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古代楹联
31941000000055

第55章 天马行空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字少穆,福建福州人,嘉庆进士。曾同龚自珍、黄爵滋、魏源等提倡经世之学。初任河道总督曾主持整治黄河。调任江苏巡抚后,又积极兴修水利。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湖广总督任内,严禁鸦片,成绩卓著,为当时禁烟派代表人物,继又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既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诗人,在联艺上也是一名高手,从他留传的不少对联中,可见一斑。

幼年奇对

林则徐童年时,在附近私塾读书,校舍前面有个水面较宽的池塘,农家喂养的鹅鸭常年放养到池塘里,任其自由早出晚归,不需专人看管。私塾老师在教学批卷之余,常到池塘堤畔柳荫下漫步,欣赏大自然美景,借以解除劳倦。

一天午休时,老师又走到池塘畔,见群鸭凫塘,自由自在地戏游觅食,看得高兴,未曾费思,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句上联:

母鸭无鞋空洗足

这是睹景来兴偶得的奇句,边走边想,久久觅不到适合的对句,一时沉入苦思之中。回到塾堂,仍在摇头摆脑哼着,自鸣得意。

课堂里的林则徐,闻听老师左一句“母鸭”,右一句“母鸭”,问清了原委,为解师难,林则徐随即续成下联:

公鸡有髻不梳头

林则徐这一句吟出,塾师大为惊奇,不由地慨叹道:“后生可畏!”

次年春天,塾师带领学生到鼓山海边春游踏青。大伙儿竞赛爬山,登上峰巅,凭眺南疆,海阔天高,真是江山如画,一览神怡。

老帅为启迪学童灵感,向大家提议说:“我们登的是山,看的是海,就用山海二字作联首,各作一联,以记春游雅兴。”接着又鼓励大家道:“看谁对得快、对得好,谁就夺冠。”

学童们听罢老师的话,顿时安静无声,个个都在脑筋打转转,而最无对出的是林则徐,他走到老师跟前不慌不忙吟出他的“山海对”: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林则徐率光对出之后,其他学童也陆陆续续对出一些平淡的句子,都不能称老师的心,唯独林则徐的对句,老师同学公评第一,获得春游联冠。

海边春游回来,恰好姑父来访。姑父是位通经史的老学究,林则徐从小就爱听姑父谈今道古,所以把春游赛对的情况,滔滔不绝地讲给他听。姑父听了,想再出联考考内侄。忽见厅堂镜屏上画的花鸟是一对栩栩如生的雉鸟,姑父睹画得句,指着屏画戏对道:

山鸡舞镜

出句容易对句难,岂知林则徐脱口对出:

天马行空

姑父不但没有难倒小侄子,反而自惭老不如少,对林则徐的钟爱与期冀就更深一层了。

12岁时,塾师和姑父积极推荐林则徐到县里去应童子试。父亲看他年小不放心,亲自送子赴考。开考那天,考堂中特别拥挤,父亲只得把林则徐扛在肩上进考场领考卷。一监考官见状,笑对林则徐道:

子将父作马

旁边的考生听了,哄堂大笑。父亲不好意思地放下儿子,显出一副尴尬的窘态。林则徐见状,即回监考官道:

父望子成龙

笑声戛然而止,满场的人无不投以惊羡的目光,特别是考官对林则徐有了深刻的印象。三场考毕,林则徐稳夺魁首!

题联自勉

林则徐在未仕前,正是狂热求知的黄金时代,为了鞭策自己,曾自题一联云:

定而后能静

言之必可行

上联的意思是说坚定志向,然后才能静下心来做学问、谋大事,语源《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下联的大意是说一个人说话要算数,说到做到,即言必行之。语源《论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林则徐此联,今天仍有启迪作用,教育人们要具有坚定的理想和意志,要有言行一致的作风,不要思想动摇和口是心非。

道光十九年(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查禁鸦片,自题一联悬于衙署: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上联阐明海洋之所以广阔深沉,是因他不择细流,包纳百川之故。下联说崖壁高耸,陡峭入云,不知经过了多少万年的风侵雨蚀,依旧岿然雄立,原因是它没有丝毫杂念与邪欲。全联以实带虚,表露作者宽大的胸襟和无私的操守,足见英雄本色。

挽关天培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得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密切协作,多次击退英帝国主义的攻击,使敌人胆战心惊。但是清廷以道光皇帝为首的投降派,先罢掉林则徐的官,继而置关天培于死境。

1841年2月25日,18艘英舰向虎门发起猛烈进攻,关天培率将士400余人孤军死守靖远炮台。由于清政府投降派在议和声中放弃抵抗,两广总督琦善拒发援兵,结果关天培弹绝粮尽,全军壮烈牺牲。林则徐遭罢官待罪之际,惊闻战友殉职噩耗,悲痛欲绝,用血和泪撰写下气壮山河的挽联: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凛,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上联“问何人”句,是将矛头直接指向琦善、耆英一伙投降派的。人民不会忘记这位杰出的水师将领、民族英雄,在淮安县建修了“关忠节公祠”,并将林则徐的这副具有历史见证意义的挽联重刻悬挂在祠中。当时因害怕遭文祸,竟把原联的“问何人”改成“问何事”,削弱了语气。

下联的“双忠同坎凛”,是说同关天培和衷共济,坚守海疆,一道殉职的麦廷章,他们两人一生坎坷不得志,但其视死如归,忠勇卫国的高尚民族气节,令敌人也感到钦佩。坎土禀,意困顿,不得志。

全联气势磅礴,读之令人激愤难平。

左宗棠挽林则徐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林则徐从云南引疾还闽,道出长沙,派人到湘阴柳庄召左宗棠,相晤于湘江舟中,二人宴谈一夜。次年,林奉命挥师广西,病逝于广东普宁途中,左宗棠闻讯,撰此联以挽:

附公者必皆君子,问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联用对比手法,指摘投降派是陷害忠臣的“小人”,赞扬逝者是护国长城,惠民时雨,是两百多年以来少有的民族英雄。

联中的“出师未捷”指的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奉命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病逝途中。这是作者受时代局限所作出的哀叹,也是此联的秕糠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