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标名人阅读-中外文学家(插图版)
33138700000006

第6章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大师

姓名:施耐庵

出生地:江苏苏州

生卒年:1296年—1370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施耐庵,我国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

位于苏州城阊门外怀胥桥北施的家巷里,有户姓施的人家。据说,他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代。这一支传到施耐庵的父亲已是十四世。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施家添了一个男丁。一位老秀才给婴儿起了个名字,叫彦端,意思是这孩子长大了,定是位行为端正的才子。这就是后来写出千古名著《水浒传》的施耐庵。

在施耐庵7岁时,家里贫穷的很,根本就没有能力供他读书。但他聪明好学,经常借书看,请邻居教,有时还到学府去旁听。就这样,他读了《大学》《论语》《诗》《礼》等许多书。13岁时,已能在大庭广众对答如流了。

有一次,邻居的老人病故,邀请在浒墅关教私塾的季秀才来写祭文。季秀才未能及时赶到,别人就提议让彦端试试。耐庵少年气盛,欲显其才,也不推让,走过来一挥而就。后来,季秀才看了这篇兼有稚气和才气的祭文,称赞不已。主动提出带施耐庵到浒墅关去读书,并且不收学费。

施耐庵非常珍惜自己在浒墅关读书的时光,他不仅刻苦地熟读了诸子百家,还广泛地浏览各种书籍。当时刊行的《大宋宣和遗事》,讲“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杨志卖刀”等故事,引起了施耐庵的兴趣,成了他课余时间的伴侣。他还同小伙伴们一起舞刀弄棒,练习武艺。那时,苏州城里经常说唱些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同乐院燕青搏鱼》《李逵负荆》等话本和杂剧,施耐庵有时也去听,对这些“仗义英雄”、“擎天好汉”流露出敬佩之情。

元文宗至顺二年,36岁的施耐庵决定赴京赶考,得中进士。发榜后,他在拜谢师友中结识了同榜得中的浙江青田人刘伯温,两人常在一起高谈阔论,十分投机。不久,朝廷派施耐庵到钱塘担任县尹。但是,只当了两年,由于不愿昧心事权贵,施耐庵愤然辞官。

从钱塘弃官回家的他,开始办学授徒。四乡八邻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慕名前来投师。一天,一位商人领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前来拜师。这个商人姓罗,是山西太原人,经常往来于苏杭做生意,久闻施耐庵大名,这次专程把儿子罗贯中带来投师求学。施耐庵见贯中生得眉清目秀,谈吐温雅,心中十分喜爱。

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施耐庵非常痛心地感到,尽管自己有志救民,但无处施展才能。有一天,他路过书铺,看到不少手抄书本,其中有一本名叫《张叔夜擒贼》,是讲梁山泊宋江等一百零八人故事的。他不惜高价买了回来。打算以此为线索,把其他有关梁山泊故事的话本内容加以糅和,写一部《江湖豪客传》。

此时,她的母亲季氏病逝了,父亲又续娶了一个姓申的夫人。申家比较富裕,也是个文墨世家,很支持施耐庵写书,特地花了一笔钱,请画家按照“宋江三十六人赞”临摹成了36张人物画像,让施耐庵挂在家里用来参考。有了家里的支持,施耐庵不再开学授徒,只留下了得意门生罗贯中,帮助自己整理书稿。

当刘伯温做了朱元璋军师后,打听到施耐庵隐居在祝堂,就连忙向朱元璋推荐。朱元璋特派刘伯温前来召请。施耐庵只得避开,又回到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家中。这是朱元璋第一次派人去找施耐庵。

为逃避战乱纷扰,完成著书的愿望,施耐庵想到了曾做过松江和嘉兴同知的好友顾逖,这时的顾逖,已辞官回到兴化家中。兴化因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兴化的别名)好避兵”之说。于是,施耐庵悄悄渡江北上,直奔兴化。

年逾古稀的施耐庵,决定要抓紧时间著书。于是,就请顾逖帮忙,在兴化以东,靠近黄海边的白驹场买了房屋和田产,迁到白驹镇上定居。

元至正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67年秋,朱元璋又一次派人寻找施耐庵,当打听到他已避居兴化白驹场的消息时,朱元璋非常高兴,并让刘伯温带着御笔旨意专程登门恭请。这天,当刘伯温来到施耐庵的书斋时,忽听里面发出一阵阵激烈的撕打声和吆喝声,推门进去一看,只见施耐庵精神抖擞,抡起拳头,正和案头上一只栩栩如生的纸老虎拼打,不禁哈哈大笑。施耐庵忙上前拜揖,刘伯温一边答礼,一边笑着说:“我这是二次奉旨前来恭请师兄。”

施耐庵知道了刘伯温来的用意后,赶忙让家人摆上酒席,殷勤地劝刘伯温吃酒,自己也喝得很猛,一连就干了几大杯,然后装着酒醉,伏案睡了。刘伯温近前一看,桌上放着他还未写完的“景阳岗武松打虎”这一回书稿。他明白施耐庵是不愿为官的,就未再多加劝说,回去复旨了。

施耐庵为了不让朱元璋再来征召,他就到白驹场西边自己的庄田上,按苏州故居的格局,重建了房院,并迁到此地。还沿用故居的地名,东面叫枫桥,西面叫柳桥,北面叫板桥,总称苏家桥,亦称施家村。当时,村西有一芦苇荡,占地十余亩,荡中芦苇繁茂,水鸟甚多。荡口直通河溪,沟河交岔,荡中有一土墩,高高露出水面。施耐庵便以此为梁山泊,常和罗贯中一起,乘着小船,登临其上,专心从事创作。

施耐庵在施家桥的一年多时间里,把主要的精力都花费在了写作和修改《江湖豪客传》上,眼看全书即将写完,他又觉得书名不够含蓄,想换一个。罗贯中看出了老师的心思,就向他建议说:“老师,书名就叫《水浒传》吧!”施耐庵觉得这个意见很好,说:“水浒,就是水边,含有‘在野’的意思,还有典故,诗经上有‘古公禀公,朝来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是歌颂周代发祥史的。这书是写起义英雄的,叫它‘水浒’,非常合适!”

《水浒传》成书不久,就被借阅、传抄到社会上。在明洪武元年,抄本传到了朱元璋的皇宫里。朱元璋因为几次派人请施耐庵出来做官都没有来,所以看了这本书很生气,于是秘密派人把施耐庵抓来,关进了刑部天牢。

刘伯温知道了这件事,就到天牢里来探望施耐庵。施耐庵要刘伯温想个办法放他出去,刘伯温沉思了一下,狡黠地笑了笑说:“你是怎么进来的还是怎么出去吧。”说完就走了。

施耐庵揣摩着刘伯温的这句话,在想:“我是因为写书而坐牢,还得通过写书才能出去!”想着想着,他逐渐悟出道理来了:朱元璋要抓我,主要是《水浒传》写了宋江一伙人在梁山泊起义造反,歌颂了落草为寇的英雄,触犯了他的忌讳。要是把宋江等人写成像张士诚那样,接受元朝招安,不就行了吗?得到刑部的允许后,他就在天牢里,以张士诚降元为背景,把《水浒传》续下去。

于是,施耐庵续写宋江接受了招安,并替宋王朝去征服田虎、王庆、方腊,最后,和李逵一起,服用御赐药酒自尽,至死不反叛。施耐庵用了将近一年时间,才把这部《水浒传》的后五十回续成,送呈朱元璋阅览,加上刘伯温从中帮忙,终于以“年老有病,交保就医”的名义,被释放了。

施耐庵在天牢被关的一年多光景,精神、肉体都受到了很大的摧残。出狱时,已是瘦骨嶙峋,步履艰难了。幸亏弟子罗贯中赶到南京来接他。施耐庵在途中就染了病,到淮安后,租了间房子,暂且住下来养病。明洪武三年(1370年)春,施耐庵越发病得厉害,茶汤不进,人事不省。直至此时,施耐庵的二弟彦才接到信从白驹场赶来了,见此情景,不禁落泪。施耐庵对彦才说:“我一生都累在了一部《水浒》上,我死了,子孙只叫种田,有口饭吃就行了……”说到这里就与世长辞了,终年75岁。他的遗体临时葬在淮安。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他的长孙文呈才把他的墓迁到白驹场施家桥,并请淮安王道生写了墓志。

施耐庵逝世后,他的学生罗贯中把施耐庵留下的书稿又做了一番整理,随即就动身到全国的刻书中心——福建的建阳去,准备把《水浒传》刻印出来。可是,这里所有的书坊,没有一家敢印。罗贯中无法,只好在建阳住下,等待时机。他又将《水浒传》重新做了纂修和编次,同时集中精力,写成了《三国演义》。不久,他也染病,《三遂平妖传》只写了二十回,便离开了人世。

150年后,兴化一个叫宗臣的进士,被朝延派往福建去担任“提学副使”,负责训练壮丁,抗御倭寇。这时,罗贯中的后人去见宗臣,将家藏小说(即《水浒传》)交给他,让军民暇时看看,以激励志气。得到宗臣的许可,才由坊间刻印出版。

可惜的是,这个最早的《水浒传》版本,几经改朝换代,现在只剩下一个五回残本。明万历十年,有个化名“天都外臣”的人,根据民间抄本,自己写了个序,重新刻印问世,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古本《水浒传》。

著书赠女

施耐庵一生穷困潦倒,没有家财。他唯一的女儿要出嫁了,尽管他很喜欢自己的女儿,但办不起嫁妆。于是,就把一部书稿送给了她,并对她说:“孩子,做爸爸的穷,办不起嫁妆,只有这部稿子送给你。你将来要是生活遇到困难时,就把它拿到书坊去卖钱吧。”

后来,他的女儿在生活上遇到了困难,便把书稿拿到书坊变卖。书坊老板看完稿子,暗暗惊叹是一部好书,存心把它骗来,便对他女儿说:“大嫂,我们老板不在家,你这部稿子我也看不出好歹,做不了主,请你放在这里,等我们老板回来看了再说吧。”

施耐庵将书稿送给女儿

就这样,他这不知是计的女儿,把稿子放在了书坊里。过了三天,她又去打听。这时老板已经把稿子全部抄去,便对她说:“大嫂,你这部稿子我全部看过了,没啥稀奇,别人早写过了。这一部我们不打算再要。”当下把稿子退给了她。

书稿不能卖掉,生活过得异常艰难,女儿很伤心,埋怨父亲不该骗她。便一路哭回娘家去。施耐庵见了忙问缘故。女儿气冲冲地说:“还问哩!你骗我!”这一来施耐庵越发不知道从何说起,连说:“孩子,到底什么事,你给爸爸说清楚了再责备我吧!爸爸别说不曾哄骗过你,就连三岁孩童也不曾哄骗过啊!”女儿听爸爸这么一说,便把卖书稿的情形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爸爸。施耐庵一听,知道女儿受了书坊老板的骗,心里也很生气,但却哈哈笑道:“孩子,你上了书坊老板的当了。这部书稿是我在江阴做的,名叫《水浒》,书坊老板见它是一部好书,偷着把它抄去了,却把稿子退给你。”

女儿知道自己受了骗,而且又错怪了父亲,一时悔恨,哭得更伤心。施耐庵连忙安慰她说:“孩子,别难过,爸爸自有法子对付他。我那部稿子只写了三十六位英雄,只有六十回,还算不得一部完整的书,现在既然被他骗了去,我就再写六十回,再写出七十二位好汉,凑满一百单八将,做成一部完整的书,叫他骗去的稿子仍然没有用。”

女儿听了爸爸的话,转悲为喜。施耐庵后来真的又写了六十回,凑成了一百二十回的《水浒》。

一个人绝对不可在遇到困难时,背过身去试图逃避。若是这样做,只会使困难加倍;但是如果立刻面对它,豪不退缩,困难便会减半。