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不少朋友对我诉说各自人生旅途中遇到的种种心理困境。现在,让我们来一同寻找走出心理困境的自救之路。
谁不希冀人生的坦途?然而,坦途是靠自己踏平坎坷开创出来的。人在旅途,生活带给我们的心理困境司空见惯。由此造成的心理困境是人生固有的内涵,不经历心理困境的人生是一种缺憾和不完美。诚如歌德所言:“没有沾着泪水吃过面包的人,是不会真正懂得人生之味的。”
人们习惯于以成败论英雄,而成与败的真正分水岭,在于能否在心理困境中自救。不善于自救者,偶遇心理困境便不能自拔,甚至感到心灵仿佛遭到灭顶之灾,使人生之路半途而废,上演出人生的悲剧。这是弱者的人生走向。善于自救者,即使在生活的泥沼中也可以趟出一条平坦的路,最终赢得成功的人生。这是强者的人生轨迹。
我们都愿意成为人生的强者。那么,我们就要探寻心理困境的自救之路。
“耳不听心不烦”——回避法。
当人陷入心理困境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自救策略便是回避法:回避、躲开、不接触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脑中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灶。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兴奋灶。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耳不听心不烦”正是说的这一道理。因此,在体验到某一心理困境时就该主动回避,不在导致心理困难的时空中久久驻足。比如,家里的事使你“勃然火起”,就赶快走出家门去上班或串门;办公室里的事让你“郁闷不乐”,就赶紧走出去转一圈。如上可算是客观回避法。
此外,还有主观回避法,即通过主观努力来强化人的本能的潜抑机制,努力忘掉或压抑自己不要去想不愉快的经历,在主观上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注意力转移是最简便易行的一种主观回避法。在你痛苦愁闷的时候,集中精力动手去干一件有意义的事,“一心不可二用”,也就回避了心理困境。
“横看成岭侧成峰”——转视法。
并不是任何客观现实都可以回避。有时候,同一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陷入心理困境;从另一角度看,就可以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相传有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二儿子晒盐。为两个儿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愁。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这大晴的天,伞可不好卖哟!”于是为大儿子愁。每逢阴天,老太太搞咕:“这阴天下雨的,盐可咋晒?”于是为二儿子犯愁。老太太愁来愁去,日渐憔悴,终于成疾。两个儿子不知如何是好。幸有一智者献策:“晴天好晒盐,您该为二儿子高兴;阴天好卖伞,您该为大儿子高兴。您这么转个个看,就没愁发喽!”老太太依计而行,果然心宽体健起来。
事情常有两面性。是是非非,好好歹歹,得得失失,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何必非把一件事死往坏里想?上面故事的变格生活中到处有。单位里发奖金60元,张先生叹息:唉,就60元,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喽!于是就烦。李先生欣喜:哎,还有奖金可发,我以为奖金泡汤了呢,好,于是就乐。学校里考试,两个学生同是由原来的80分进步到85分,学生甲心里想:90分都没达到,真倒霉,真笨,真没出息,我真是完了;学生乙心里想:一努力就有进步,行,我还行,下次再努力。于是二人感受不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看来,在审视、思考、评价某一客观现实或情境时,学会转换视角,常常会使人感到痛苦不堪的心理困境转眼化为乌有。
“酸葡萄与甜柠檬”——自慰法。
伊索寓言说,一只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不感到痛苦。心理学便借用这寓言,把以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以求自我安慰的现象,称为“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
不错,在自慰时所谓的理由不过是“自圆其说”,但确有维护心理平衡,实现心理自救之效。在心理困境中,人常常需要这样调解。单位里评职称,不能每人一份,为此茶饭不思也太不值,这次不行还有下次。何况,没职称也一样称职,有实实在在的业绩就不掉价,何必为个虚名玩命?况且,论起公平不公平,还有比我更倒霉的,何苦把自己想成最不幸?恋人无情分手傍了大款,也好。根这样的人果真成婚,说不定要倒大霉,早跟她“拜拜”,岂不是免了后患?
这不是“精神胜利法”吗?别把精神胜利法瞧扁了。有些不如意的事摆在那里,如若能改变,当然该向好处努力;如若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就该宽慰自己,接纳自己,承认现实,摆脱心理困境,追求精神胜利。这总比垂头丧气、痛不欲生、精神残败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笑是精神消毒剂”——幽默法。
据说,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位脾气火爆的太太。一天,苏格拉底正与客人谈话,太太突然跑进来,大骂苏格拉底,并随手将脸盆中的水泼在苏格拉底身上,局面十分尴尬。这对许多人来说,在心理上简直是突然栽进痛苦的泥潭。苏格拉底却笑了笑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有大雨。”一言解颐,他妻子也禁不住笑出声来,窘困的气氛为欢笑所代替。英国首相威尔森在一次演说进行一半时,台下有人喊:“狗屎!垃圾!”这分明是指责他演讲的内容。但威尔森这位干练的政治家却微笑以对装糊涂:“狗屎?垃圾?公共卫生?各位先生,我马上就说这个社会问题。”就这样,他不仅没有陷入困境反倒赢得一片喝彩。
笑是精神消毒剂,幽默是走出心理困境的阶梯。当学习、工作和生活受到挫折时,当人际交往出现僵局时,幽默的行为,幽默的语言,常常能使困境和窘迫化为轻松和自然,从而使精神紧张得到放松,淡化痛苦,化解误会,稀释责难,和缓气氛,释放情绪,减轻焦虑,摆脱困境。
“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低调法。
人出于本能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这是个人进取社会进步的一种心理驱动力。但“物极必反”,一味不切实际地以过高的期望值来对待人生,势必有更多的挫折感。我的心理咨询个案一再表明,心正是太高让一些人每天都在郁闷愁怨的心理困境中消磨宝贵时光,终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心理根源。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绪冲突越大,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结论。
于“官”念,于“钱”途,于物欲,低调期望值无可非议,于事业,于学业,也该如此吗?正是这样。
虽然,“志当存高远”一向为人称道,但没有芸芸众生何谓社会?虽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向有人欣赏,但没有小小兵卒何谓军队?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座珠峰。群星虽没有太阳的耀眼,同样熠熠生辉;群山虽没有珠峰的高大,同样勃勃向上。“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拥有了小草的境界,便告别了心理困境。
“大雨过后有晴空”——宣泄法。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用意志力量压抑情绪,表现出通常情况下的谈笑自若,这种做法虽可以用来应付某些社会场合的要求,但却会把由挫折引起的紧张累积起来,最终导致精神崩溃,带来更大的身心危害。比如,愤怒如强加抑制,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时刻有毁灭自己或他人的危险;悲痛如强加抑制,不随泪水宣泄出来,不仅会危害身心健康甚至会气绝身亡。如同闷热的夏天唯有一场大雨,才能使空气一新晴空万里一样,困境中的心理重压也只有宣泄出来,才能赢得心理上的一片“晴空”。
宣泄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理智性的合理宣泄,如对父母、老师或同学诉说心中的痛苦,或者打开日记,让心中的苦水顺笔端宣泄出来。二是情感性的合理宣泄,如在适当场合和时间,大哭一场,一任泪水横流;大叫一阵,一任怒火喷发。据说美国某任总统的办公室内设一装满细沙的沙箱,每当总统大人怒不可遏之时,便挥舞双举猛擂沙箱,以宣泄心中的怒气。宣泄法是明智之举,是陷入极度心理困境的即时性的最佳自救策略。
“失之东陷,收之桑榆”——补偿法。
人无完人。一个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难免有某些缺陷或劣势,因而影响某一目标的实现。人可以采取种种方法补偿这一缺陷或薄弱环节,以减轻或消除心理上的困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一种补偿是以另一目标来代替原来尝试失败的目标。著名指挥家日本的小泽征尔,原是专攻钢琴的。他在手指摔伤而灵敏度受到影响后,一度十分痛苦。后来他毫不犹豫改学指挥而一举成名,从而摆脱心理困境。另一种补偿是凭新的努力,以使某一弱点得到补救,转弱为强,来达到原来的目标。希腊政治家狄塞西尼斯因发音微弱和轻度口吃,使他不能演讲,他下决心练习口才,把小卵石放在嘴里练习讲话,并面对大海高声呼喊。最终他的语言劣势得到补救,成为闻名的大演说家。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升华法。
文豪歌德年轻时曾遭受失恋的痛苦,几次企图自杀。但他最终把破灭的感情当素材,从爱情焚毁的灰烬中得到灵感,写出了震惊世界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挫折与困境,绝非人们所祈求的。因为它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压抑和焦虑。善于心理自救者,却能把这种压抑和焦虑的情绪升华为一种力量,引向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在获得成功的满足的同时,也清除了心理压抑和焦虑,实现积极的心理平衡。古之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膑、不韦、韩非、司马迁等,之所以为万世传颂,就在于他们在灾难性的心理困境中以升华法而拯救了自己,塑造了强者的形象。在人遇到挫折时,一味憋气愁闷,或颓唐绝望,都无济于事;做出反社会的报复行为更是下策。这都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正确的态度和对策是:化挫折失败为动力,做生活的强者。
“当自求解脱,切勿求助他人。”这是佛祖释迦牟尼寂灭之前最后的一句话。我们不一定要皈依佛门,我们也不该拒绝他人的帮助,在必要时寻求他人特别是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正是人格成熟的标志。但是,我们都有佛心,我们都应该自救。先哲老子早就断言:“自胜者强。”是的,当我们为心理困境所扼时,的确应该首先学会自救,最终依靠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