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苏轼
出生地: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
生卒年:1037年—1101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苏轼,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三字经》中写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就是他的父亲苏洵。虽然他的父亲发愤较晚,但特别用功。苏轼幼年随父读书,深受父亲影响。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赴京去参加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当时年仅20岁。第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祐六年,苏轼又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并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来,因为父亲苏洵在汴京病故,苏轼将父亲送回家乡安葬,并为父亲守孝。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守孝期满,回到京城,仍担任原来的职务。
离开京城的几年里,朝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神宗即位,任用了王安石来支持变法,他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为在新法的施行上与王安石意见不和,被迫离开京城。苏轼眼中所见的朝廷,已不是他20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在返京的途中,苏轼亲眼目睹了新法对老百姓们的损害。因此,他很不赞成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利民,于是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就是跟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己要求外放,调任到杭州任通判一职。
在杭州,三年任期结束后,又先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就这样,持续了大概有十年之久,苏轼也遇到了他生平的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将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历史上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被关在牢里103天,差点就被砍头。幸亏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就定下了国策:不杀仕大臣,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后,他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如此低微的职位,让他变得心灰意冷,工作闲暇时就带领家人开垦荒地,靠种田帮补生计。就是在这时,他为自己起了一个“东坡居士”的称号。
神宗元丰七年,苏轼奉诏离开黄州,赴汝州就任。由于旅途劳苦,他的小儿子不幸途中夭折。路途遥远,路费又已用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来被批准。当他准备去常州时,神宗皇帝驾崩。
哲宗即位后,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垮台,司马光被重新启用。于是,苏轼被调回京城,任命为礼部郎中。仅半个月就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到翰林学士。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呀!”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废弃新法后,认为这样与“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此时,苏轼既不能容入新党,又不能宽容旧党,因而请求调出京城,并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筑了一道堤坝,就是著名的“苏堤”。
杭州的生活,让苏轼感觉很惬意。但在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到朝廷。不久,由于政见不合,又被外放颖州。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66岁。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就享有很大的声誉。与他交游或接受他指导的人很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推荐,因此他们四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苏轼的诗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现存的近四千首中,内容广泛,风格多样,在浓郁的豪放中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在我国的词史上,苏轼的词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存有三百四十多首,内容冲破了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表现的社会面更加广阔。并且还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了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除了诗、词、文章之外,苏轼还擅长书法和绘画。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这主要是苏轼善于向前代各位名家学习,又能自成风格。在绘画方面,他擅于画竹。他画的竹子简洁有力,又有随风舞动的动感姿态。
纵观历史,宋代人才辈出,而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不愧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自感惭愧改对联
苏轼很小的时候,经常被大家称作“小才子”,他变得骄傲起来。
有一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忙着写春联、贴春联。小苏轼看着大人们进进出出忙碌的身影,就突发奇想:“大家都夸我有才华,我威慑么不也写一副对联来证明自己的才华呢?”
于是,他找来笔和纸,写下几个大字:“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小苏轼满意地看了看,然后把自己的小春联贴到大门外父亲的春联旁,并得意地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名字。
父亲苏洵发现后,认为小苏轼太骄傲了,就告诉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对联也很工整。但是,你觉得自己真的已经没有不认识的字了吗?”
苏轼得意地反问父亲道:“还有什么我不认识的字吗?”苏轼悄悄地改对联父亲没有再说什么。他回到书房,翻出一本很破的书,对苏轼说:“你看看这本书,上面可有你不认识的字?”
小苏轼接过一看,惭愧地发现,这本破得书名都没了的书上,第一页就有很多字自己不认识!
小苏轼明白是自己太骄傲了,就悄悄把大门上的对联改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不自是者博闻,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负的人会听取别的人意见来充实自己;不自满的人才会得到最大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