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边说过,沈北山从小家境贫寒,但聪慧过人,为曾朴之父曾之撰所喜爱,接到曾家如同养子般地看待,因此,曾朴与沈北山的关系亲如兄弟。沈北山第一次北上京城谋职,曾朴为他送行,言谈之间,全是书生当热血报国的高昂架式。沈北山北上之后,有一天,曾朴在常熟好友张鸿家中游玩,偶尔看到了沈北山寄给张鸿的一封信,信中谈及外省人在京都的苦闷、官场钻营的方法和技巧,隐约透露出想做官的意思。
读了信,曾朴愤然而起,当天夜里即奋笔疾书给沈北山写了一封信:“与子别四余月矣,南禽返巢,时怀朔风,离索之感,积于陵阜。兹从张君映南处,得见手函,并讽妙句;固已抚千里之牍,而梦人长安,读四愁之诗,而神驰西鄂矣……”“注释1”曾朴在信中除了叙旧外,更多的是责以大义,劝告沈北山读书要做大事,不能为利禄所驱使而转移了远大的抱负。沈北山很快回信,申辩自己并未改变初衷,但家贫如洗,受寡母勤劳抚育之恩,不得不求一官职以报答九泉。对于曾朴的劝告,他将铭记于心。“足下以屏除夙习,一志潜修为规我,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钺害身之膏肓,自当终吾之生请事斯语。”
光绪二十五年(1899),沈北山受不了妻子和丈母娘的窝囊气,愤然离家出走,再次返回京城,这段时间他混得并不怎么样,可以用“惨淡”二字形容。最关键的是,朝中大老翁同龢被罢官去职,沈北山失去了政治靠山,在官场上也就自然而然走起了霉运。
官场失意之后的沈北山最初是在常熟同乡、守旧派大臣杨崇伊府中担任家庭教员。杨崇伊的名气不小,传说戊戌政变的起因即是因他向慈禧太后打了个小报告而发起的。杨崇伊有个儿子名叫杨云史,比他老子的名气更大。此公是“江南四大公子”之一,17岁时娶了李鸿章的孙女李道清为妻,曾经追随岳丈出使英国,后来担任大清国驻新加坡的领事。辛亥革命后由海外归国,隐居在家乡虞山,筑楼而居,取名为“江山万里楼”。晚年的杨云史沉沦于花丛中,在武汉迷恋上了一个叫做陈美美的名妓。老牛啃嫩草,往往最容易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武汉的媒体纷纷出动,打探杨云史、陈美美的秘闻艳史,连他们最私密的起居细节也不放过,在报刊上竟相刊登。杨云史写了两首打油诗给予回应,其一为:“妓女千千万万,嫖客万万千千,轮我做了嫖客,便闹得瘴气乌烟。我也莫名其妙,任君听其自然。”其二为:“报是他出版自由,嫖是我个人自由,要怪他家家报馆,先怪我夜夜春楼。只要风流不下流,这其间何必追究?”才子毕竟是才子,当了嫖客还这么冠冕堂皇的文雅,也不简单。
沈北山教的学生就是这个“江南公子”。杨崇伊是曾朴的姑父,沈去杨府执教即出自曾朴的推荐。可惜没教多久,因“意见龃龉”,沈被杨家委婉辞退。事后沈北山感叹道:杨云史本是可造之才,自愧学浅,未能将其琢磨成器。在写给曾朴的一封信中,他说:“北之嗜好与其家学相左,莘兄不以为然,弟又不能自改,意见龃龉,亦无如何之事也。”
“注释2”
这之后,沈北山由岳丈费念慈的同年某人荐了一个馆,是在英年府中当教书先生。史料记载英年出身云:“姓何氏,隶内务,为汉军正白旗人。”此人以贡生考取笔帖式,会看风水,任步军统领右翼总兵,是载漪的党羽。英年有两个儿子要学做八股文、试帖诗,请沈北山去教导。沈北山是翰林出身,英年也不敢怠慢,还算看得起他。有时到书房中和沈北山聊天,谈起宫廷里头的生活,不免提到光绪皇帝。英年属于“后党”,言语间对光绪皇帝很不客气,今天说光绪如何病重,明天说光绪是天阉,不能生育,后天又说光绪天天躲在瀛台看春宫画册。沈北山听不入耳,又不好公开顶撞,毕竟拿了人家工钱。但是,有时候听英年说得太过头了,忍不住也起争执。久而久之,终于又闹了个不欢而散。
接下来沈北山又在张之洞幕府中做过幕僚,可是没干多久又被辞退了。反复遭遇失业,工作没有着落,沈北山回到常熟找恩师翁同龢求助。翁师傅此时已被朝廷责令回籍,命地方官严加管束,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听了门生的艰难处境,摇头叹气,也爱莫能助。不过,翁同龢毕竟当过宰相,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暗自摸了摸“夹袋”,竟摸出一个人来。这次翁同龢给沈北山介绍的东家叫俞钟颖,是翁同龢的一个远房亲戚,早年是总理衙门章京,翁同龢得势时没少提携他。俞钟颖曾任翁家西席,兼接待宾客之责,当时外放到湖北荆(州)、宜(昌)、(恩)施道任地方官。对于俞钟颖,沈北山原来也是熟悉的,他乐颠颠地前去上任,可不知什么原因,关系也没搞好,在俞钟颖处于了不久就再次辞馆而归。
沈北山四处碰壁虽说与失去政治靠山关系极大,但静下心来一想,与他个人性格上的缺陷也有关。据沈北山的好友曾朴、张鸿、吴大澂等人分析:沈北山郁郁之意溢于言表,素来多愁善感。友人常劝他,忧能伤人,不可无事忧郁,可是他仍然如故,想必是少时家贫所导致的性格变异。另外,与他失败的婚姻也有关。一个性格内向的才子,遭到新婚妻子的冷遇和嫌弃,心中的自卑和自傲交替冲突,这种冲突转化成对外部世界的反抗,像火山爆发一样。因此,与人相处也难以和谐。
他像漂在水上的浮萍,经历了一连串的颠簸流浪,再次回到京城时,已是遍体鳞伤。他把自己关在会馆里,草成了一篇长达三千余言的奏稿,要进行一场绝地反击。
有一天,张鸿从户部衙门下班回到会馆,刚到门口就被沈北山拉住了。沈北山一脸严肃,略微还带点兴奋,瞪着眼道:“我的办法决定了,我的性命也不要了,请你看看我写的这篇文章。”说着从胸前口袋里掏出一卷纸稿来。张鸿接到手中匆匆浏览一遍,只见洋洋三千余言,重点是参劾当时慈禧太后手下的三大红人荣禄、刚毅、李莲英,奏请朝廷杀三凶以谢国人。对炙手可热的权威人物敢于虎口拔牙,张鸿不由得肃然起敬,向沈北山作了一揖道:“佩服,佩服,我们一班朋友中,出了你这么一个人,真是荣幸非常,荣幸至极!”
沈北山请张鸿对奏稿提意见,张鸿也不推辞,拿回会馆删繁就简,将三千字的原稿改成了一千多字。稿成清缮,便想请一位御史代为转呈。首先想到的是杨崇伊。这位常熟籍御史思想观念虽说守旧,但毕竟是同乡,沈北山又在杨府中任过西席,不看僧面看佛面,想必总会买账。杨崇伊看了奏稿,口头答应代转。可是回到会馆,沈北山将这事和几位友人一说,朋友们大摇其头,道:“杨崇伊是什么人啊?他可是告发六君子的大恶人,请他代转奏稿,岂不是自投罗网?”沈北山想了一想,愤然道:“我写这份奏稿,就准备要抛头颅洒热血,追随六君子之后。以死劝慈禧归位,本是我的初衷。”
不知什么原因,杨崇伊终究没能代呈这份奏稿。沈北山生性憨直,心中想到的事,无论如何也要执意去办,请杨崇伊代转受阻后,他又想到了一个人。此人姓徐名桐,是个有名的保守派大臣,反对变法,反对废除八股文,嫉新学如仇敌,他经常摇头晃脑地说:“时文五百年不废,必有大道理,只是我辈参不透而已。”徐桐住在东交民巷,此地是外交使馆聚集地,他对那些洋人仇恨至极,常常自称“与鬼为邻”,每逢出城拜客,不走正阳门的近路,而是绕道由地安门出去,宁愿绕行,也不愿见到洋人洋楼。这么个老顽固,自然更不可能为沈北山转呈这份激进的奏稿,不仅不愿意代为转呈,还指着沈北山一通大骂,认为沈背后有人指使,并吩咐门卫将这个疯子赶出去。
京城这边吵闹得沸沸扬扬,远在常熟的翁同龢耳线灵通,早已知道了这事。他久居朝廷中枢,政治斗争经验丰富,深深明白这份奏稿将意味着什么。翁同龢不能看着这个门生闯祸而坐视不管。此时翁家在京城诸事由翁同龢的远房侄孙翁炯孙照料,翁同龢托人给翁炯孙带信,嘱他制止沈北山的痴狂,不能让奏稿转呈上听,并设法将沈带回常熟老家。
两次请人转呈奏稿均告失败,沈北山并不罢休,又挟奏稿来到翰林院,闷着头硬往衙门里闯,无论如何也要将奏稿呈递上去。在张鸿的《续孽海花》中,对当时的情景有很精彩的描述。沈北山快要走到翰林院门口时,前来阻止的翁炯孙正好赶到,见了沈北山,不由分说一把揪住沈北山的衣袖道:“我家叔祖一心栽培你,你难道要恩将仇报?要送掉他的一条老命?”沈北山道:“我做这件事,才算对得起他老人家呢!苏东坡历经几次危机,才不愧为欧阳文忠的门生,你懂得什么?”就这样一个拉,一个扯,地下一滑,两人便滚到了泥土中,沈北山情急之下,用嘴咬住翁炯孙的手指头,竟咬出满口鲜血来。
接下来《续孽海花》中写道:张鸿正好打此经过,看到这一幕,赶紧上前劝架。沈北山和翁炯孙嘴上还在喋喋不休,张鸿看见翁炯孙衣服上血迹斑斑,又看见他右手小指头似断非断地悬在那儿,急忙就近找了户人家,取水洗净,又擦了些药油,用白纱布包扎起来。翁炯孙差点被咬断了手指,怒气仍然未消,愤然说道:“你的奏折有什么用?现在老夫子正在危险的时候,你是想断送他么?”沈北山道:“我这个老夫子决不像你们这样贪生怕死。如果都像你,历史上还有什么可传的人物?”翁炯孙道:“你要做不怕死的忠臣,尽管去做,只要不连累我们翁家便是了。”沈北山道:“你是管不了我的。只有老夫子来阻止我,我才会答应。匹夫不可夺志,你要夺我的志,你配么!”两人你来我往地争执,终究也没有结果,最后由张鸿提议,给老夫子翁同龢发个电报,征询他的意见再作决定。沈北山这才不再吵闹,小声嘀咕道:“等老夫子回电了,他说让我怎么样,我就怎么样。”
过了几天,翁同龢那边回了电报:“北山事已禀明,谕令垫资,派人婉劝回常,并谕达北山速回为盼。”沈北山看了这封电报再没有话说,只好认了,答应跟翁家人离京南归。
“注释1”①孙希孟著,司马丁标点:《沈北山冤案》[附录五]《先父与沈北山的一段情》,第216页。张映南即张鸿。
“注释2”①孙希孟著,司马丁标点:《沈北山冤案》[附录五】《先父与沈北山的一段情》,第219页。信中的“弟”是沈北山的自称,“莘兄”指杨崇伊(杨崇伊字莘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