的自信心。

十九、西洋画赏析

在西洋画欣赏教育中,除了对话法这一基本方法外,还有一些方法也非常值得尝试。

再现法

我们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设施再现作品中的情境,让幼儿们亲身体会作品中的情景从而更容易感受作品的思想。例如真的去布置一个山洞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穿“山洞”这一活动,来体会《拉斯科洞的马头》中发现拉斯科油顶壁画时的有趣经过。并模仿着在“山洞”顶进行创作,体验洞穴壁画创作的艰辛和乐趣。又如,将《睡莲》中的情景转移到幼儿们最熟悉的自然中的池塘。让幼儿亲身观察和体会,从而使幼儿更容易的理解莫奈的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就使幼儿积累了相关的感性经验,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从而为幼儿欣赏《睡莲》和理解莫奈印象派那独特的表现手法奠定了感性基础。

比较法

把将要欣赏的作品与幼儿已欣赏过的作品进行比较,通过对作品表现手法、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的比较,从而提高幼儿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和理解能力。例如将《缠线》和《拾穗》加以比较,帮助幼儿感受《缠线》中画面的宁静与安详,并通过比较作者不同的描写手法,从而发现作品中表现形式与情感表达的有机结合。又如在欣赏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成》时,可以将其中的一种颜色遮盖起来,从而让幼儿感受平稳的画面和均衡的构图。

入境法

只有真正的进入作品所描绘的场景,才能更深入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就需要幼儿们展开充分的想象。如让幼儿们想象自己就置身于充满流水声和鸟鸣声的丛林,感受卢梭的《丛林组画》中所描绘的场景。还可以让幼儿们想象自己就坐在吉卜赛厨娘的身边,静静的感受《睡着的吉卜赛姑娘》的意境。丰富的联想可以帮助孩子们更真切的感受画中所要表达的感情,从而达到欣赏的效果。又如可以让幼儿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双目失明,而老师就坐在自己身边为自己讲述周围的美好景象,感受盲女对光明的向往。

表达法

在欣赏过一些西洋画作之后,在孩子们的心里已经对各个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鉴赏活动来让孩子们把他们对波洛克、蒙德里安、马蒂斯、梵高、毕加索、米罗、卢梭等大师的作品以及作者本人的一些看法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他们很自然的会从色彩、造型画家的表现风格等专业的角度来寻找作者相互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加深了他们对画家的了解和对他们作品风格的把握。

模拟法

欣赏西洋画时,不仅要细心观察作品的外在因素,还要试着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亲身去体会,模仿作品中人物的动作,体会作品中人物当时的感受。

下面是西洋画欣赏教育案例。

二十、波洛克和他的“行动绘画”

目标

1.欣赏波洛克的画,体会绘画艺术内容和手法的多样性、丰富性,初步接触“抽象画”、“行动绘画”等术语。

2.能大胆地表达自己对波洛克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能说出其画面中所运用的色彩和线条,激发欣赏西洋画的兴趣。

3.尝试以波洛克的作画方式,在自由和忘我的状态下创作自己的作品。

准备

实物投影仪,《西洋画欣赏》教材中的波洛克作品《会聚:第10号》,其他作品若干,波洛克作画过程的照片或幻灯片。

作画工具与材料:水粉笔、毛笔、刷子、皮球、废旧材料、各种树叶、枝条、喷雾器、干的和稀释的水粉颜料、2K和8K的铅画纸等。

过程

1.出示波洛克的几幅作品,让幼儿自由观察和讨论。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它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画一样吗?有哪些不同之处?

讨论后教师讲述:世界上有很多不同风格的画家。有些画家善于画实物,他们画的人物、花、草、山、水等非常逼真。也有些画家喜欢画一些抽象的作品,在他们的作品中只有一些颜色、线条和各种形状,但同样深受别人的喜爱,就好像我们看到的这些画。它们的作者是波洛克。在他的画中,只有一些颜色和各种线条,我们称之为抽象画。

3.出示《会聚:第10号》,引导幼儿从颜色、线迹等方面来欣赏,并说出自己对画面的感觉。

4.请幼儿为作品命名,并说出这样命名的理由。最后介绍作者给这幅作品取名为《会聚:第10号》。

5.引导幼儿根据画面的线迹和肌理,感受画家独特的作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