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粉色官场:晚清那些事儿
33114800000044

第44章 一场宫廷政变

显然,咸丰帝对后事的安排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赞襄八大臣为一方,两宫皇太后为一方,双方也许有矛盾冲突,但终极目的看上去都是为了保护幼帝。

咸丰帝别出心裁的政治设计在他刚去世不久就遭到了破坏,26岁的慈禧没有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她准备奋力一搏。面对顾命八大臣炙手可热的权势,单靠她一个人的力量(尽管幼小的同治帝掌控在她手上)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皇太后慈安是位柔顺的女性,在残酷无情的政治斗争面前束手无策,依靠她也不现实。经过精心谋划,慈禧选择的合作伙伴是恭亲王奕。

在咸丰帝去世前后,朝野上下还有另一种隐隐的呼声:为什么不让恭亲王奕赞襄幼帝?奕是咸丰帝同父异母的兄弟,有血缘关系,是纯正的龙脉。此外,奕的政务能力也很不错,在与英法联军的谈判中,他巧妙周旋,最终达成了让英法联军撤退的协议。然而咸丰帝的遗诏发下来,顾命八大臣中居然没有奕,这让留在京城的文武大臣们疑惑不解。

被摒弃在最高权力中心之外的奕此时心里肯定也不是滋味。他的失望,并不完全代表贪恋权力,其中更多的恐怕是对自己身家性命的担忧,政治斗争的残酷往往使矛盾没有调和的余地,官场地位迅速下降的背后还可能蛰伏着陷阱与杀机。

奕也曾作过努力,咸丰帝还在世的时候,他屡次三番呈报奏折,要前往热河看望皇兄的病情。咸丰帝一直不想见他,在奕的奏折上朱批:“去秋别后,时思握手而谈。惟朕近日身体违和,红痰有时而见,见面时回思往事,岂能无感于怀,实于病体未宜。”“注释1”用这样的理由推辞奕的探访,奕也无话可说。

而肃顺等人赞襄幼帝发出的圣旨也是叫他留守京城,毋庸前往热河,意思非常明白,就是要将奕排斥在最高权力中心之外,同时也切断他与两宫的联系,防止节外生枝。这种时候,恭亲王奕郁积于心的愤懑可想而知,却也无可奈何。

就在这种时候,从热河传来一封密折,内容是两宫皇太后要与他见面。看到这封密折,奕不得不开始佩服26岁的慈禧了。单说密折传递的方式,就足以证明慈禧的政治手腕高超。身处热河行官的慈禧自然处在肃顺等顾命大臣的严密监控之下,她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身边的无数双眼睛关注。慈禧不动声色,暗中动用了她初步构建的关系网。慈禧有个同胞妹妹叶赫那拉氏,小名柳儿,也是选秀进宫,被咸丰帝赐给了七弟醇亲王奕譞,是奕譞的侧福晋。利用亲戚串门聊天的机会,慈禧把要与恭亲王奕见面的信息透露给柳儿,由柳儿转告奕譞,奕裰再吩咐其亲信的军机章京迅速写成密折,通过方略馆发往远在京城的奕。

奕收到这封密折时的兴奋之情可以想象。看了密折,他完全了解了慈禧的真实意图,怀着急切的心情,奕昼夜兼程,马不停蹄,只用了四天时间就赶到了热河。一见到咸丰帝的灵柩,奕百感交集,一下子扑倒在地,失声痛哭。

咸丰帝的祭奠仪式结束后,按照预先密谋的计划,两宫太后宣布召见恭亲王奕。这是一次富有政治意味的召见,根据史料中只言片语的记载,可以窥知他们谈话的主要内容。两宫太后见到奕,犹如久受委屈的孩子忽然见到了亲人,泪水止不住夺眶而出,哭诉顾命八大臣的专横跋扈。奕诉颇有政治家的谋略,这样的场合不便多说什么,只是说了他该说的。他向两宫太后反复奏呈,请两宫太后速携幼帝返回京城,并且一再说明,英法联军并无可怕之处,他对太后及幼帝回京的安全负完全责任。与两官见面后,该说的说了,不该说的,双方心里也清楚了。目的已经达到,奕迅速离开热河回京,他怕呆的时间太长会引起顾命八大臣的怀疑,也怕夜长梦多,肃顺同党有了加害于他的时间和机会。

奕回到北京之后,表面上不露声色,暗地里却在悄然部署,连捉拿顾命八大臣的圣旨都已经找人拟好了,并召鸿胪寺少卿曹毓瑛密拟拿问各旨,以备到京即发,而肃顺等人毫不知情,可见其行动安排得极为周密。

奕住在恭王府里,天天有京城的官员们前来拜望,意在探听虚实,决定自己下一步的政治方向。奕王顾左右而言他,只说两宫太后和幼帝身体很好,请诸位不必担心,再往下问,什么话也没有了。奕的真实目的只有一个:要给肃顺等造成他奕俯首听命的错觉,彻底放松警惕,到时候他的手段才能奏效。

作为顾命八大臣的灵魂人物,肃顺犯了个致命的错误,有咸丰帝的遗诏在手,他太掉以轻心了,以至于对眼前的陷阱竟毫无察觉。据悖亲王奕誴“注释2”之孙溥雪斋回忆,在那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中,慈禧和奕站在一边,他的祖父奕誴思想上却站在顾命八大臣一边,在肃顺举办的一次酒宴上,奕蒜借酒放言,揪着肃顺脑后的辫子大声说:“人家要杀你哪!”肃顺并没当回事,低着头戏谑道:“请杀,请杀。”

为了进一步迷惑八大臣,两宫太后在从热河起程回京前还以幼帝的名义发了道上谕:将八大臣中的端华调补工部尚书,并补授步军统领。这样的恩宠,目的也是让八大臣放松警惕。谁知端华等人并不领情,当面向两宫太后表示推辞,慈安太后没说什么,慈禧太后却将计就计,顺水推舟,迅速发出上谕:“本日载垣、端华、肃顺面奏因事务较繁,请将管理处所,恳恩酌量改派等语,自系实在情形,着照所请。载恒着开銮仪卫、上虞备用处事务,端华着开步军统领缺,肃顺着开管理理藩院并响导处事务。钦此。”不露痕迹地削去了端华等人的兵权,也反映了在政治舞台上初露头角的慈禧太后绝非等闲之辈。

咸丰十一年(1861)10月26日,咸丰帝的灵柩启程回京。史料中记载,临行之前,行宫中的妃嫔来为两宫太后送行,两宫太后神情肃穆,流着眼泪对姐妹们此处一别能否在北京城重新相见表示担忧。其中不排除有演戏的成分,但应该也有两宫太后感到前途渺茫的可能。她们对北京方面的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心中还没有稳操胜券的把握。

回京的队伍分成两路。一路由两宫太后及幼帝领头,载垣、端华、景寿、穆荫等大臣扈从;另一路由肃顺、仁寿、奕譞、陈孚恩等护送咸丰帝的灵柩上路,其中睿亲王仁寿、醇亲王奕譞负有监视肃顺的使命。

据说,在路上肃顺有过谋杀慈禧的想法,下了一道密令,叫怡亲王载垣的侍卫相机行事,找机会下手。可是一切已经晚了,北京方面派来了迎驾的队伍,一路护卫两官太后,时时预防生变,谋杀慈禧的想法破产。

1861年11月1日,两宫太后这路人马提前一天到达北京,奕率文武百官举行了一场热闹的欢迎仪式,看着满地跪拜的那些红顶子,慈禧领略到了权势的厉害,更让她高兴的是奕附在她耳边说的那句话:一切准备就绪。

11月2日,两官太后召见奕、桂良、周祖培等亲王大臣。两宫太后见了众大臣先是哭一番,历数肃顺欺负两宫太后的罪状,到场的这些人都是亲两宫太后派,此刻纷纷大骂肃顺,有人提出:“为何不拟圣旨治其罪?”慈禧和奕早有准备,一直就等着这句话,见机会到了,立即拿出事先拟好的圣旨,当众宣布:将载垣、端华、肃顺革职治罪。

圣旨宣读接近尾声时,闻讯而至的载垣、端华正好赶到,看见恭亲王奕手持诏书宣布将他们治罪,不禁大怒:“我辈未入,诏从何来?”奕将头轻轻一摆,示意侍卫把他们二人拿下,载垣大声喝道:“谁敢!”话音未落,数名侍卫快步上前摘掉二人头上的顶戴,拥出隆宗门,关押在了宗人府。

肃顺护送咸丰帝的灵柩一路慢悠悠走到密云县,这时候睿亲王仁寿、醇亲王奕譞已经接到北京发来的谕旨,“将肃顺即行拿问,酌派妥员押解来京,交宗人府听候议罪”。当天夜里,他们敲开了肃顺的卧室门,在床上将他抓获,捆绑送京。

11月8日,两宫太后以幼帝的名义颁旨:赐载垣、端华自尽,判肃顺斩立决。肃顺临死之前依然保持着他的威风,在押往刑场时一路上大骂不停,面对行刑的刽子手拒不下跪,最后只好用大铁柄将其腿骨敲断才让他跪了下来。手起刀落,“咔嚓”一声,肃顺的脑袋滚落到了地上,仍然是咧嘴呲牙、怒目圆睁、很不甘心失败的样子。

“注释1”①原载《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74页,恽宝惠:“关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因果”。

“注释2”①奕誴是咸丰帝奕詝的五弟,后被过继给敦亲王绵恺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