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义生活的这座山城叫白河县,处在秦头楚尾的位置。
从湖北方向过来,沿着汉江南岸的公路西行,在白石河与汉江的交汇处,有一座突起的山头,白河县城就建在山头上。远望上去,最高处的山尖是魁星楼,其他房屋根据山势起伏层叠而筑,临水的三面崖壁峭拔,长满葱绿的树林。崖壁顶端的高楼似乎要摇摇欲坠,很是惊险。崖壁低处的江岸上,则是长长的河街,房屋大多半边悬空,人称“吊脚楼”。
一条隧道射进白河县城下方的山肚里,横穿而过,这就是越水钻山艰难曲折的襄渝铁路。
公路盘旋而起,来到山头上的县城主街,两旁店铺密布,夹杂着机关单位的牌子。主街的周边还有许多小街道蜿蜒而去,交叉纵横,织在山头上,宛若迷宫,让人难辨方向。如果没有本地人带路,你在石台阶上走了许久,抬头一看却又绕回到原地,不辨东西。有人把白河县城叫“小重庆”,主要是就地势结构而言的。
其实,白河一直是汉江上著名的水运码头,古称“南走巫夔,北通商洛,东扼均房,关南险奥,白河尤属襟喉”。据说,旧时有一面山坡上全为客栈,上上下下的船工均要在此过夜。有的于此安了家,有的在此有相好。人说陕南的美女出在白河,她们说话婉转动听,皮肤白皙细嫩,对人热诚大方,这可能与该地过去的市井繁荣、风水奇美、人员流动有关吧。
白河满城可见结着鲜艳红果的楠木,它质地坚硬,是贵重的建筑材料,可制造船只、器物等。还有枝繁叶茂的香樟木,淡香迷空,驱蚊杀菌,湿润气候,美化环境。
这个山城旧社会时最热闹的地儿是老河街,它顺着山的北麓、汉江的南岸而建,号称五里长街,是汉江水运兴盛时形成的自然集市。房屋多是砖木结构,带小阁楼,防火墙,青瓦顶,明清风格。一边靠山,一边临水,早先从江中的船上看河街,木楼挨挨挤挤,悬空的半边支撑着一排排林立的木柱,非常壮观。现在外围修起了一条千余米长的防洪堤,将河街保护起来。
老河街中间有一座红星桥,把长街分成东西两段,西边称上河街,东边叫下河街。在清末民初,上河街居住着陕西、山西、******商人;下河街则由黄州帮、武昌帮商人把持。红星桥外就是汉江古渡,在过去,秦巴山区的土特产在河街码头装船运下汉口,京广杂货又在此卸船疏散。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时,河街上经商的店铺尚有六百余家。随着襄渝铁路畅通,汉江大坝修筑,沿江公路铺成,河街却因交通不便而渐次衰败。但住的居民仍不少,生活气息依然浓厚。
白河老河街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是因地势狭窄,靠山那边的许多院落建在半坡上,于是就有众多的石条铺成的台阶通往。像河街176号对面的丁家道,踩着数十级光滑闪亮的石条台阶爬上去,才能到达院子的门口。喘着粗气儿抬头一看,院墙高耸于眼前,气势宏伟逼人。这种崎岖不平,增添了白河老河街的特殊景韵。
白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覃彬带着我逛河街,他说街上的旧房子很便宜,每平方米不超过1000元,3间房子的地基也就几万元。现在做投资,将来会升值的。
我们看到一栋小楼,是县农具厂的旧房,共3层,838平方米,已挂牌出售,楼前有房管人员正登记数据。我问了一下,说是已被人用30万元买走了,算算多便宜啊。
不过,曾有外地商人来白河考察投资,但跑遍全县的1450平方公里,满目是莽莽群山和深深的沟壑,竟然找不到一块超过1000亩的平地,无法建厂房,只好放弃。
按照南水北调的要求,汉江上游陕西境内的出境入库水,不能低于二级标准,这对秦头楚尾、陕西省海拔最低的白河县来说,是很大的任务。山城坡陡无法截流,也找不到建污水处理厂的地方,最后只好设计成把污水排到山城下方河沟低处,再把污水通过二级、三级泵抽到对面20米高的半坡上来进行处理,费事费力费钱。
山大沟深、地薄人稀,这是白河的状况,也是诗人郑国义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