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政治演进
32854100000050

第50章 戊戌政变

“戊戌政变”是慈禧太后一生当中发动的第二次宫廷政变,两次政变都以慈禧太后的胜利而告终,也都成就了她垂帘听政的政治野心。戊戌政变宣告了百日维新的结束,导致晚清政局发生重大转折,是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图强的主张,光绪帝一心想改变国事贫弱的局面,于是决心接纳维新主张。

1898年5月,反对变法的恭亲王奕祈病死,康有为即刻鼓动帝党官员上书敦请变法,光绪帝于6月11日颁布由翁同龢草拟的《定国是诏》,变法运动正式开始。光绪帝任命康有为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一职,准予专折奏事,赏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四品卿衔,擢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变法期间,光绪帝发布了上百道变法诏令。

随着变法运动的高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与维新派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变法诏书下达后的第四天,慈禧就强迫光绪连下三道命令提拔后党,并在内廷布满亲信监视光绪和维新派的活动。8月24日,光绪帝发布“谕旨”说,他将于10月与太后一起到天津阅兵。此后京城风传届时西太后会废掉光绪。9月14日,光绪帝召见杨锐,并赐予他衣带诏,内容是“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康有为与谭嗣同等见到密诏后抱头痛哭,然后谋划营救策略。

当时朝中所有将领中袁世凯曾长期驻兵朝鲜,知道国内外的形式,也主张变法。于是,谭嗣同以极其恳切的言辞密奏光绪,拉拢袁世凯,给他一些恩惠,希望袁世凯成为勤王保驾之臣。9月16号,光绪帝召见袁世凯,加封他侍郎之职,命其专办练兵事务。17号再次召见了他。

9月18号夜里,谭嗣同亲自去袁世凯所居住的法华寺见袁世凯。试探袁世凯一番后,谭嗣同拿出了光绪帝衣带密诏给袁世凯看,并说:“现在可以救皇上的只有你一人,如果你不打算救皇上干脆立刻就去颐和园告发我,让西太后砍我的头!你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说到这里,谭嗣同用手拍了拍自己的脖子,以示自己的决心。袁世凯听了装出一幅很生气地样子,提高了嗓门说:“足下把我袁某当成是什么人啊!皇上不光是你一个人的皇上,而是我们共同的主子,我和足下都受到皇上莫大的恩德,要救皇上的不只足下一个人!足下如果有什么教诲,我愿洗耳恭听!”

谭嗣同把计划和盘托出,希望袁世凯在天津阅兵那天带领自己的人马辅保皇上,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袁世凯表示:就算豁出命来,也要保得皇上周全!谭嗣同又叮咛一遍,这才离开法华寺。

袁世凯急忙赶回天津,连夜去见荣禄告密。荣禄当即下令封锁进京的重要道路,随后他坐上专列连夜进京向慈禧太后告发。这天深夜,当慈禧知道这件事后大惊失色,立刻采取了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回到紫禁城,将光绪痛骂一番之后把他囚禁在瀛台,自己重掌大权。同时,她下令关闭北京各城门,封锁交通,出动3000军士在全城搜捕维新派人士。梁启超逃到日本使馆见到伊藤博文,请他照会上海领事馆搭救康有为。22日到24日的三天时间里,谭嗣同还策划组织要救出光绪帝,可最后没有成功。

9月24日,梁启超见到谭嗣同,劝他和自己一起去日本,谭嗣同不同意,梁启超再三劝说,谭嗣同也不应允,说“我谭嗣同愿意做为变法维新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第二天,谭嗣同被逮捕。在狱中,他在墙壁上题诗一首“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9月28日,慈禧太后下诏,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押赴菜市口开刀问斩。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延伸阅读

大难不死的“戊戌第七君子”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慷慨就义。他们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戊戌六君子”。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太后最初要处斩的不是6个人,而是7个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当时官至二品的礼部右侍郎徐致靖。

徐致靖(1826—1918),字子静,江苏省宜兴人,思想开明,拥护革新,曾给光绪皇帝上过有名的《人才保荐折》,保荐过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张元济等维新人士。

当年慈禧亲笔批文立即斩决的头一个人就是徐致靖。李鸿章与徐致靖的父亲是同科进士,又是密友,私交很深。李鸿章就想方设法救徐,他求慈禧的红人荣禄帮忙。几经周折,慈禧终于改判徐致靖为“监候”(即死缓)。徐致靖出狱后,一直居住在杭州,改名徐仅叟,意思是“六君子”被害,刀下仅存的老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