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名酒(学无涯丛书)
32017900000002

第2章 中国国酒——茅台酒(2)

罗伯特先后两次来到中国,找过孙中山,见过袁世凯。经过多方奔走,多方游说,中国政府于1914年5月做出参展决定。中国政府馆正式开幕后,巴拿马博览会逐步进入高潮。各国展品经其本国代表详细介绍、演示,观众反复比较、交流,突出者渐获公论。当时,以农业产品为主力的中国展品,一开始是没有多少特别吸引力的,每日参观者不是很多。茅台酒更是装在一种深褐色的陶罐中,不仅包装本身就较为简陋土气,而且又是陈列在农业馆,杂列在棉、麻、大豆、食油等产品中,一点也不起眼。

因茅台酒有在南洋劝业会获奖的历史,很受中国代表团推重。怕这样有竞争力的展品被埋没在农业馆,于是有的代表提出将茅台酒移入食品加工馆陈列,以方便突出其位置。搬动时,一位代表不慎失手,一瓶茅台酒从展架上掉下来摔碎了(此即后来传为佳话的《怒掷酒瓶》故事来源)。陶罐一破,茅台酒酒香四溢。中国赴赛监督陈琪等人在南洋劝业会评奖时就品尝过茅台酒,在旧金山中华会馆的宴请中,喝的也是茅台酒,知道茅台酒酱香馥郁,且有空杯留香的特点。见此不免灵机一动,于是建议不必换馆陈列,只需取一瓶茅台酒,分置于数个空酒瓶中,并去掉盖子,敞开酒瓶口,旁边再放上几只酒杯。正好利用农展馆展品气味不浓,闲人不多的特点,任茅台酒挥洒香气,随专业人士品尝。茅台酒酒香主要是由酒中的代谢产物产生。敞开的茅台酒在酒及其香充分暴露,更为浓郁。此举果然非常奏效,博览会会场里的参观者们纷纷寻香而来。更有好奇者顺手拿起酒杯,争相倒酒品尝,一致“咂、咂”交口叫绝。农展馆里因之一时人头躜涌,热闹非凡,很快产生了轰动效应。

茅台酒获国际大奖消息传来,茅台酒一时身价百倍,经济前景看好。于是很快,茅台酒既成为贵州及全国各地商贩争相抢购的对象,也成为资本家和官僚争相投资的对象。重利之下,茅台酒获奖这件天大的好事,引发了一桩不愉快的事情。茅台镇“成义烧房”和“荣和烧房”两家生产茅台酒的作坊,几乎同时亮出茅台酒的品牌,将自己的产品冠以“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字样。然而金牌究竟应该归谁,两家酒作坊因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互不相让。仁怀县商会出面调停,但两家各执一词,争执不下。调停未果,两家只好到县府打官司。

当时的仁怀县知事覃光銮收到状纸后,感到十分为难。其时,茅台酒获奖的消息虽已见诸报端,民间更是传得沸沸扬扬。但是,毕竟奖牌奖状县里都还没有收到,具体获奖情况无从说起,更不知大奖最终应花落谁家。“成义烧房”和“荣和烧房”双方过去又都的确一直以茅台为品牌,所酿的酒一律统称茅台酒。不同的是各家在“茅”字之前冠上老板的姓来加以区别。成义烧房的创办人是华联辉,故产品称“华茅”;荣和烧房的创办人是王立夫等人,故产品称“王茅”。过去坊间向以“华茅”或“王茅”分别相称,听者也自心里明白,并不曾弄错或相混淆过。可如今一较真,名称还真成了大问题。并且两家也都送有样酒送巴拿马博览会参展,似乎均有理由宣称自己获奖。问题更难办的是,覃光銮知道这两家烧房都有着不凡的背景。成义烧房、荣和烧房是茅台镇茅台酒业的两霸,在省里各有后台,哪一家也不能轻易得罪。于是覃光銮知事知难而退,知趣地不作判断,而是径直向省署呈文,把矛盾上交了事。奖牌归属官司打到贵州省公署,当时的省长刘显世收到呈文,派专人前往南京国民政府查询此事原委,终于弄清了获奖的来龙去脉。

原来,当初为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国民政府农商部向全国各地征集产品前往参展。茅台酒大概因曾经有在1905年“南洋劝业会”上获奖的记录,早已列入农商部征集产品的名录。贵州省长公署自然不敢怠慢,派人按农商部名录要求选送。“华茅”和“王茅”两家依例均该应征,于是各自送去了自己的茅台酒。农商部官员收到贵州展品后,发现这两种茅台酒均产于一地,均用黄褐色土陶罐为酒瓶。除标以“王”、“华”一字相别外,名称相同,包装相同,而且两家都冠有“茅台烧房出品”字样,这与国际上其他各国商品称谓极不协调。于是就将两家茅台酒作为一个产品,按国际惯例操作,以“茅台造酒公司”为生产厂家,以“贵州公署”名义送去参展。

农商部向贵州公署使者说明情况后,遂委托使者将茅台酒分别于两个国际博览会所获的大奖金牌和证书带回贵州。

贵州省公署收到奖牌和奖证后十分高兴,遂召集获奖单位和有功人员,召开表彰大会,向获奖者分发奖章奖证,并举办盛大宴会以示庆祝。对两家茅台酒作坊之争,为平息事端,也出于事实公允,省长刘显世在会上以折衷的方式下达了裁定:“巴拿马赛会茅台酒系荣和、成义两户选呈,获奖一份,难予分给,……勿庸发给造酒之户,以免争执,省署留作纪念”(也有一说是交由仁怀县商会保存)。同时宣布,两家均可继续使用茅台品牌,标明“荣获巴拿马太平洋国际金奖”字样,而茅台镇一应其它造酒“烧房”则不可擅用。仁怀县覃光銮知事、商会和成义、荣和两家“茅台烧房”听到省长指令后,均表示皆大欢喜,不再争执。

中国赴美赛事监督兼筹备局局长陈琪当年写的《我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纪实》,就通过“筹备时期”、“赴赛时期”、“结束时期”三个方面,对参赛全过程进行了较系统、详细、真实的记录。现存于中外的大量史籍史册和专家考证,为茅台酒获奖这一史实提供了详尽的铁证。

红军与茅台酒的故事

1935年6月16日,红军不战而占领了仁怀县城和茅台渡口。红军将士有幸享用了历史悠久的茅台酒。早在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而扬名天下。但是,解放后,茅台酒定为国酒,却是因红军长征路过茅台,曾以茅台酒解乏、治伤,茅台酒支援了红军,加之品质上乘,为周恩来所钟爱。80年代以后,许多老红军在所写的回忆录中,对茅台酒仍然记忆犹新。

聂荣臻元帅回忆:“在茅台休息的时候,为了欣赏一下举世闻名的茅台酒,我和罗瑞卿同志叫警卫员去买些来尝尝。酒刚买来,敌机就来轰炸。于是,我们又赶紧转移。”成访吾将军回忆到:“茅台镇是茅台酒的家乡,紧靠赤水河边,有好几个酒厂和作坊。政治部出了布告,不让人进入这些私人企业,门都关着。大家从门缝里看,见有一些很大的木桶和成排的水缸。酒香扑鼻而来,熏人欲醉。地主豪绅家都有很多大缸盛着茅台酒,有的还密封着,大概是多年的陈酒。我们有些人本来喜欢喝几杯,但军情紧急,不敢多饮,主要是弄来擦脚,恢复行路的疲劳,而茅台酒擦脚确有奇效,大家莫不称赞。”

曾三将军回忆:“在长征路上,我深深感到脚的重要。道理很简单:长征是要走路的,没有脚就不能行军,没有脚就不能战斗。大家不是听说过‘红军过茅台,用酒洗双脚’的故事吗?这不是假的,因为用酒擦洗是最好的保护脚的办法。”

耿飚将军回忆:“这里是举世闻名的茅台酒的产地,到处是烧锅酒坊,空气中弥漫着一阵阵醇酒的酱香。尽管戎马倥偬,指战员还是向老乡买来茅台酒,会喝酒的组织品尝,不会喝的装在水壶里,行军中用来擦腿搓脚,舒筋活血。”

杨成武将军回忆到:“奉命转移到茅台镇,著名的茅台酒就产在这里。土豪家里坛坛罐罐都盛满了茅台酒。我们把从土豪家里没收来的财物、粮食和茅台酒,除部队留了一些外,全部分给了群众。这时候,我们指战员里会喝酒的,都喝足了瘾,不会喝的,也都装上一壶,留下来洗脚活血,舒舒筋骨。”

萧劲光将军回忆:“茅台镇很小,茅台酒却驰名中外。我们在茅台驻扎了三天,我和一些同志去参观了一家酒厂。有很大的酒池,还有一排排的酒桶。我们品尝了这种名酒,芳香甘甜,沁人心肺,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有些同志还买了一些,用水壶装着,留在路上擦脚解乏。”当时,国民党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污蔑红军在茅台酒的酿酒池里洗脚。时任国民参议员的黄炎培先生,嘲笑国民党反动派的无知,挥笔写下一首《茅台酒》:

喧传有客过茅台,

酿酒池里洗脚来。

是真是假吾不管,

天寒且饮三两杯。

1945年,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黄炎培等人去延安访问。他把这首诗抄给毛泽东、周恩来和陈毅看,受到大家的赞扬。解放以后,黄炎培先生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1952年,黄炎培先生来到南京,上海市市长陈毅前去会晤,并设宴款待。席间,饮茅台酒。陈毅提起旧话,赞佩黄先生当年仗义执言,难能可贵,退席成诗一首:

金陵重逢饮茅台,

万里长征洗脚来。

深谢诗章传韵事,

雪压江南饮几杯。

金陵重逢饮茅台,

为有嘉宾冒雪来。

服务人民数十载,

共祝胜利饮一杯。

人人都知道毛泽东善打仗、好抽烟,喜辣椒,就是不喜欢喝酒,就连开国大典的宴会上也是“以茶代酒”。但是对于茅台,他却是有着独特的感情和牵挂,三渡赤水时,他主动邀请周恩来、朱德几位中央领导说:“寒夜客来茶当酒,那时因为当时没有酒啊,现在我们守着酒城为什么还要以茶当酒呢?”话毕,端起茅台酒同位领导人一道一饮而尽。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动询问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周林,关心茅台酒的生产情况,并留下:“要搞就搞一万吨”的殷切期望,不喜饮酒的毛泽东唯独对茅台酒情有独钟。

茅台酒的国酒情节和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有着深厚的关系:开国大典前夕,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定以茅台酒作为开国大典的宴会用酒。从此以后但凡有重要节日、重要庆典、接待外国元首,都首选茅台酒,茅台酒成为国酒逐渐成为共识。在周恩来的外交生涯中,茅台酒更是运筹帷幄的利器。日内瓦会议,周恩来携茅台酒和电影《祝英台》赴会,尼克松访华,周恩来以茅台酒宴请尼克松和基辛格帮助他成功地打破中美关系的冰坚。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平生喜欢喝酒,喝酒最喜欢茅台酒,“四人帮”被党中央一举粉碎之时,邓小平高举酒杯,兴奋地说;“让我们把这绝世内乱一口喝尽”。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署,敲定香港回归日期,邓小平在世界各国媒体面前胜利地举起了茅台酒,向世界昭示了东方巨龙的腾飞。

知识链接

由于对历史资料考证的不足,现人们一般只知道茅台酒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却不知道稍后,在始于1915年下半年,结束于1916年的“巴拿马加州博览会”即当时一些中文报刊所提到的所谓“三志赛会”上,茅台酒又一次获得国际大奖。虽然也有不少学者知道茅台酒还曾在“三志赛会”上获金奖,但却又误以为“三志赛会”只是“巴拿马赛会”的分会场,把两个金奖混为一谈,未能给与相应的重视。事实上,在茅台酒在1915年8月至1916年6月之间,先后获得了“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和“巴拿马加利弗尼亚国际博览会”金奖。在不到1年的短短时间里,连续获得两届世界博览会的金奖,这在中国历届赴国际博览会的酒类展品中,恐怕是绝无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