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30876000000027

第27章 对学生进行建筑与雕塑欣赏教育(1)

一、建筑与雕塑的审美特色

关于建筑

建筑是指用各种各样的物体材料堆砌而成的物质产品,是人类为满足自身居住和其他活动需要而创造的“第二自然”,也是人类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空间环境,建筑是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初的建筑主要是为了遮避风雨,防寒去暑而营造的,是人类为抵抗残酷无情的自然力而自觉建造起来的第一道屏障,只具有实用的目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具有了审美的性质,直至发展到以作为权势象征为主要目的的宫殿建筑,供人观赏为主要目的的园林建筑。建筑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文明。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所谓实用性,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的好,住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觉,即使是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览馆,歌剧院,大会堂,高级酒店,园林,如果用起来让人别扭,也会被认为华而不实。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性。

因此,建筑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

建筑的审美特色

1.建筑语言的抽象性

建筑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合,装修与装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建筑好比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以其醒目的巨大形象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和“无形的诗”。建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类,比如圆明园,它集中国各地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于一体且借鉴了部分西方建筑风格。园内建筑巧夺天工,虽形态各异而趣味无穷。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死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且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门艺术形式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2.内外空间的秩序性

建筑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的一种物质实体,是通过空间线条,色彩,质感,体形,尺度,比例等建筑艺术语言造成的一种意境气氛,或庄严,或活泼,或华美,或朴实,或凝重,或轻快,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联想。人们很难具体描述一个建筑形象的具体情节内容,所表现的时代的民族的精神也是不明确,不具体的,是空泛的,朦胧的。正因如此建筑艺术常用象征,隐喻,模拟等艺术手法塑造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是群体取胜造成群体序列的性格和序列展开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这些附属的艺术如华表,石狮,灯炉,屏障,碑碣等。单独的建筑也常用字、壁画、匾联、碑刻、雕塑,来加以说明。比如欧洲古典建筑中的雕刻、壁画就是当时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这些东西,那么这些建筑也就黯然失色了。

3.建筑的文化历史性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是特定文化审美意识的表现。意大利评论家布鲁诺·塞达曾说,含义最完满的建筑历史差不多包含了人类所关注的事物的全部,若要确切地描述其发展过程,就等于是书写整个文化本身的历史。

相比于别的造型艺术类型,建筑与生活的关系更贴近,它从满足人类最低微的物质生活需要到满足人类最高贵的精神生活需要,差不多涵盖了人的生活。人类从生产劳动到娱乐休闲,全都与建筑有关,所以建筑必须反映整个文化本身。特别是建筑是某一文化环境中群体心态的映射,具有整体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绘画、雕塑等创作自由度大,由创作者自己就可以完成,而建筑则是一种集体创作,创作者和产权所有者总是分离,两者彼此制约,使得建筑的主要意义不在于表现某一位艺术家的独特个性,而在于映射某一社会环境下的群体心态。如罗马建筑雄伟豪华的风格,是奴隶主阶层有目的地追求豪华浮夸的美学趣味的具体表现;拜占庭建筑外形粗糙,呆板单一,与建筑内部五颜六色、金碧辉煌的手法不同的对比,着重表现主权和神权的超人气势,显示基督教神秘主义的美学追求;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则利用外观和内在处理的统一,让人觉得向上而动,不仅显示出教会的极端权力,而且展现了市民阶层的勃兴,不仅体现了宗教的超尘出俗的美学观念,而且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美的热烈追求。

民族文化的审美差异性,总是体现在建筑艺术的风貌上。中国民居即为典型的一例:维吾尔族的平顶住宅,蒙古族的毡包,西北的窑洞,湘西苗族的吊脚楼,傣族的干栏式住宅,北京的四合院……有的细腻,有的粗犷,有的轻巧,有的厚重。

我们用感官去感知建筑这种艺术形成时,它不仅是个形式的问题。任何一种形式及其风格的形成都是历史的、时代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交织作用的结果。所以,有人说建筑是一部“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4.建筑的体系

因建筑所属时代、地域、民族或宗教等文化背景的差异,历史上可分为三大体系,即中国建筑体系,欧洲建筑体系和伊斯兰建筑体系。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重要地位。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中国建筑体系同时也影响了东亚和蒙古地区,从而形成了以中国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

欧洲建筑是一种以石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起源于公元前两三千年的爱琴海地区和公元前一千年以来的古希腊,同时兼融古埃及和西亚的建筑传统。古埃及建筑以金字塔和神庙为主,西亚建筑以王宫、神庙和观象台为主。欧洲建筑体系以意大利为中心,在广大欧洲地区颇为盛行,随之又传到南北美洲,以神庙和教堂为主,以及公共建筑、城堡、宫殿、园林,总体来说有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与俄罗斯、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等多种风格接二连三出现。

伊斯兰建筑,包括清真寺、伊斯兰学府、哈里发宫殿、陵墓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是世界建筑艺术和伊斯兰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伊斯兰建筑以阿拉伯民族传统的建筑为基础借鉴,吸收了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建筑艺术精华,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多样的造型,创造了大批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

20世纪兴起了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教堂、宫殿、城堡慢慢退出了建筑舞台,而现代生活所需要的车站、学校、体育场、商场、现代住宅等新建筑则大批大批地登上建筑舞台。而讲究效率和经济的现代人抛弃手工业的、采用石头或木材料的、工期动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陈旧方式,采用了钢铁、水泥、玻璃等新材料和新的工业化的施工方法。暖气、通风、自来水、电梯等设备要求使用新的建筑形式,抛弃按传统地域或民族区别建筑体系的方法,“国际式”风格开始盛行。之后,随着人们对文化多元倾向的追求,一股重新唤起人性、人情和传统的思潮兴起,作品风格愈发多元化,各建筑流派莫衷一是。

关于雕塑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是雕、刻、塑三种创造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玛瑙、砂岩、铜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雕塑又有着多种形式的差别,分为浮雕、圆雕、镂空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雕塑,动态雕塑和软雕塑等。

雕塑是三维性空间艺术最典型的样式,其基本特征是作品自身的实体性。这一基本特征包含着雕塑的内在矛盾:静止和运动、实体和虚空的对立与转化。解决矛盾的方法构成了雕塑特征的不同侧面。再有,雕塑也有着它自身的复杂技术。如玉石的制作工艺,一般人以为是用雕刀刻成的,其实不然,玉石的质地很坚硬,雕刀刻不进去,而是采取琢磨的方法,即在制作时,用各种形状的钻头、金钢砂和水,根据作品的设计把多余部分琢磨掉。更需要先创作泥塑并把它翻制成石膏像做母型,随后做成浇铸用的内外形范,配上浇注系统,就能浇铸出青铜雕塑或水泥雕塑,或玻璃钢雕塑。一般来说,近现代西方著名雕塑家作品的模型都不仅浇铸一件,罗丹的传世名作《思想者》现存于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就共有14件。

雕塑的审美特色

雕塑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比如它能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理想的艺术。

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通过雕塑诉诸视觉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因而被认为是最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具备一定思维导向的雕塑家创作出作品,此作品所承载的内涵通过艺术展示与传达,使观者产生了相应的意念。使得雕塑艺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和表现世界,突破三维的、视觉的、静态的形式,向多维的时空、心态方面探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实用,而是趋向于把生活用品制作得更艺术化,如秦代的瓦当艺术可以说是小件浮雕艺术之精品,大致上可分为卷云纹和动物纹。其构思巧妙,变化多端。动物纹瓦当充满了雕塑趣味,如“子母鹿纹”瓦当,表现一直带着孩子活泼腾跃的母鹿,在只有十厘米的空间内,把生气盎然的生命浓缩起来,有着浓厚的装饰趣味。

在古典时期象征至高无上权威的宙斯和万邦保护神雅典娜,在艺术中已不占主导地位,象征爱与美的维纳斯则逐渐登上艺术的宝座,许多姿态各异,模仿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优美的样式”造型接踵问世,古希腊的艺术家们从人的生活出发,肯定人生,赞美人的美,赋予人的肉体和精神以崇高而十全十美的理想,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人们通过希腊化时代的雕塑家们对维纳斯的创造,可以看到充满人性的女神的永恒的艺术魅力。

同古典时期雕塑相比,希腊化时期的艺术风格多样,既有同古典艺术接近的风格,也有体现这一时期生死搏斗,美丑相争的时代精神、掺入悲剧风格的《拉奥孔》等。希腊化时期的雕塑艺术由于希腊本土雕塑传统依然深厚,成为希腊雕塑艺术的中心。在古典时期,希波战争对古希腊具有深刻影响,严酷的战争培育了希腊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奋发图强的精神,产生了伟大的悲剧艺术,在雕刻艺术中出现了歌颂战斗英雄业绩的主题,无论是表现神话还是现实题材都是与古时代作品不同,产生了具有时代精神的严谨风格,力求表现运动甚至激烈,动作从过去只表现人物的正面发展到表现人物的多种方面。雕刻的技巧更加熟练,逐渐形成一种比例匀称,结构准确,形体明晰的“团块”体系。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驾车人》、《波赛东》、《鲁多维奇宝座浮雕》和《里切亚青铜雕像》等。

雕塑按其功能,大致还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功能性雕塑以及陈列性雕塑五种。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如法国旧石器时代的圆雕、裸女和牝马、野猎等浮雕,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等地发现的五千至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崇拜以及认识人本身、认识世界的过程。

装饰性雕塑是城市雕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类型,这一类雕塑比较轻松、欢快,带给人美的享受,也被称为雕塑小品。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美化人的生活空间,它可以小到一个生活用具,大到街头雕塑,所表现的内容极广,表现形式也多姿多彩,它创造一种舒适而美丽的环境,可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主题性雕塑,顾名思义,它是某个特定地点、环境、建筑的主题说明。它必须与这些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点明主题,甚至升华主题,使观众明显地感到这一环境的特性,它具有纪念、教育、美化、说明等意义。在敦煌县城有一座标志性雕塑《反弹琵琶》,取材于敦煌壁画反弹琵琶飞天像,展示了“丝绸之路”特有的风采和神韵,也显示了城市拥有世界闻名的莫高窟名胜的特色。这一类雕塑紧扣城市的环境和历史,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身世、精神、个性和追求。

二、建筑与雕塑的欣赏

艺术品随着人类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提升而越来越扮演着重要角色。建筑和雕塑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更是从各个角度切入了人类的物质和心灵层面,每一件作品都涵盖着丰富的内容。这里选录的一些作品,原则上不仅考虑到要代表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要兼顾中小学生心理的接受性。不过著名建筑和雕塑的欣赏教育处于探索之中,作品的选择和内容介绍依然有待改善。

万里长城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因长度逾万里,故又称“万里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