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养性,简称修养。身是命,服务于自性的载体;性是神,是主导命运的上司:性命是一个系统的两个部门,性以命为寄托,命以性而生华。无性则命绝,无命则性无所依,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因此,修身离不开养性,性养而后身修。
古人素重修养,今已名存实亡,虽有修养之意,却无修养之力。究其因,不外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近二十年气功席卷大江南北,参入者数千万之众,然而有筑基功夫者,万不见一。所幸者劳命伤财,众人为健康投资不可谓少,心力不可谓不坚,有成效者了不可得,所谓的"大师"们应承担责任。种种是非颠倒,自迷犹可,更迷他人,老少皆是,如痴如醉,手舞足蹈。形似疯痴,却言发气(可能受气太多,需要发泄),神经兮兮。花钱买罪受,你说他迷信,他说你愚痴。是可忍,孰不可忍。奈何!众人昏昏。
今为健康计,为未来计,复修养之真义。鉴前人之经验,不敢以明白者自居,唯愿唤醒有识之士,明辨慎思。
生活中,我们要求修身、治心、悟道。说成功人士都有好习惯,懂得节制,天天坚持自己的必修功课。曾国藩的必修课是写日记、巴尔扎克的必修课是每天必写作。有的人是每日必锻炼身体、有的是每日必读史若干、有的是每日必闭目静坐若干时间,有的是每日必挥毫练字以养性等等,不一而足。必修课持之以恒,大道无形,实际已经找到修身养性的捷径了。路在自己心中,他人不知,书上没有,唯有自知。所谓"至乐无如读书,养心莫善寡欲","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内不欺己","小人治迹,君子治心",等等。这些古人修身养性的格言,至今的确仍有借鉴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更新,科技在发展,信息资源在传播,修身养性也要随机应变,也要灵活应用,也要因事因时因地的有所不同。不可墨守成规,不可刻舟求剑。病万变药亦万变。现代社会,讲求要有经济观念,讲求经济效益,讲求人脉就是钱脉,人际关系就是生产力,态度就是生产力。所有的资源和信息,要设法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方式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这与己与人与社会都是有益的。如果有很多资源不知利用、不知挖掘其经济效益,那么这种资源就好似闲置,就没有合理开发和管理。譬如同学关系、同乡关系、战友关系、校友关系、等等,这种关系就是资源,就有可以开发的可能性,就存在产生和拉动经济效益的可能性。我们修身养性的目的是为什么?这是一个必须明白的问题。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葛亮在卧龙岗好为梁父饮,目的就是治国平天下。就是为了出山,而不是老死卧龙岗。所有修身养性,其目的都应该是为了实践,在实践中建功立业。而不是皓首穷经、之乎者也、脱离现实生活。必须学以致用,必须和实践接触,在实践中发挥修身养性的功用。所以,修身养性要随机应变。《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兵因敌而致胜,水因地而致流。所以,修身养性,也要灵活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