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研究中不乏对天人关系的探索,但鲜见对人文生态学和易学研究的比较。易学思想中蕴含的丰富的环境生态思想特别是人文生态思想,因为语境差别,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本文试以对周易大传的浅见,对易学中的人文生态学思想略作阐发。
1 生态学、人类生态学与人文生态学概念辨析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学科。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生态学的视野已经越来越关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总体上讲,人类生态学依然把人作为一个生物种群来看待,探索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在自然层面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在本质上把人类定位为以求生本能适应环境的被动机体。这尚不是我们探讨的人文生态学,但为人文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于维民先生认为:人文生态学是人伦哲学和生态科学相互渗透、整合而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人类生命优质化进程与生态系统关系的一门科学。只是这些研究比较局限于城市历史研究的领域。
人文生态学应当研究人类思想传统的积累和演变,以及文化之间的互动对于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影响作用。人类各大思想传统中都隐含了人与自然之间正当的互动的理想期待。至于历史上是否曾经出现过那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历史学家们尚存争议,但这些思想传统对今天的启发意义却是学界的共识。这种启发主要表现在,传统思想中隐含的生态哲学和自然伦理,对于今天的人类生活方式具有价值取向上的指导意义。
2 彖传中的顺、正、交通的思想
周易《彖传》分上下两篇,是对卦名、卦辞的注释。《彖传》本来独立成篇,列于经后,今通行注疏本分列六十四卦。据传是孔子所作,据高亨先生考证,认为非出一人之手。《彖传》对于理解卦名、卦辞的含义是基本门径。从《彖传》中也可以看出易经传递的人文生态哲学思想。首先是随顺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乾坤两卦的理解是理解周易的切入点。此两卦的《彖传》集中体现了和谐与随顺的思想。比如乾卦:
《彖》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这段引文是对“利贞”的解释。利贞,就是有利于贞问之事。倘若按照人文生态学研究的领域来发问,就是人类如何与自然处理关系才会平安。“乾道”就是天道,天道变化的结果是使得万物各得其性命之正。自然界的各种存在者,都具有自身最佳的状态。所谓性命之正,就是这种最佳的存在状态。万物如果各自成就自身最佳的状态,形成的是有序的生态自律状态。万物之间相互扶助,相互支持,达到最高的和谐状态,也就是“泰和”、“太和”。达到这种状态,人文生态学的设问就可以得到圆满的解答了。
以上是乾卦的《彖传》中提供的结果。如何达到这种结果呢?坤卦的《彖传》提供了方法原则。坤卦: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
这是说,万物都是靠坤的原则才能达到“正”的生存状态。易的精神就是“生生”,所谓“生生之谓易”。按照坤的原则生存,才能顺承天赋。前文讲,必须顺受其正,才能达到太和状态,从而处理好人文生态学提出的问题。此处,坤卦《彖传》说明了万物应以坤的原则作为途径。坤的原则,也就是坤的德,“厚载物”。坤的原则就是包容。《彖传》提供的生态伦理就是对万物的包容。如何才能做到对万物的包容呢?需要依靠沟通。
《彖传》非常重视沟通、交通的重要作用,分别在泰卦和否卦中作了解释:
泰卦《彖》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否卦《彖》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
天地交通,万物才能各正性命,才能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天地不交,万物不通,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能量和信息不能交换,就会有危险。何谓天地万物的交通呢?就是不以人为的方式,隔断本来具有的共感状态。人不会把自己从环境中隔离出来而生活在技术建构的环境当中,不会把人所选择的动物、植物等等具有与自然环境之间动态信息和能量交换的存在,根据人的意志隔离出来。隔离出来就不能交通了,也就不可能达到顺受其正,和谐共生的状态。为了强调天地交通的重要性,《彖传》在归妹卦中进一步指出:
归妹卦《彖》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
至此,《彖传》所描述的人文生态学思想的框架就形成了。这是《彖传》人文生态学思想的理想状态和实现的原则。这对于实现太和状态仍然是不够的。
3 彖传中的养、感、恒久思想
《彖传》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要能持久。仅仅提出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没有长时间的坚持,没形成常态的生命实践,也还是无法达到太和的状态。因此,《彖传》提出了颐养的思想:
颐卦《彖》曰: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首先,《彖传》的作者认为,天地本来的品德就是养育万物的。如果不被干扰,天地自然对万物的影响总体上是趋向积极的、成长性的。如果人类不能体会到这一点,对自然抱有征服或者改变的意图,其实反而会破坏这种天然的状态。如何避免这种风险呢?要根据人的群体文化特征来决定。如果人类的群体文化是质朴的,那么不需要有任何的干预就会自然保持那种敬畏自然的状态。否则的话圣人就需要通过贤能的人来影响人,通过养育万民,来传递这个消息。本来万民会随顺天命而自养,但当文化鼓励的欲望误导了人民,就需要有贤人的努力来平衡。圣贤回复这种平衡的方法是“感”:
咸卦《彖》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可见,万物化生的前提是天地之间的感通。天下和平的前提是圣人对万民人心的感通。感通是万物和谐共生的基本条件。天地何以颐养万物,靠天地的交感。这种感应,是天然的能量平衡系统。五行运化的运动状态,就是这种感通的表现。此处不作展开。圣人何以能够颐养万民?靠的是对民心的感通。从这个感通的过程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天地万物各自的特征和需要。从而恢复自然本来的平衡就成为可能。从而,《彖传》中的人文生态学所主张的不是单纯以人类理性为核心的、高高在上的、人类中心的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而是将自然视为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复杂系统,以切身的感通经验作为颐养生态的动力。这才是正确的方向。此外,《彖传》进一步指出这样的努力仍需要以恒久的积累才能最终实现:
恒卦《彖》曰: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这是非常明显的人文生态学思想。少数深切体会到感通和颐养的人长时间地坚持一种生活实践方式,会出现形成普遍的习惯,这样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最终实现和谐转变。从这个持久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天地万物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目前各种生态主义的思潮都主张将思想落到实处,也有不少人身体力行。当然,生态伦理的思潮如果从周易《彖传》的宇宙高度来理解这种生态实践,而不是从特定的群体认同出发,维护小范围的名义之争,生态文明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这当然还需要一个时机的问题。周易《彖传》所主张的人文生态学思想,对顺时的思想也作了阐释。
4 彖传中的顺时思想
《彖传》中的人文生态学思想重视顺时的作用,这涉及整个生态文明转变的成败。正确可行的思想和实践,只有出现恰当的时机才有意义。不恰当的时机出现的恰当的思想和实践,在实际上仍然是不恰当的。人文生态学所提出的问题,如果要得到有效的解决,必须从顺时的角度去思考损益的问题。周易《彖传》中指出:
损卦《彖》曰: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这是说减损和增益,盈余和满虚,都受时位因素制约,过刚应予减损,过柔应予增益,唯有居于中正才是损益得当。很多生态主义者,行为看上去很激进,很多做法可能违背了这个损益的原则,当然,也就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在当前的境遇中,就应当以当前的适当方式去达到对天人关系的损益平衡。
益卦《彖》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这就是说,凡有所为,也必须遵循与时俱进的常道。脱离了这个常道,是没有办法取得成效的。
《彖传》的顺时思想充满了人文生态学的大智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很多生态主义的阵营,比如生态男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等等,都没有很好地领会人文生态学的顺时思想。
5 小结
正当写作本文的过程中,偶然看到《草原文化的生态魂》一书。这是一部人文生态学著作。可以说这部“洋溢着智性与诗意”的生态学著作体现了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生态学智慧。“作者明确提出,中国的农耕文化,得益于内蒙古高原绿色生态屏障的保护,草原文化凝结了草原上各游牧民族的智慧;爱护草原、珍惜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植被,也是我们建设生态文化的重要精神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