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标名人阅读-中外文学家(插图版)
33138700000003

第3章 韩愈:唐代古文运动领袖

姓名:韩愈

出生地: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

生卒年:768年—824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韩愈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领袖。

韩愈,字退之。祖籍为河南河阳,郡望昌黎(“郡望”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是祖籍的意思),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韩愈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阶段:

第一阶段,24岁前。韩愈3岁丧父,受兄长韩会抚育,后随韩会到广东,兄长死后,随嫂嫂郑氏回到故乡,后迁居宣城。韩愈7岁读书,13岁能文,曾跟随独孤及、梁肃等人学习,并且关心政治,确定了他一生努力的方向。韩愈20岁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次都没有考中。

第二阶段,25到35岁。先登进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答李翊书》《师说》《原性》《此日足可惜赠张籍》《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等。

第三阶段,36到49岁。先任监察御史,由于上书对朝政进行指斥,还请求减免徭役赋税,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后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送穷文》《进学解》《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11首。

第四阶段,50岁到病故。他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在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时,任行军司马。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重要诗文有《论佛骨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

在文学理论上,韩愈认为:道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他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可以说,韩愈散文、诗歌的创作,都实现了他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也均有卓越的成就。

在韩愈的作品中,论说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文章,如《师说》《杂说》《送穷文》《进学解》等,或嘲讽社会现状,或寄托深远,或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体裁多样,比喻巧妙,文笔多变,构思奇特,理论精湛。

在他的抒情文中,其祭文有两类:一类是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另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最后,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多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韩愈作品的特色主要是他擅长扬弃前人语言,来提炼他生活时代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

后人对韩愈的评价很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并且,杜牧将韩愈的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愈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他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

坎坷的少年时代

韩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里,父亲博学多才,很有名气。韩愈刚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三岁时父亲也去世了,从此,他就由长兄抚养。

韩愈的哥哥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写得一手好文章。韩愈十岁那年,在长安做官的哥哥被赶出京城,降职到广东韶关一带做刺史。哥哥就带着小韩愈和全家人迁往南方。

京都长安到广东韶关,远隔三千多里。一路上,哥哥给小韩愈讲了许多古人勤奋学习、忠心报国、英勇杀敌的故事,希望他早日长大成才,重振家业。兄嫂的期望和古人在逆境中奋斗成才的事迹,深深感染着韩愈,激发了他的进取之心。

兄嫂带着小韩愈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奔波了数月才到达目的地。到了韶关,他们刚刚安定下来,厄运又降临了。韩愈的哥哥由于旅途的劳累和疾病,不幸逝世了。哥哥死后,留下一个儿子,名叫韩湘——据传说,就是成为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嫂嫂见南方举目无亲,无人帮助,只好带着弟弟韩愈和幼子韩湘回到了故乡。

后来,韩愈随嫂嫂在洛阳定居下来。不幸的遭遇磨炼了他的意志,他把对哥哥的思念埋在心底,刻苦自学,发奋读书。每天很早起床开始看书,无论吃饭、睡觉,手里都不离开书本。累了,把书本当枕头,吃饭没菜,就边看书边吃饭。他先后读了《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和《春秋》等书,并且熟读了诸子百家的文章。韩愈在茅屋里艰苦学习后来,韩愈在嫂嫂的鼓励下,来到洛阳求学。在那里,他租了两间茅屋,过着凄苦、清贫的生活。为了博览群书,他早起晚睡,常常读书到深更半夜。就是寒冷的冬天,也舍不得生火取暖。砚台的墨汁结冰了,他就用嘴呵呵气,冰融化了再用;手冻僵了,他搓一搓,发热后再写;读书读到口干舌燥,他就喝口清菜汤继续学习。韩愈苦读、背诵、深思,不断地记笔记,提炼纲要,注意研究并加以仔细分析,把前人写的文章吃透。

十八岁那年,韩愈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期间历经波折,终于在二十四岁考中进士。

少年时代的韩愈流离困顿、孤苦伶仃,他立下发奋苦读、认真学习儒家典籍的经世之志,经过不断努力终于成为一代文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