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天下的核心权力现在全部集中到了慈禧这个女人的手上。一家治一国,这个掌管治国大权的皇宫人家决不允许出现闪失,任何一件小事也会成为大事。
上节中说到的悖亲王奕誴在两宫太后与肃顺集团的斗法中略有偏向肃顺一方的表现,揪着肃顺的辫子说:“人家要杀你哪!”这么一句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话,差点让悖亲王脱不了干系。肃顺等人伏法后,奕誴的亲兄弟奕譞奏了他一本,说他言行放荡,泄露了皇宫的秘密,要请旨重惩。奕譞一生都是个谨慎的人,依他的性格,不会在如此关键的时刻落井下石,将亲兄弟推下火坑,但是他却上了这么一份奏折,令人疑窦丛生。
这份参劾亲兄弟的奏折虽然不能断定出自慈禧的授意,至少也是慑于慈禧的淫威,奕譞此举不说是邀功,起码也是想证明自己追随两宫太后的忠心。家庭琐事上升到国家大事的高度,上纲上线足够让奕誴喝一壶。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慈禧的权术确实高明,她淡淡一笑:“你们都是亲兄弟,他怎能做出那样的事呢?”“注释1”慈禧轻松一笑而过,留下的是奕譞、奕蒜亲兄弟间后来长达几十年的相互猜疑和怨恨。慈禧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政治家喜欢搞平衡,她管理下的人员互相有点疙瘩,更有利于她有统治。
慈禧太后爱权,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未到达权力顶峰前,她想尽一切办法进入权力中心,一旦到达权力顶峰,坐稳了位置,便会为巩同这个位置而竭尽全力。巩固位置的最好方法是袒护近支、扶植亲信,让自己最亲近的人进入权力中心。于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成为官场上常演常新的保留节目。
京城里有个王公贵族在皇城根儿下建造了一所房屋,因为离内城太近,天晴时放眼看去,能看见皇宫中影影绰绰的景象。有一次太监聚在一起聊天说起这事,被慈禧太后听到了,火冒三丈,指责该王公贵族胆大妄为,胆敢偷窥皇宫,房屋当即被没收。不过,这所房屋并没有被拆除,而是赏给了慈禧的亲弟弟桂祥。
这个桂祥是京城王公贵族中著名的无赖。慈禧从西安回銮后,决定设立警部,掌管京城内外工巡事务并管理各省巡警,任命徐世昌为尚书。桂祥历来是个不服管的刺儿头,听说警部专管治安事务,故意指使其仆从犯法,以示体面。有一次,徐世昌手下一名不知情的巡警官看见桂祥的仆从又在街头闹事,即捉拿归案,这一下闯了大祸,尽管徐世昌马上下令放人,桂祥依然大怒,找到警部大吵大闹,要求尚书徐世昌亲自上门赔礼道歉。无奈之下,徐世昌只好登门赔礼,可是三次登门拜访,桂祥都拒绝见面。最后一次,徐世昌只好硬着头皮闯进院内,见了桂祥叩头赔礼,此事才罢。
对于一个爱好权力的人来说,绝对容不得别人对其权柄的挑战。恭亲王奕协助慈禧太后成功战胜了肃顺集团后,有点居功自傲,说话办事常有无形的轻慢,走路也有点飘飘然,一次两宫太后召见他时,奕竟然说出这样的话:“两太后之地位,皆由我而得。”还有一次,奕进宫后立于御案前,口有点渴,直接拿起桌上的茶杯就喝,后来想起这是御茶,才放回原处。每次到皇宫内廷,不等太监禀报就低头朝官里闯,犹如自家园子一般。这样的行为,在奕来说也许是无意的,在慈禧太后看来,简直无礼之极,是对她手中权柄的严重挑衅。
慈禧是个想到什么立刻就做的人,她的霹雳手段常常让人触目惊心。
这一天,恭亲王同往常一样下了轿子迈着方步进宫人值面见两宫太后。一见面,慈禧太后拿出一道奏折抖了抖,用严厉的口吻说道:“有人参劾你!”
奕手下耳目无数,消息灵通,这事早有耳闻,不由轻描淡写地说道:“不就是蔡寿祺上的那道折子吗?他并非好人,我正要下令逮捕他讯问呢!”慈禧见他这种态度,心中大怒,当即斥退奕,迅速召见大学士周祖培、瑞常,吏部尚书朱凤标,户部侍郎吴延栋,刑部侍郎王发桂等人商议。
有大臣在底下窃窃私语:叔嫂之争是家庭纠纷,外人不好说三道四。这话马上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几位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想开口先说。
慈禧太后见场面僵持,愤然说道:“恭王培植党羽,专横擅权,非重惩不可!请诸臣念及先帝情份,速议此事!”慈禧说到动情处,忍不住掉了几滴眼泪。
老是僵持着也不是办法,还是大学士周祖培精于官场规则,跪在地上磕头说道:“这事全凭两官太后作主,臣等不敢多言。”
慈禧皱着眉头说:“既然如此,我叫你们这帮大臣来做什么?你们叫我作主,恶名让我一个人背,到时候幼皇帝长大成人了,你们就能逃脱罪名是不是呀?”
这番话把在场的几位大臣吓得胆战心惊,再也不敢轻易开口。每个人心里都明白,得罪恭亲王奕固然不行,但是得罪慈禧太后就是天大的罪过。两害相权,孰轻孰重,那些大臣们心里还是很清楚的。
大臣们不敢怠慢,将上奏折的蔡寿祺召到内阁详细询查。蔡寿祺,字紫翔,江西德化人,曾在胜保营中稽核军务,一直官运不佳,在京城署日讲官之职。听说慈禧太后对恭亲王奕有不满的意思,赶紧上了一道弹劾奕的奏折,想在政治上撞撞大运。蔡寿祺指责奕有四条罪状,分别是贪墨、骄盈、揽权、徇私,经几位大臣仔细核查,均为捕风捉影,并无实际的证据,有的甚至纯属毫无根据的诬告之词。
主持这次核查的是大学士倭仁,是幼帝同治的老师,既有威望,也富有政治斗争的经验,在还没有摸清慈禧太后的老底之前,不敢有任何具体的动作,他们上的那道奏折在措辞上留有很大的回旋余地:“阅原折内贪墨、骄盈、揽权、徇私各款虽不能指出实据,恐未必尽出无因。况贪墨之事本属暧昧,非外人所能看得见。至骄盈、揽权、徇私,必于召对办事时流露端倪,难逃对明洞鉴。臣等伏思黜陟大权操之启上,应如何将恭亲王裁减事权,以示保全懿亲之处,恭候宸断。”这是一份典型的官样文章,通篇文字都在耍滑头,处处模棱两可,最后的落脚点还是“恭候宸断”,听由两宫太后处置。
辛辛苦苦拟好的奏折,慈禧太后草草看了几眼,往御案上一扔,不满地哼了一声。倭仁等一帮大臣莫名其妙,猜不透慈禧的意思。这时候慈禧拿出了她事先亲手写的谕旨,让这帮大臣好好看看。这一招大大出乎意料,看来问题比大臣们想象的还要严重。
这份慈禧亲笔所拟的朱谕大致意思如下:据蔡寿祺奏,恭亲王办事徇情、贪墨、骄盈、揽权,多招物议,似此劣情,何以能办公事?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傲,依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视朕冲龄,诸多挟制,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诸多取巧,满是胡谈乱道。似此情形,以后何以能办国事?若不及早宣示,朕归政之时,何以能用人行政?结尾几笔是诸大臣最为关心的,只见写道:“恭亲王着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方是朕保全之至意。特谕。”
倭仁等一帮大臣所拟奏折中的意思,是“如何将恭亲王裁减事权”,而慈禧亲笔写的这份上谕,却是“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二者差别太大,大臣们面色惶然,不知所措。犹疑片刻,大学士周祖培试探性地提了个小建议:“恭亲王议政之初,尚属勤慎,是不是把这句话加上?”慈禧想了想,觉得加上这句也无妨,点了点头。接下来慈禧快刀斩乱麻,厉声说道:“此诏即由内阁速行之,不必交军机!”军机处是恭亲王的班底,由奕所掌控,慈禧有意绕开军机处,直接交由内阁办理,以免节外生枝。
这一次,大臣们实实在在领略到了慈禧太后的威严。天威难测,对这位性情乖戾的铁腕女人,任何人都必须心存顾忌,小心翼翼。
慈禧为何一定要罢免恭亲王奕?归纳一下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奕为人狂傲,目无君上,长此下去,幼帝同治亲政后终是一大祸根。说白了,慈禧是为儿子着想。按辈分,奕是幼帝同治的叔叔,这件在朝廷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也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家事。既然是家事,由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出面说情也许更有可能出现转机。
此次出头的是五哥奕誴。此人平时只喜欢看戏喝酒,不问政事,逢到关键时刻,也能站出来说几句话。他在上疏的奏折中写道:“恭亲王自议政以来办理事务,未闻有昭著劣迹,惟召对时语言词气之间,诸多不检,穷非臣民所共见共闻,而被参各款查办又无实据,若遽行罢斥,窃恐传闻中外,议论纷然,于用人议政,似无关系,殊非浅鲜。臣愚昧之见,请皇太后皇上恩施格外,饬下王公、大臣集议,请旨施行。”隔了几天,七弟奕譞也跟着上了一道奏折,为家中老六奕说情。在奏折中,他先拍了慈禧一通马屁,颂扬两官太后知人善任,很了不起,结尾处才小心地说,虽然奕“有失检点之处,乃小节之亏,恳请两宫太后令其改过自新,以观后效”。
见爱新觉罗家族的两个兄弟都出头说了话,其他大臣胆子也大了些,大学士倭仁、肃亲王隆憨分别上了奏折,倭仁的奏折上有除奕_沂之外的全体军机大臣列名,在隆憨的奏折上署名的更多,有礼亲王世铎及王公、宗室、大臣等七十余人。此外,都察院、宗人府也上了奏折,内阁学士殷兆镛、潘祖荫等也单衔上疏。
群情汹涌,暗潮萌动,慈禧此时也不能不有所顾忌。同治四年(1865)三月十六日,慈禧以同治帝的名义明发上谕,对处理恭亲王奕一事作了一番解释,并听取了王公大臣们的意见,重新任命奕在内廷行走,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议政王和首席军机大臣的头衔还是被剥夺了。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奕只有帮朝廷办事的义务,没有参与领导中心的权力。
一桩家庭纠纷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但是,这样的解决方式给大清王朝带来的损失也难以估量。恭亲王奕的失势,究其根源还是出于慈禧太后的私心,为了她手中的江山能顺利过渡到她儿子身上,甚至不惜牺牲大清政府的利益。奕在清史上贤声颇著,他在辛酉政变后担当政府枢要核心,一心辅政,朝政为之一新,国家出现了中兴之象。因为慈禧的私心和一己之见,奕被逐出权力中心,国家复兴的锐气顿减。
经历了这么一通暴风雨般的打击之后,奕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开始急了,连续几次请求面见两宫太后,却遭冷遇,慈禧对他根本不予理睬。差不多一个月后,才答应召见。此时的奕犹如打断了脊梁骨的一条狗,在最高权势面前再也直不起腰杆了,他跪在地上痛哭,对自己的错误表示忏悔,为了表明心迹,面奏两宫太后收回将其长女封为固伦公主的成命。“注释2”两宫太后商量之后同意了他的请求,将其长女改封为荣寿公主。
一场宫廷斗争就这样落下了帷幕,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较量,慈禧太后以大获全胜收场,她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力再也没有人能够撼动了。
“注释1”①原载《晚清官廷生活见闻》,第68页,溥雪斋:“慈禧第一次垂帘时的一些内幕”。
“注释2”①当初为了拉拢恭亲王奕,慈禧曾将奕的长女留养,并收为干女儿,封固伦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