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标名人阅读-中外文学家(插图版)
33138700000005

第5章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

姓名:陆游

出生地: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生卒年:1125年—1210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陆游,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有“小李白”之美称。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祖父陆佃,宋徽宗时担任过尚书左丞。父亲陆宰曾作过朝请大夫、直秘阁,负责过皇家图书馆,也是一个有名的藏书家。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

陆游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进犯的时候。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就攻占了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亲陆宰向南逃亡,在战乱中,历尽艰辛,逃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后来又逃回故乡山阴。

书香门第的家学渊源,给陆游从小就创造了一个读书的好环境。陆游稍稍长大就进入乡校读书,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几学诗,得到不少启发,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家庭的影响,老师的教诲,儒家思想的熏陶,在金兵逼迫下饱经战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保民”的观念深深地植入了他的灵魂。

在29岁那年,他奔赴南宋的首都临安(今杭州)参加考试,名列第一。由于排名位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前面,又因为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遭到秦桧的忌恨。在复试时,将他的名字除去。秦桧死后,宋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才被起用。他积极向朝廷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抗战受挫,宋朝廷开始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而罢官还乡。

陆游回到故乡山阴后,闲居在镜湖之滨四年。在这四年间,他屡次上书求职,最后,于乾道五年(1169年)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的小官,当时他已经45岁了。迫于生计,他不得不于次年远行就任。乾道八年(1172年)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这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戎装,驰骋在当时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铁马秋风、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特别是当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根本,以谋反攻收复失地。于是便向王炎提出一些经略中原、积粟练兵的战略。可是陆游的这一腔报国热忱,却无处挥洒。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只好抱着“不见王师出散关”和“悲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着收复中原的希望破灭。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抗战复国的壮志一直得不到机会伸展。

淳熙二年(1175年),陆游应邀来到范成大幕中,担任参议官。两人向来就有多年的诗文交往,于是,并不拘守官场礼数,因而遭致同僚的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和个人的功名事业长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雾中寻求精神的麻醉,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这样解嘲道:“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从此,“放翁”便和他的诗名同著于世。

在川陕的九年里,可以说,祖国的大好河山、风土人情大大丰富了陆游的生活体验。特别是在前线的日子,他接触了许多边防战士和期待复国的“遗民”,使他的精神境界不禁大开,并将许多富有生活实感的爱国激情倾注于诗中。这是他创作上收获最多的时期。

淳熙五年(1178年)春天,陆游诗名日渐趋盛,于是,被宋孝宗下诏召见,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只是派他到福州、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不辞辛苦,亲自到灾区视察,并奏请朝廷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权者,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此后近三十年间,虽然也有几次出任公职,但大部分时间过的是比较清寒、闲苦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一方面与乡民亲切交往,从而对农村生活有了较深的理解,一方面游览山水,赋诗作词,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寄托自己的情怀,排遣自己的愁思。但是,他期望抗金北伐的热情始终不曾减退,常常在梦里都想着打到了北方,收复了失地,平时看到一幅画,喝上几杯酒,听了一声雁叫,都会激起他的满腔心事。

可是直到去世,陆游也没有盼到北伐的胜利。嘉定二年(1209年)年底,85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他留下了一首《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多首,这些诗歌,大多都与抗击侵略者有关。他的诗歌不仅倾注着浓郁的爱国热情,还关心并同情当时百姓的疾苦。他在《太息》、《秋获歌》等诗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百姓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陆游丰富的创作实践,对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不仅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还继承并发展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我国文学史上赢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陆游巧解纠纷

陆游隐居在山阴的三山村时,因为乐于助人,同情百姓,深得当地人民的拥护。两年后,他被推荐为地方上的小官。从此,只要村庄里有什么事,大伙儿都愿意来找他商量,要他帮忙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特别是百姓怕打官司,要是遇到邻里之间的纠纷,百姓总爱让陆游解决。而陆游总能断得一清二楚,令双方心服口服。陆游询问伤员的情况有一天,陆游正在家里看书,一群人急匆匆地来找他。一问,才知道鉴湖村的陈大与塘湾村的赵四不知什么原因打了起来。气势汹汹的人群中还有人拿着棍子、扁担之类的。陆游看到人群中有人头上直流血,显然是受了重伤。他马上将那名伤员扶进屋里,叫人去请医生,并亲自取来清水和毛巾,照顾伤员。

陈大和赵四等人都等在外头,想请陆游马上解决问题。陆游叫他们说明事情的原委。原来陈大在建猪棚时,不小心弄碎了隔壁赵四家猪棚的瓦片,赵四要赔,陈大不情愿。于是赵四推翻了陈大家的围墙,接着双方打了起来,陈大的兄弟也因此受了伤。陆游听完,就叫双方回家等着。

第二天一大早,陈大和赵四又来到陆游家,要求陆游评理。而陆游只是一个劲地询问伤员的情况,谈论双方以前友好相处的事情,而对于打架伤人的事,则闭口不谈。

这样过了几天,陈大兄弟的伤势好转,而赵四也心生悔恨。赵四主动地买了一些东西上门去看望陈大的兄弟,陈大也愿意赔偿赵四的损失。就这样,一场官司风平浪静了。

事后陈大和赵四问陆游为什么不当场解决问题。陆游笑笑说:“我当时不急于调解纠纷,就是为了让你们两家人回去消消气,这样也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听了陆游的一番话,陈大和赵四才恍然大悟,连连感谢陆游。

火气大,容易引起愤怒的烦忧,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的冲动而没有理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