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圣贤——杜甫
30884000000003

第3章 祖遗秉承

杜甫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小官僚家庭里。在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衰败,家中清贫,一家人还住在一孔旧窑洞里。他的父亲,只是在山东做了一个小小的县令,事务繁杂,寂寞无名。相比之下,杜甫父亲的名声和功绩远远赶不上他的那些显赫的先祖们。

幼年的杜甫识字之后,他的父亲杜闲就将他们杜氏家族的“黄金家谱”拿给他看。杜甫看得非常仔细,一个字都不漏掉,而且看得越来越自信,族谱里记载了他家多少有名望的祖先啊!他的心豁然大了起来,透亮了起来,感觉有一线天光射进了心底。他的家族曾经是多么显赫啊,可是到了父亲这一辈,却衰败下去了。这使杜甫神色有些黯然。他想,自己一定要担当起振兴家族,重现家族辉煌的重任。

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预、祖父杜审言,都是历史上或文化上占有突出地位的人物,闻名于当时和后世。十里八乡的人只要一提到杜甫,准对人说:“这孩子就是杜审言的孙子。”或说:“这孩子的祖先中出了杜预这样的名人,了不起啦。”幼年时代的杜甫听到人们的这些议论,很是得意和骄傲。因此,杜预、杜审言也自然成了杜甫年幼时心中的精神楷模。

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预是晋代的名将,也是杜甫家族史上最有名的远祖。杜预在晋初曾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后攻克江陵,控制长江上游,为王睿顺流而下,直指建业扫清了道路。因此,杜预为平吴立下了汗马功劳。杜预因为平吴有大功,其辉煌功绩被时人广泛称颂,当时就有歌谣赞他:“以计代战一当万。”后来杜预又对开发江汉沅湘一带的漕运作出了大贡献,南方又有歌谣赞他:“后世无叛由杜翁,熟识明智与勇功。”可见杜甫是历史上有名的英雄人物之后。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也是了不起的诗人。杜审言,字必简,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进士,曾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同被人称为“文章四友”。杜审言自恃甚高,曾对人夸口说:“吾文章当得屈宋做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可见杜审言不仅诗文写得好,而且是一个气魄极为宏大的人,一个因自信而非常狂傲的人。能这样的狂傲与自负,足见其文学天赋之高。杜甫为有这样的一位天才诗人的祖父而感骄傲,颇为自得。由于幼年受到家学的熏陶,而且生活在祖父的文学光环之下,他自然从小也非常希望在诗歌上建立像祖父一样的名声,从小也像祖父那样的自信、自负与孤傲。

在杜氏族谱上,除了杜预、杜审言两位名人之外,还有很多显赫人物。杜甫家族在南北朝做的官很大,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襄阳的望族,永嘉之乱以后,西晋王室南渡,杜预的儿子杜耽也跟着南去,并在江南的朝廷里做大官。后来杜氏家族越来越兴旺,南北朝达到鼎盛,有做左丞、侍郎的,一般也都是太守、刺史。但入隋以后,官却越来越小,多为县令、县尉、员外郎之类,杜氏家族已经由一个儒学世家慢慢转变成了一个文学世家,直至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已经纯然一介文人了。尽管如此,杜氏家族也不失为一个有着悠久做官传统的名门望族。杜甫的这些先祖们曾经历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祖先都“列之以公侯伯子兰”,这样显赫的官僚家族的祖先们,被杜甫视为楷模,使他以他们为榜样,继承儒家思想,树立比常人更加高远而宏伟的目标。

由于杜甫年幼时就在精神上承接了杜预、杜审言这两位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名人的精神内核,因此他幼时就怀抱着远大的理想,一切都要朝最高水准看齐,其立足点之高,近于纯粹而完美的理想主义。在这些家族楷模人物的精神熏陶之下,杜甫五岁时开始吟诗,以凤凰等为吟咏对象,出口不凡。

杜甫的外家则是一个与皇族沾亲带故的家族。

尽管杜甫的母亲因病早逝,但杜甫年幼时,外祖母还健在,因为失去了爱女,外祖母更加疼爱杜甫。杜甫的外祖家是河东一个盛大的家族,在洛阳有着豪华高大的宅第。杜甫住在洛阳二姑母家里的时候,外婆就常把杜甫接过去住,把他当作心肝一样地疼爱。杜甫从外祖母那里感受到了亲情与温暖。杜甫的外祖母、外祖父均是皇室之后。他外祖母的父亲,是唐太宗第十子纪王李慎的次子义阳王李琮,也就是说,杜甫的外祖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孙女,而杜甫的外祖父的母亲又是高祖第十八子舒王李元名的女儿,也即唐高祖的重外孙子。外祖家气派非凡,势力强大。杜甫也因外祖家的关系,与皇帝的血缘关系并不算遥远,在血统上,杜甫与皇室沾亲带故。他出身在一个“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战”的特权世家。

因为外祖母的疼爱,使杜甫从小除了受到父系祖先精神的熏陶之外,还受到了来自外祖母家的文化气息的熏陶。由于外祖母家是皇亲国戚之豪门大家,所以杜甫从外祖母家受到的精神熏陶亦不可低估。

尽管杜甫的外家是一个盛大的家族,但外祖母家所承袭下来的并不全是皇亲贵族的荣华富贵,而是一幕幕悲惨绝伦的人间惨剧。杜甫年幼时,他的外祖母还健在,常给杜甫讲武则天当政时他们皇族所受到的残酷打击。外祖母家的那段悲惨辛酸的历史,特别是这段历史中几个关于“孝”的故事,深刻地打动了杜甫。

武则天时期,为了防止李氏皇族推翻自己的统治,武则天对唐太宗的子孙大肆杀戮,唐太宗的孙子李琮被拘于河南狱,其妻关在司农寺。李琮就是杜甫外祖母的父亲。杜甫的外祖母那时每天穿着布衣草鞋,衣衫褴褛,形容憔悴,徒步往来于两处监狱,为父母送饭。那可怜样子让大街上的人们见了很受感动,都说她是“勤孝”;杜甫的外祖母为了让她父母吃饱,自己常常是饿着肚子,尽量为父母亲送些好吃的东西,有时自己还不得不上街乞讨。

杜甫外祖母的两个兄弟行远、行芳发配在川。行远到了成年,将被杀。行芳还小,应免死,但他抱住行远啼哭不放,请求替他哥哥去死,但监斩人不听他的,他说:“哥哥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我和哥哥一起走好了,为他在路上做个伴儿,他不害怕的。”当时听到的人都落下了眼泪。最后他和哥哥一起慷慨赴刑场,西南的人同情行芳,称赞他是“死悌”。

这些“孝悌”到极至的悲惨家世,使杜甫的心灵深受震撼,“孝悌”之心深入到了他的骨髓,这使他从小就极重视亲情,非常孝顺自己的父母、姑母、先祖及亲人,这为他以后成为一个人情味极浓的人民诗人打下了基础。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漫游齐鲁之后归洛阳,特意筑陆浑庄于偃师县西25里的首阳山下,那里就有远祖杜审言和杜预的坟墓。杜甫就住在墓边,守护先祖的墓庐,缅怀他们一生的功绩。这一年的寒食日,杜甫还写祭文祭奠杜预说:“小子筑室,首阳山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这里所说的不敢忘本即是不敢忘了这个远祖,不敢违仁即不敢违背远祖的仁德。可见杜甫的孝,不仅仅只是简单地祭奠先祖,而是含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即要继承祖先的优秀精神遗产。杜甫把“孝”提高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